人类由筑巢而居、穴居、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由散居到聚居,以及由村落发展成为城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程。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把自己的活动领域从热带、温带扩展到寒带以至极地,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根据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以及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 成的居住环境。它的结构、布局、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简单到一座孤立的家屋,也可以复杂到一座大庄园;它可以是简陋的茅舍,也可以是具有防震、防噪声和自动化空调设备的现代化住宅。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如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小冰屋,巴布亚人筑在树上的茅舍,中国西南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见彩图),黄土高原的窑洞,干旱地区的平顶房,寒冷地区的有火墙火炕的居室。中国北方讲究“向阳门第”,南方则喜欢阴凉通风。这都说明院落环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来的。
院落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废弃物。要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居室内外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和净化环境,调节人类、生物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近年来国内外在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以获得更多的有机物质和能量,把院落环境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物尽其用、能畅其流的人工生态系统。
村落主要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同,所以无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村落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平原上的农村,海滨湖畔的渔村,深山老林的山村。
村落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以及施用的农药、化肥等。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类的健康。
村落环境的特点是人口不多,周围有广阔的原野,大面积的天然和人工植被,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如果能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热能等)并推广沼气,解决好燃料和动力问题,村落环境的质量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转变,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远在奴隶制时代,城市的发展已粗具规模。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商都已有城墙、宫室、庙宇、铜的冶炼场和作坊、石工作坊、兵器作坊等。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已有道路网的配置和各种功能分区。在封建社会,各国都建有相当宏伟的城市,中国唐朝长安城区的规模,比现在的西安城区还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城市也越来越快地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多年来,世界性的城市化正在加速进行,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1950年为28.7%,1960年为33.9%,1970年为37.5%,1980年约为40%)。但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目前新加坡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数为100%,比利时为95%,马耳他为9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92%。城市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不断并吞周围地区。有些地区几个城市同时发展,以致这些城市相互联接,成为一个规模更加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带,日本东京到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鲁尔区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苏联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等。
中国城市化程度较低,据1982年统计,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126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36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19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人口在1000万上下。京—津—唐、宁—沪—杭、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有向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的趋势。
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信联系、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但往往因为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发达,而使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