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原来已写在工程咨询的基因上(上)
2015/10/141143
作者:佚名
导读:虽然建设行业市场开放晚,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但“互联网+”不仅是政策导向的内容,也是市场导向的结果。
马化腾(腾讯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今年4月末放言:未来的“互联网+”模式是去中心化。这一观点其实早就不新鲜了,马的发言不过多了一大批传统企业互联网化失败的背景:当一部分人有线上平台,却无线上用户;另一部分人还不知道应不应该有线上平台。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互联网会死!
这一点在建设行业也不例外。虽然建设行业市场开放晚,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但“互联网+”不仅是政策导向的内容,也是市场导向的结果。
市场调控力量的加强 + 造价通等建设行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崛起
=“互联网+ 建设行业”趋势的加速
= 基础工作和标准化服务为互联网工具取代
= 企业竞争优势转移向个性化服务
这意味着未来建设行业甲方、设计、施工等独立单位的业务模式和核心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没有一种服务满足全部市场,没有一个平台占据全部关注,即“去中心”模式形成。
具体到工程咨询企业——以往以甲方、设计、施工等单位为业务中心的单位,这种“去中心”模式有怎样的影响?
可能是好的影响,因为“互联网+”早已深植在工程咨询的基因上(限于篇幅,本文上篇仅就这方面作总的归纳,具体的应用解读请关注下篇)。
1、相比建设行业其它环节,工程咨询有轻资产优势
相比甲方、设计、施工等单位,工程咨询企业在工程项目运转中投入的硬件成本低,信息基础高(传统工程咨询企业的业务来源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脉)。
工程项目涉及的巨额资金风险由甲方担当,工程项目涉及的工程质量风险由乙方担当。因此,作为第三方的造价咨询企业互联网化的试错成本极低;作为信息服务商的造价咨询企业,如抢不到“互联网+“这一重要信息优势,失去市场的风险极高。
2、工程咨询企业有综合业务优势
互联网正是以信息处理的效率取胜,取代纸、笔等传统信息工具的。
任何商业模式中,最大化效率有且只有一个前提:将各运行环节紧密衔接,实现零资源损耗,零信息延迟,零理解偏差。
这需要企业同时具备纵观全局的视野,链接市场的效率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这方面,工程咨询企业在建设行业明显有微弱优势。
工程咨询企业的专业接触面广,工程类型多,业务弹性大,政策嗅觉强,行业积淀深,信息集成和应用程度高,甲方、设计、施工等独立单位一时难以追及。
3、立场很多,平台只有一个
强调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去中心“模式下,企业想要最大化市场份额,斩获普遍行业影响力,难以通过搭建单一类型的服务平台,也许只能通过搭建链接各类型服务的综合平台实现。
甲方、设计、施工均有立场,而且不同。在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中,首要目标永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会是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多元而均衡的统一平台永远是代表整体利益的平台,这就决定甲方、设计、施工等独立单位很难一统建设行业的天下。
一统建设行业天下的平台注定在第三方公司,如工程咨询企业,或造价通等大数据服务平台中产生。
综上,也许这正是工程咨询企业未来的价值之一——
真正实现建设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工程各环节连接到一起,而不仅仅充当其中一个、若干个独立环节。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