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镇西陵峡村雨洪积蓄利用工程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秭归县在推进“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在山区实践特色灌溉模式,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建设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显著成效。
大胆探索,创立山区特色灌溉模式
地处集三峡坝区山区贫困县的秭归,山高坡陡,海拔高差大,自然条件差,在“小农水”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诸多不利条件,在这几年的建设中,秭归县水利局坚持科技兴水、以水兴农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治水之路。
首先,“雨洪集蓄”保水,破解山区抗旱难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中,结合秭归实际,积极探索实施了“库渠相连——渠池相通——长藤结瓜——管网配套——分户建池——田间蓄水”的山区雨洪集蓄利用模式,并在实践中形成了“长藤结瓜型”、“抢洪蓄水型”、“汇集雨水型”三种极具特色的抗旱类型。即对有水源的地区,依托已有的水库、堰塘等公共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将水通过渠道和管道引到水池,实现田间蓄水。近年来,以此模式新建灌区5个,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第二,“微润灌溉”节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三年来,秭归县先后在茅坪镇、两河口镇、归州镇、水田坝乡等6个乡镇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雨洪集蓄+微润灌溉”的节水抗旱模式,共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5000亩,使原有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变成了四季常青的特色农产品基地。
最后,实施“水肥一体化”省力,节省农户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借助压力系统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使肥料的吸收率提高到80%。在三峡库区两岸柑橘、茶叶产区大力推广运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已发展了6个乡镇共1000亩。
辛勤耕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结硕果
秭归县水利局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全县已建成柑橘、茶叶灌区5个,总面积达10万亩。通过这几年建设,柑橘灌区每亩年增产300公斤左右,增收过千元,小农水贡献率达30%以上。同时秭归为三峡水库坝上库首第一县,三峡水库横跨该县境内64km,10万亩生态灌区的建成,每年减少入库沙土近10万立方米,面源(含农药化肥)污水入库量近100万立方米,为保半个中国的淡水资源——一库清水作出了贡献。“沟截、管引、池蓄、微润灌、水肥一体化”的灌溉模式被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誉为中国山丘区的以色列模式;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视察时给予高度肯定,要求在全国进行推广;欧美、非洲一些国家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认为具有国际水平。
自2010年实施小农水重县建设以来,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建设机制,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解决了组织农民自筹的难题,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显现了“奖补”机制的极大活力。由受益户自建分户和田间小水池12432口,安装田间支管道2086千米,群众投工投劳折资达3000多万元。
勇于担当,创“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新机制
秭归县水利局局长介绍,秭归县在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建设中,得到县委、县政府及财政的大力支持,出台了《秭归县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办法》、《秭归县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实行“五统一”,坚持“五原则”。
首先,坚持“五个统一”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坚持统一规划设计。全县统一按照“布局合理,推进有序、资金整合”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二是坚持统一建设标准,确保了工程建设达到技术要求。三是统一材料采购,对石英砂等主材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四是统一质量监管,把好工程质量关。五是统一验收结算。验收合格后,将国家补助资金一次性兑付到受益户一卡通账号,直达农户。
最后,坚持“五个原则”确保建管到位。一是坚持受益群众自愿原则。将“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合理布局原则。各农户严格按图纸施工,确保小水池建成后发挥最大效益。三是坚持以奖代补原则。对联户工程和单户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验收结账”的办法,工程通过验收的,向农户一次性兑付国家补助部分;对工程质量不合格、未按施工方案完成任务的,不支付“以奖代补”资金。四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在项目安排上对作物产出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作物进行倾斜。五是坚持建管主体一致原则。按“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联户工程竣工验收后,将其经营权确权由共同受益农户共有;单户工程竣工验收后,其经营权确权到户,与责任田、责任山一样享有经营管理权。 自2010年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来,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建设机制,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显现了“奖补”机制的极大活力。受益户自建分户和田间小水池12432口,安装田间支管道2086千米,群众投工投劳折资达3000多万元。
敢于突破,理顺管理实现四个转变
秭归县水利局坚持建管并重,从两个方面着力解决用水管水难问题。一是采取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明确管理机构、人员和制度,完善用水管理办法,在明确责、权、利基础上,水利工程方可立项建设。二是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秭归县政府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单户工程明确了由受益农户所有,并颁发产权证确权。 四年来,全县所建1万多处全部确权到户。全县成立75个用水协会,对集中工程和联户工程统一管理,对大型堰塘、水库、防洪设施由乡镇、村管理调度,实现了“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的目标。
由于管理创新,秭归县小水利建设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秭归县两河口镇土庙村委员会上报2013年小农水小水池计划100口,当以奖代补政策在村广泛宣传后,申请建设小水池农户达200多人。
变“整体投入”为“民办公助”。根据定额和耗材信息价,单口20立方米水池,加配套药肥池造价达5700元,二次转运不计,还不含征地青苗费,实行以奖代补农户每口田间小水池自筹达2500元以上,秭归县自2010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以来仅小水池建设农民实实在在投入高达3000多万元。从而有效地破解了农民自筹难到位的难题。 变“被动协调”为“主动指导”。实现奖补政策后,这些事情都由受益户自己解决,村干部和建设管理办公室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指导技术上了。
变“管理主体不清”为“长效机制建立”。自实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充分体现责权利的统一,确权确责,干部轻松了,群众满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