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仙在欧洲栽培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应用多花水仙制作花环境。19世纪30年代以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国对黄水仙的育种和品种改良做了大量工作。黄水仙的栽培品种达到26000个,平均每年推出160个新品种。
中国栽培黄水仙始于19世纪末,主要在沿海大城市引种栽培。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植物园相继引种。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不少城市大量引进黄水仙鳞茎作展览和大环境布置,均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果。
在威尔士,英格兰西南部和法国北部由园艺家进行的研究发现,在野生或归化的正常黄水仙种群中,出现了少量非常独特的,双花的黄水仙标本。这种罕见的形式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由植物学家和草药学家如约翰杰拉德和约翰帕金森就已经存在,他们将它们描述为“Pseudonarcissus Anglicus flore pleno”,“Gerrards double Daffodill”以及后来的“ 英国双水仙花“。 在获得土地所有者许可的情况下收集了鳞茎,并且希望这些不寻常的栽培品种中的一些可能在将来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