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斗栱历史

2022/07/18180 作者:佚名
导读:起源 斗栱起源于汉代崖墓、石室、石阙和明器;现存实物有四川省绵阳县平杨镇汉代石阙一斗三升斗拱,和四川雅安县后汉高颐墓阙一斗二升斗拱。这种形式的斗拱后传入日本,例如法隆寺。 北魏(386年—534年) 云岗石窟外廊中的斗拱,大体继承汉代形式,多为一斗三升,但多了人字形补间铺作,和一斗三升交错排列。拱呈上弯曲线,而人字补间铺作的两边作直线形,如云岗第9窟。北齐天龙山石窟中的斗拱,大体相似,但人字铺作的

起源

汉代陶楼中的斗拱 斗栱起源于汉代崖墓、石室、石阙和明器;现存实物有四川省绵阳县平杨镇汉代石阙一斗三升斗拱,和四川雅安县后汉高颐墓阙一斗二升斗拱。这种形式的斗拱后传入日本,例如法隆寺。

北魏(386年—534年)

北魏·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斗栱 云岗石窟外廊中的斗拱,大体继承汉代形式,多为一斗三升,但多了人字形补间铺作,和一斗三升交错排列。拱呈上弯曲线,而人字补间铺作的两边作直线形,如云岗第9窟。北齐天龙山石窟中的斗拱,大体相似,但人字铺作的两边呈上弯曲线状,如同小屋顶轮廓。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

北齐·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石雕斗拱 北齐时期斗栱形制主要见于当时的石雕仿木雕刻和墓葬壁画,比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北朝石棺(线刻)、山西省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北朝·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 云冈石窟与天龙山石窟的仿木结构雕刻中,补间铺作的位置都使用了人字形栱。不同的是云冈石窟中的人字栱的斜边为直线,天龙山石窟中的人字栱斜边则为弧线型。 九原岗壁画以及国博所藏的北朝石棺中的人字栱也皆为弧线造型。这反映出北朝早期与晚期的风格差异。这种风格在唐代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李重润,682年-701年)的壁画中仍有体现。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

唐代(618年-907年)

唐·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柱头铺作 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入口处有一块精细的黑大理石雕的佛殿浮雕,显示角柱上的二跳角科斗拱,补间斗拱则是人字形上托短柱。唐代实物在中国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鉴真法师建造的日本奈良招提寺。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转角铺作(五代) 五代吴越国斗拱实物,有浙江杭州保俶塔一斗三升斗拱,杭州灵隐寺石塔一斗三升斗拱,江苏省丹徒县甘露寺铁塔二跳一斗三升斗拱。

辽代(公元907年—1125年)

辽·山西应县木塔转角铺作 实物有辽宁省义县建造于开奉9年的大奉国寺大雄宝殿带尖下昂四跳斗拱,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大同上华严寺佛殿斗拱,下华严寺薄伽教藏大殿斗拱。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将这种结构称为铺作,并将之标准化,成为大木作的一部分。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斗栱,并对斗栱的形式、用材和比例定下严格的规范。从唐到清,斗栱的排布由疏到密,与立柱高度的比例,由大变小,斗栱的结构作用越来越小,装饰性越来越强。斗栱是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同时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栱结构也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