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近代机械工业逐步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百余年的机械工业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由封建统治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这个时期诞生的机械工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中国最早使用动力的机械厂是外商办的;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机械厂是清政府经营的军火企业;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企业,一直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的压迫之下。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沿海和内河的航行权。为了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外商首先在中国建立了船舶修造厂。1845年英国人J.C.柯拜在广州黄埔设立的柯拜船舶厂,是中国领土内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185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外商在黄埔经营的船坞船厂增至5、6家。英、美商人并纷纷在华东设立船舶修造厂,其中较大的有英商办的上海祥生船厂、耶松船厂和和丰船厂。至19世纪60年代末,外商在广州、 上海、厦门、 福州等沿海口岸建立的大小船舶修理厂已达22家,雇用的中国工人达9000人。外商在中国经营的机械工业除船舶修造厂外,还有铁路车辆修理厂,如1880年英国人在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铁路车辆修理厂(原名胥各庄修车厂,1899年迁至唐山,已有工人约3000人,更名为唐山修车厂)。1901年德国人在青岛四方村建立了青岛铁路工厂(现四方机车厂前身)。这两个工厂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企业。据1908年统计,外资经营的34个主要机器厂中,船舶修造厂28个,占82%;铁路车辆工厂3个,占9%。这些厂以英商经营的最多,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20世纪初,日本在东北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俄战争后,在南满地区,开办了一批机械工厂。到20年代已有较大的铁路、造船、矿山机器等机械制造厂20多家。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1906年扩建了接收帝俄的大连铁路工厂、抚顺煤矿机械厂(现抚顺重机厂的前身)。1907年新建了沙河口铁路工厂(现大连机车厂前身)。1908年川崎造船所扩建了接收帝俄在大连的船坞和工场。设大连分厂(现大连造船厂前身),至1914年已发展成为拥有日籍职工2800余人、中国工人 1万余人的大型修造船厂,能修造5000吨级轮船。新建的大型机械厂有:1917年建立的大连机械制作所(现大连重型机器厂前身)、大连铁工所和1919年建立的安治川铁工所等。
1919年美商在上海曾建立专为装配机器的慎昌工厂(现上海锅炉厂前身)。美商对中国主要是输出机器设备,长时期占中国进口机器设备总额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办机器厂较少。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1863年他又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筹备建立规模较大的近代机械工业企业。1862年李鸿章先后命丁日昌、韩殿甲和英人马格里分别在上海、苏州建立三个洋炮局。苏州洋炮局使用蒸汽机动力并雇用外籍人员,但规模不大,仍主要以手工方式生产。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和各省先后办了大大小小的军事工厂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
江南制造总局 简称江南制造局,1865年6月8日建局(图1、图2)。曾国藩和李鸿章以收购的上海虹口美商T.J.佛而士1863年开办的旗记铁工厂(修造轮船)为基础,将原设上海的两个洋炮局并入而成立。容闳从美国购买的机器百余台也在同年运抵上海全部投入该局,至1891年全局已拥有机器厂、枪厂、火药厂、炮弹厂、水雷厂、铸铜铁厂、熟铁厂、炼钢厂等13个工厂和一个工程处,职工达3500余人。各种机床662台,还附有广方言馆、工艺学堂、翻译馆等。江南制造局前后基建投资共用银约200万两,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是中国自办近代工业的开端。它制造出中国的第一艘近代兵轮(恬吉号),炼出中国第一炉钢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机械工业制造学校,并最早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
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安庆内军械所和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扩建而成(图3)。到19世纪80年代后期已拥有10余个工厂,基建共用银50余万两。
中国近代机械工业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建立(图4)。1869年开始生产,拥有16个工厂、3座船台。投资用银达135万余两,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专业船舶制造厂。1881年生产的 3艘2400马力、排水量2200吨的巡海快船,是当时中国自已装配制造的最大军舰。至清末共装配建造兵船40艘,占同期国内自制兵船58艘的70%。1871年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冶炼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轴,建成中国机械工业最早的铸锻车间。
天津机器局 1866年北洋通商大臣宗厚创办,1870年由李鸿章接办扩充,先后共用银110余万两,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除军火外,还制造了挖泥船、皇家游艇等,并设有水师学堂。在1908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被毁。
湖北枪炮厂 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1895年正式开工,主要生产枪炮。设备较全,具有一定规模。
其他军工企业 这一时期各地方政府还设立了很多军工企业,主要的有1872年左宗棠设兰州机器局(兰州通用机器厂前身),1874年两广总督在广州设广东机器局。1875年山东巡抚设山东机器局,1877年四川总督设四川机器局,1881年吴大澂设吉林机器局,1883年在北京设神机营机器局,1894年设奉天制造局,1898年设山西制造局。此外,还有1895~1904年新设的新疆机器厂、江西(南昌)子弹厂、河南(开封)机器局、湖南(长沙)枪厂等。
这些军工厂后来有不少发展成为重要的兵工厂。如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就是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即湖北枪炮局)生产的"汉阳造"步枪,曾是当时中国陆军的著名步枪。金陵制造局、奉天制造局、山西制造局分别是后来著名的金陵兵工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的前身。
中华民国成立初期,北洋军阀继续扩建或新建了一批军事工厂。如1915年建立的河南巩县兵工厂、湖南兵工厂,1919年扩建的沈阳兵工厂。1913年前后,北洋政府在北京南苑清河设飞机修造厂,是中国最早的飞机厂。
清末和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据1913年统计,共有军工企业23个,分布于21个省,拥有工人28500人,资本1.28亿元(银元),分别占全国机械工业的60.7%和80.4%。
随着外轮修配业务的增加,加上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的洋务活动逐渐扩展到开办矿务、轮船、电报、铁路等部门,民族资本办的轻工业也有所发展。与此相适应,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民用机械工业开始兴起。
1866年设立的上海发昌钢铁机器厂,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第一家机械厂(1900年被英商耶松船厂兼并)。在这一时期开办的还有广州的陈联泰机器厂、上海的甘章船厂等。1880年前后,上海的建昌铜铁机器厂、均昌机器厂、广德昌机器造船厂、公茂机器厂、广州的均和安机器厂等相继开办,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最早一批机械厂。这些厂开办时一般为手工打铁作坊,以后才逐步采用机器生产。如上海发昌厂创办时,只是一个小量生产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锻造作坊,1869年才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开始制造小型轮船。1872年开办的汉阳荣华昌翻砂厂,1890年开办的上海顺昌翻砂厂是中国最初的专业铸造厂。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奖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法令。1898年颁发《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规定凡发明军用船械者,专利50年,发明日用新器者,给工部郎中实职,专利30年;仿制西器之制法未传入中土者,给工部主事职,专利10年。1903年颁发《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设立公司。1906年颁发《奖给商勋章程》,鼓励制造新机器。1907年颁发《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规定凡办1000万元以上之实业者赏男爵,2000万元以上者赏子爵。这个时期,国内对机械产品的修造需求逐步增加,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如1913年与1895年比较,民用机械工业的职工人数由4457人增至18450人。这一期间,上海民族资本家新办了86个机械厂,加上以前的共有96个厂。有名的汉口周恒顺机器厂(1895年开办,为武汉汽轮机厂前身)、上海求新机器轮船厂(1902)、上海大隆机器厂(1902)、汉口扬子机器厂(1907)就是在这个时期创办的。但是这些民族资本经营的企业,规模远不能与同期外资机械厂相匹敌。如当时比较大的两个民营机械厂,求新机器轮船制造厂资本为70万元,扬子机器厂为49万元;而英商上海耶松造船公司和瑞镕船厂,1913年的资本分别为557万两(折银元770万元)和76万两(折银元105万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力东顾,进口机械设备减少。1915~1924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机械工业的黄金时代。如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厂由1914年的91家增加到1924年的 284家。其中车床专业修造厂10家(原来有的厂制造过少量车床,但都自产自用,没有专业厂);动力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修造厂由16家增加到48家;纺织缫丝机械修造厂由13家增加到50家;针织机械修造厂由3家增加到39家。上海华通电业机器有限公司(1919年开办,为上海华通开关厂前身)、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1920年开办,"七七事变"后被日军强行迁至济南,为济南柴油机厂前身)等都是这时创办的。日用机器产品制造厂也在这时开始创设。如1915年在烟台创办了中宝时钟厂,是中国第一个钟厂;1919年在上海创办了协昌、润昌缝纫机行,为中国最早的缝纫机厂。但这些靠民族资本发展起来的机械厂,基本上都是小厂。据1920年对上海114家民族资本机械厂的统计,平均每厂只有机床5.9台,工人25人,并有30%的厂不用动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至1926年北伐战争以前,由于内战频繁,同时又受洋货倾销和外国厂商打击,除大隆机器厂等个别企业有所发展外,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工业陷入困境。例如求新机器造船厂因负债过多,被迫接受法国资本、控制权转入法国人手中;扬子机器厂受日货、日资打击,被迫加入汉冶萍公司。
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制造军火和民用机械产品。如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1865年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器轮船"黄鹄"号(船体由清末有名的科学家华蘅芳、徐寿等人设计,时速6海里)。江南制造局1868年8月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排水量为 600吨的近代兵船"恬吉"号(392马力,后改名"惠吉"号),并于 1867~1876年期间为装备自己制造了车床、刨床、钻床、铣齿机、锯床、卷板机、蒸汽锤、夹板锤等多种设备。胥各庄修车厂1881年造出中国第一台 0-3-0型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这个时期主要行业生产的重点产品有舰船、动力机、机床、农产品加工机械、轻工纺织机械、通用机械和兵器。
造船 江南制造局于1872年装配制造了排水量2800吨、1800马力的大型兵船"海安"号,1920年前后为美国装配制造了4艘排水量达14750吨、3430~3668马力、时速达10.5海里的远洋运输舰。福州船政局于1883年装配制造了2400马力的"开济"号兵船,1906年装配制造了排水量3074吨、3000马力的"宁绍"号兵船。
动力机械 191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了为万吨远洋运输舰配套的3430和3668马力蒸汽机。1908年广州均和安机器厂仿制了单缸卧式低速8马力煤油机,这是中国最早的内燃机产品。1909年上海求新机器轮船厂制造了 5马力煤气机,1910年制造了4~6马力煤油机和25马力煤油、煤气双燃料发动机。1913年广州协同和机器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烧球式40马力柴油机。1924年上海新祥机器厂首先仿制成16马力、24马力等 5种规格低速重型柴油机。
机床 除江南制造局等自产自用的机床外,1915年上海荣昌泰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车床(4英尺脚踏车床,仿英国产品制造)。这个厂也是中国第一家制造车床的专业厂。1918年上海王岳记机器厂制造出中国第一台3号万能铣,1926年上海丰泰机器厂和福昌祥机器厂分别制造出1号、2号万能铣。
农产品加工设备 1887年上海张万祥福记铁工厂仿制出日式轧花机。1900年上海永昌机器厂仿制了意大利式缫丝机。其他如黄豆榨油机、棉子榨油机、碾米机等也于1905~1909年期间先后生产出来,如汉阳周恒顺机器厂在1905年已经制造了成套砖茶、榨油设备。
轻纺设备 1900年上海曹兴昌机器厂制造出平面对开印刷机。1912年上海家兴工厂制造出手摇袜机及小型针筒槽铣床。
通用工矿设备 1907年前后,汉阳周恒顺机器厂已经生产了15~30马力的抽水机和60~80马力的卷扬机。1922年上海增茂五金厂开始生产小口径低压阀门、管接头。1926年上海华德机器厂生产的铸铁阀门,最大口径6英寸。
兵器 1878年制成 40磅(弹丸重)、4.7英寸钢膛熟铁箍前装炮。1884年制成3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1888年制成第一门250磅、9英寸后装要塞炮。1892年制成800磅、12英寸要塞炮。1893年制成汉阳式79步枪。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制造出新型迫击炮、步兵炮、山炮等。在技术上已有相当的进步。
[title3]近代机械工业从发展到衰退[/title3]
[title3](1927~1949)[/title3]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机械工业起色不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领土,规模较大的沈阳兵工厂等悉为敌人侵占。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兴起的抵制外货高潮推动下,机械工业也有过局部的、短暂的发展。国民党政府1931年在上海筹建中央机器厂(后因抗战爆发而停顿);1936年在湘潭开始筹建中央电工器材厂(因抗战爆发迁昆明),下设电线、灯泡、电话机、电机四个分厂。兵工系统重点扩建了南京、汉阳等兵工厂。航空委员会于1934年在杭州建设了中央飞机制造厂,1936年在南昌建立了制造轰炸机的飞机厂。到"七七事变"前,中国机械工业具有一定修造能力的工厂,在民用机器制造方面主要有新中工程公司、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和大隆、环球、周恒顺、新民等机器厂;在修造船方面主要有江南、马尾、求新、大沽、黄埔等厂;在铁路机械修造方面主要有长辛店、唐山、四方、江岸等厂。但总的看来,基础仍很薄弱,装备落后,大多数厂只有普通的车、刨、钻床,有铣床、磨床的很少。基本上没有精密的计量、测量仪器。包括军工厂在内,全国有铸钢能力的只有 9个厂,共拥有电弧炼钢炉12座,容量13.65吨,最大的2吨。技术力量也很弱,除国营厂外,民营机械厂只有上海的大隆、新中、新民、济南的陆大,汉阳的周恒顺,重庆的华兴等少数机械厂有工程师。这个时期在主要原材料和零件进口情况下生产的主要产品品种有自动螺丝机、灯泡用钨丝机,排水量4275吨长江客货轮、排水量2383吨的护航舰;40、50马力以下的柴油机,200马力以下的煤气机;200千瓦以下的交流发电机及电动机、6600伏以下的变压器;18英尺普通车床、14英尺龙门刨床以及摇臂钻床、万能铣床、冲床等中小型机床和锻压设备;小型离心泵、风机、空气压缩机以及轻纺工业的小型纺纱厂、织布厂、缫丝厂、制革厂的成套设备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目的在中国大量设立机械厂。据不完全的资料,至1938年止,除满洲飞机制造厂等直接生产军工产品的工厂外,在中国新设 200多个机械厂,其中设在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地的有180多个。
抗战初期,沿海和一些省市的机械工业在敌人炮火直接破坏和匆忙内迁中遭到巨大损失。如上海,1937年"七七事变"之初,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厂570家,"八一三"战争爆发后,除内迁66家外直接毁于炮火的 360家。设在浦东、杨树浦区略具规模的10个船舶修造厂,全被日军占领,租界幸存的百余家机械厂,生产也全部停顿。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位,机械工厂一度有所发展。从1938年起,原在租界的百余家机械厂陆续复工,接着又有200多家原在战区的机械厂迁入恢复生产,以后又增设 400多家。累计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设在租界的民族机器厂共达784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对机械厂进行登记控制,强迫收购钢铁材料和机床等重要物资,机械厂又被迫减产、停业,逐步陷于瘫痪。
沦陷区的机械工业多数被迫转为生产军需用品,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如上海大隆机器厂,日军占用后改名大陆铁工厂,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转向军火生产。拥有机床 180多台的华北最大机器厂──山东潍县华丰机器厂,1938年被强行中日合营并迁至济南改名历山铁工厂,生产军需品。江南造船所被日军占用,一切业务直接为日军侵略战争服务,在这一时期平均年建造中型以上船舶20~30艘,并大量修船,工人最多时超过万人。因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有的老企业一再扩大,如大连机车车辆厂,职工由战前的 500~ 600人,1945年增至6800多人;此外在天津、上海、武汉日本人还新建了一些机械厂。
抗战时期的机械工业以从沿海战区内迁的企业为主体。民族资本经营的机械工厂,至1941年底内迁 230家,复工者198家,规模较大的如重庆的周恒顺机器厂、顺昌铁工厂、新民机器厂、民生机器厂、中国机器厂,五通桥的永利化学公司机器厂,广西的纺织机械厂,湖南的新中工程公司等。内迁的国营机械厂主要有兵工署所属设于昆明、重庆、沪州、桐梓、万县的10多个兵工厂;航空委员会的第一、第二、第三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厂;还有交通部门的铁路工厂、汽车修配厂、通讯器材厂等。这些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历经种种困难,元气大伤。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也新建了一批机械厂,大多数设在昆明、重庆。如资源委员会1938年在昆明设立的中央机器厂,下设7个分厂(车间):一分厂为铸锻专业生产,二分厂制造锅炉及蒸汽机、汽轮机,三分厂制造内燃机,四分厂制造电机及有关器材,五分厂制造机床及工具,六分厂生产纺织机械,七分厂生产通用机械;中央电工器材厂,设有电线、电子管、照明设备、电话及电机等分厂;交通部1938年在重庆设立的中央汽车配件厂;农林部设立的中国农业机械公司重庆厂等。这个时期,由于国际运输断绝,进口锐减,加以战争需要,促使机械工业有一定发展。1943年,大后方除有近百家军工厂外,共有民用机械工厂1477家,工人69508人。机械工业成为三大工业部门(纺织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之一,厂数、资金和工人数分别占全部工业的28.05%、22.73%和19.33%。
这一时期,各主要企业生产的重点产品在动力机械方面有:恒顺机器厂的120和180马力船用蒸汽机,新中工程公司的65马力、1800转/分的四缸柴油机,中央机器厂的250马力、600转/分的煤气发电机组,上海机器厂的小型水轮机等;在交通机械方面有: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的桐油汽车,新中工程公司的煤气车,交通部汽车配件厂的汽车齿轮等;在轻纺机械方面有:中央机器厂、经纬纺织机械厂及广西纺织机械厂的大型纺织机械;在机床和工具方面有:中央机器厂、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厂的车床、铣床、磨床和铣刀;在试验仪器方面有:中央工业试验所机械厂的油类、纤维、纺织、金属等试验仪器;在军火方面有:兵工署各厂的150毫米迫击炮、中正式79步枪等制式兵器等。此外,还有航空器材方面的产品。全国共生产机床 2615台、交流电动机22000千瓦、变压器16000千伏安、内燃机3900马力、蒸汽机 4500马力。
这个时期,中国机械工业进一步走向衰退。东北地区是日本军阀策划建立的战略后方基地,当时机械工业已初具规模。由于日军投降时的破坏,东北地区的机械工业遭到严重损失。国民党政府在上海接收了160多家日伪控制的机械厂,其中规模最大的原英、美、法商经营的机器厂如英联、马勒、求新等造船厂交还外商,原属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机器厂如大隆、振隆等也发还原主。有 7家日伪经营的机器厂被改组为官僚资本机器厂,剩下的小厂全部停工,由上海"敌伪产业处理局"拍卖,但是这时的机械工业,由于市场萧条,无人投标。表为1947年机械产品产量。
中国近代机械工业1948年上海市约有机械厂1200家,全部开工的只有10%,半停产的80%多,停业的5%。开工和半开工的也主要是承担修配任务。
1927年秋收起义后,在井冈山、湘鄂赣、鄂豫皖、闽北、闽西、海南岛、陕西各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兵器修械所(组)、地雷厂等。1931年10月在江西省兴国县官田镇建立中央苏区兵工厂;二方面军在湖南永顺建立兵工厂;1932年四方面军在四川道江建立兵工厂。
红军到达陕北后,最早是1935年在瓦窑堡组建红色兵工厂,1936年迁吴起镇,开始只有50人左右,主要从事军械修理,是当时解放区唯一的兵工厂。1938年初迁安塞县茶坊镇建立新厂。以后逐步扩充,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已有茶坊一厂、温家沟二厂、茶坊三厂、柴坊沟四厂等,从修配枪炮逐步发展到制造枪炮,1939年4月制造了边区第一支步枪,1943年生产了边区第一门炮。1948年,月产子弹达到11万多发,掷弹筒50~60门。除军需产品外,还大量生产民用产品,如茶坊一厂实际是一个通用机器厂,在沈鸿领导下,自行设计制造了小型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等,装备兵工厂和印刷厂、造纸厂、制药厂、纺织厂、皮革厂,煤油厂和化学厂的通用、专用设备300~400台。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个兵工厂与晋西北修械厂合并。
各个解放区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兵工厂。如晋冀鲁豫根据地拥有大型兵工厂7个,人员5000~6000人;晋察冀根据地的冀晋、冀察、冀热各军区都分别建立了3~5个兵工厂;山东根据地,在胶东、渤海、滨海、鲁中、鲁西南各设一个兵工总厂,下设若干专业兵工厂。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各根据地拥有工人100人以上、设备10台以上、有固定厂房的兵工厂50余个,职工共3万余人。设在山西黎城县的黄崖洞兵工厂,从1939年开始建设,安装了40多台机床和蒸汽动力设备,生产步枪、50小炮和炮弹。在1943~1945年期间,最高月产步枪400支、50炮50门、50炮弹2000多发。
解放区的机械工业不仅制造枪、炮等武器,还生产民用产品,如太行实业公司的华丰铁厂生产了车床、刨床和铣床,太行工具厂生产脚踏纺纱机、织布机、弹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