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内容梳理
首先要对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交叉学科知识点进行扩充与整合,并建立多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有序互联。其次通过对课程内容中相应工程领域以及科研领域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简化、浓缩和精炼,将之分解为若干个与所授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子问题,使其恰当融入理论教学内容。最后,要尽量使学生多看到、多触摸到、多亲身参与到课程实践中,以便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二)教学方法转变
高校应在多学科交融教学内容基础上,结合新工科的新特点,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和当地企业充分合作,以科研实践、项目运作、生产实习等形式,实现教学方法转变,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带入项目、带入企业生产前线,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多种教学方式、多元教学场地、多样教学平台相结合的多元灵活景象。
(三)评价体系细化
高校应构建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与发展。理论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细化。不在单纯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分数作为课程内容掌握状况的评价标准,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加入小组讨论汇报、客观题回馈、主观题回馈、小节调查问卷回馈、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回馈、课堂笔记回馈、章知识总结回馈等形式对学生的听课效果、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理论知识的运用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重点强调对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磁性材料在电子信息、通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应用广泛,太阳能电池、储能电池等新能源材料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相较传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理论基础要求较高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紧密结合产业需求,交叉融合,重点突出。
高校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方面,建立一套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创新意识训练和毕业论文创新研究的完整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提供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课题小组方式自主选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技术开发、测试、改进、应用开发等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技术实现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功能材料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此类项目,功能材料实验室均从设备方面予以支持和保障,并邀请相关领域研究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科技人员,担任科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从实践需要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知识产权意识、难点分析方法和团队精神 。
地方产业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重构课程体系
功能材料专业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涉及多个工程领域技术的特点,在专业核心理论课的基础上,系统开设多学科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特色方向课程,重视加强基础材料类理论课程的学习,满足新材料行业不同工程领域技术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知识需求。与核心课程群密切对应,通过设置实训课程,校企共同构建本科四年贯穿的“基本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创新”的“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重点调整,适当增加了实践学时比例,满足新材料行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更新教学内容
校企双方围绕行业技术知识体系共同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开发:①通过精选行业特色教材和企业合作编写专业方向特色教材,把学科前沿理念、知识和技术方法、行业应用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和日常培养中,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创新能力。②同时,对接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基本实验技能需求,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工作,对专业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新材料行业前沿的新实验,不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