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加工工程系简介
矿物加工工程系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 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1人,“越崎青年学者”3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实验员1人,师资博士后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兼职教授(院士)3名。
矿物加工工程系设有3个博士点(矿物加工工程、洁净能源技术与工程、矿物材料工程),6个硕士点(矿物加工工程、矿物材料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矿业工程)以及一个本科招生专业(矿物加工工程)。其中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2年,由唐山交通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焦作工学院等相关学科联合组建,是以煤炭加工利用为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1981年批准为硕士点,1984年批准为博士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一,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在2019QS排名中跻身全球第19、国内第1位,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专业,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与影响。该学科也是学校“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引智计划”和“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系拥有煤基浆体燃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矿物加工专业实验室以及煤炭加工中试系统,在煤炭洗选加工、水煤浆制备技术、非金属矿物材料加工、洁净能源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多项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水煤浆制备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精细水煤浆制备燃烧技术、褐煤提质改性与加工技术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粗煤泥的干扰床分选技术开始工业生产与推广,煤炭深度降灰脱硫工艺与设备在全国推广,型煤技术与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矿物与固废破碎解离、筛分、脱水技术与设备在国内外居于领先水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专业坚持“宽基础、强实践、大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交叉融合,注重知识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创业、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度指导,个性化培养。
本专业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以访问讲学、教师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此外,本专业与冀中能源、淮北矿业集团、神华集团、开滦矿业集团和潞安矿业集团等大型煤矿企业建立了23个实践教学基地,定期邀请企业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术活动和学科建设。
化学工程系简介
化学工程系现有专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6人(硕导4人),讲师7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为95%,其中3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13人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 化工系负责建设的学科有北京市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以及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5个二级学科)以及矿物材料工程博士点;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学硕士点(合建);两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应用化学。化工系在煤的加工与化学转化、褐煤提质、煤炭地下气化、新型炭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应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非金属矿物材料的加工、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新型建筑材料等方向上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10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7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以及横向项目40余项。化工系教师负责和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协会、学会科技成果奖3项;“211”工程建设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第十五届孙越琦青年科技奖”1项。2008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12本,翻译专著1本,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组织了多次国内外学术会议。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系成立于1983年,1985年开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于1994年和2000年先后获批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07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2006年环境工程专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也是学校“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学科,还是“矿业科学与工程”和“矿山安全与保障”两个“双一流”学科群中的重要支撑专业,2018年我校环境与生态学科进入ESI前1%。
自2000年以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每年面向全国招收60~90名本科生,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实验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教师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良好;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4人。
本专业在学校“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总体目标定位的引领下,强化“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建立通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从事城市、工矿和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与环境应急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直以来,专业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研究型教学,强化过程性考核、多元化评价,形成了导师指导全过程、创新训练全覆盖、教学科研全融合、思政教育全渗透的育人特色。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近3届本科生升学率均超过50%,平均每6名本科生发表1篇论文,每4名中1人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1、矿物加工系
矿物加工工艺与设备
煤的干法分选
水煤浆的制备与应用
低阶煤的提质
非金属矿物的加工
过程的模拟、优化和控制
洁净煤基燃料-型煤成套技术
选煤过程系列化软件的开发和技术支持
2、 化学工程系
煤的地下气化
煤的液化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
煤的加工与化学转化
新型炭材料的制备表征、改性、功能化及应用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3、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煤矿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燃煤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治理技术
矿区退化与污染土壤和生态的治理
矿井水与选煤厂废水净化和资源化技术
微污染水源治理与修复技术
矿业土地复垦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典型流域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
矿业固体废物环境材料开发
煤炭工业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高温高效FS系列固硫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