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产生是“道器合一”的自然过程,“道”是建筑的历史文脉,“器”则是具体的建筑形态。道和器,是形而上和形而下、实践和方法论的关系。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曾提到“道和器”,在建筑学上,基本可以理解为“有和无”的概念,形而上可以得到形而下的信心。
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选址在雁栖湖湖心岛,是APEC会议的主会场所在地,场地周边还有别的别墅和酒店,旁边是凯宾斯基日出东方酒店,整个水平面为2平方公里,和颐和园昆明湖相当。会议中心呈方形,临水一面地势较低,与另一侧有5-6米的高差。
在“器”的层面,也就是具体的建筑形态上,我希望从古建筑中寻找灵魂。我特别喜欢中国建筑转角处的斗拱,因为古建精华就体现在这里,屋角起翘,斗拱铺作,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解决了结构问题,也形成了别致的美感。故宫的几重屋檐叠在一起,从不同角度把中国传统建筑的构筑之美挖掘出来。人类从大地上采集材料,通过构筑的方式,使之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相和谐,可以说建筑之美是生长于天地间的大美,是纵横上下的时空艺术,我觉得建筑之美,是材料与构筑之美。
会议中心
这个方案的灵感来自于折纸,而中国传统转角的起跳非常美,这种转角的既合理又具美感的处理,启发我提炼出一个屋角起翘的建筑形态,像鸿雁展翼。一个建筑转角,两个正面按自己的方向排椽子,到了交接处,则沿着45度的椽子向两个方向渐变,从90度到45度,实际上是一个构造问题,但是达到了美学效果。会议中心的檐角是225*500的椽子按断面一条条排列,铝板则按着椽子的走势排列,用胶将细缝胶粘完美。为了烘托屋顶飞扬的气势,墙体我也使用了斜柱交接的形式,在交接处借鉴斗拱的过度。屋顶延伸开来,角部起翘,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阳光可以入射到建筑内,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屋檐可以遮挡强烈的日光。同时从空间的内部体验来看,屋角起翘能够让视野更加开阔,展示出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往外舒展的感觉,也是一种新的空间体验。
从南侧进入会议中心一层,北侧可以进入二层。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北面设置地下车库、机房等,减少受光照面积;北大堂是2014APEC峰会的主会场;南面设置会议室、贵宾室等,充分利用自然光。我把屋顶的设备全都拿走,把冷却塔放到地面,机房放在夹层里,南侧有两座配楼,南面为玻璃幕墙,北侧为实体墙,让北侧看起来更纯粹一些。主体大楼的屋檐就像九宫格折起四个角,用这种方式来体现中国的传统的感觉。雨棚采用轻盈透明的材质,方案调整后显得更严整、更有气势,四角的玻璃往上扬起,加强了飞扬的感觉。我把檐柱做得尽可能薄,使整个屋顶看起来更轻盈,椽子高半米,中间做成空心的,拿玻璃做装饰图案,仰视会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
这个鸟翼起翘的形态和汉唐飞扬气韵不谋而合,这种“以道营器,以器扬道”,使物化的形象和脑海中的感觉交织在一起。如果说只有道,我们叫清谈误国;而如果只有器,形态就很生硬、唐突。道器相结合,这个形态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我个人对文学很感兴趣,古人描写大屋顶,就像鸟的翅膀,诗经里说“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就是对建筑物的描述,一个鸟翼般飞扬的屋顶放在雁栖湖畔,也算是一个自然的巧合。
会展中心
会展中心我叫它“鸿雁高翔,汉唐升华”。当时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已经完成会议中心设计任务,又参与了会展中心的投标,想到汉唐建筑很注重方圆,我就想能不能从天坛、地坛的建筑中找找灵感?
我们都知道天坛是上面小下面大,其倒影呈现的是下面小,上面大,我根据这种“上大下小”设想设计了会展中心的大致方案。会议中心呈方形,会展中心采用圆形,和会议中心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就像天坛和地坛的关系。一方一圆代表中国古代哲学,这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因为人就是刚柔方圆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实体都是方圆的,非常普遍。习近平主席在APEC欢迎晚宴上的致辞也提及水立方和鸟巢“这两个建筑一方一圆,这蕴含着天圆地方中国的哲学理念,形成了阴阳平衡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