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袁孝楠:商业没有地产,要靠经营

2015/12/261299 作者:佚名
导读: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步入“白银时代”。商业地产在高速发展之后,也不可避免出现多重困境,购物中心业绩下滑,写字楼井喷增长空置率高,“超高层”地标建造盲目。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房地产行业步入“白银时代”。商业地产在高速发展之后,也不可避免出现多重困境,购物中心业绩下滑,写字楼井喷增长空置率高,“超高层”地标建造盲目。

购物中心业绩下滑的局面,RTKL国际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袁孝楠先生从五年前就已预见到,他认为“商业是没有地产的,而是靠经营”。开发商图求快速赚钱,将资产运作变成商业运作,这种快速回本的模式虽被竞相复制,却不是购物中心真正的本质。“购物中心,其实是一个城市的街,用城市规划的理念,让人的生活有品质。”

RTKL国际有限公司是商业设计领域的佼佼者。袁孝楠先生率领设计团队在亚洲深耕二十余载,先后设计完成了深圳华润中心、南宁万象城、天津大悦城、成都大悦城、中粮北京祥云小镇等优秀作品,并以深圳万象城开创了中国商业从百货商场到购物中心的先河。RTKL母公司ARCADIS于2014年收购Callison,从RTKL商业建筑亚洲负责人转变为RTKL与Callison合并后新公司的公共建筑及办公场所亚洲负责人,袁孝楠先生认为这是个机遇,可以将商业理念和办公场所的理念融合实践。在地产行业不景气的当下,专注于做出精品,才能在设计行业立足不败。

RTKL国际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袁孝楠

Q:通过深圳万象城,您曾携RTKL设计团队开创了中国商业从百货商场到购物中心的先河,并创造了经典的万象城和大悦城系列。商业设计中,您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袁孝楠:在做商业设计的时候,第一点是聆听。听业主的想法,理解对方的目标和愿景。

第二点是专业负责。作为专业的设计团队,我们在为业主提供设计方案时首先要从专业性的角度出发,始终坚持对业主负责、对专业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原则,绝不会为了赢取项目而盲目迎合,这是我们对于自我的要求,也是对于专业的坚守。

第三点是持续学习。做设计的人都有个特质,就是喜欢想象。但是对于想象的尺度把握,是太过还是需要加强,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如果我们一直照搬以前的设计,就没有创新可言。但另一方面,我也不支持为创新而创新,如果过度或刻意地逐新趣异,即便能够炫目一时,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也未必能够获得业界赞誉。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学习。

第四点是接地气。我是在台湾出生,美国长大,然后在中国大陆工作。因此,对于一个新的社会圈子,我的敏感度很高,感触也很深。例如,在做天津大悦城时,我发现天津的消费群体可以分为三类:有钱却不在天津消费的、拼命赚钱却没时间消费的和有时间却没钱消费的。因此,在项目前期,我就要研究真正在本地消费的群体的特征属性。结果发现,天津年轻白领追求时尚,但不愿意花太多钱,正符合大悦城年轻、时尚、潮流的定位。另外,考虑到天津天气偏冷,我们设计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以保证室内温度适宜;月季花是市花,我们就将其设计到入口处的中庭。这些细节更贴合当地风俗文化,能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而即将开幕的成都大悦城就完全不一样,表达了四川人爱耍的个性,也突出了地域特色,比如九寨沟、变脸等。我们在设计中通过写意的方式呈现成都的地域文化,购物中心里一步一个景,一直在变化。

Q:相比过去十年,很多购物中心业绩下滑,面临很大的压力,您怎么看待目前购物中心面临的困难?

袁孝楠:目前这些现状,我早在五年前就看到了。我认为商业是没有地产的,而是靠经营。但是很多开发商一味图求短、平、快地赚钱方式,建造购物中心,把资产运作变成商业运作,周期短,成本回收快。于是,人们将此当作成功模式复制,但其实靠买卖来做商业本身是有问题的。

Q:那您认为真正的购物中心是怎么样的?

袁孝楠:在纽约长岛,我们做了第一个购物中心。我们认为购物中心,其实是一个城市的街,用城市规划的理念,让人生活有品质。生活,不只是赚钱、吃饭和睡觉,真正有价值的是去体验生活。我们希望人们在购物中心里享受欢愉,而不只是买东西。就我个人而言,坐在那里,喝着咖啡,看人生百态,也是一种享受。

Q:购物中心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袁孝楠:我们知道,传统的购物中心有公共走道、餐厅有玻璃门,但未来会打破空间封闭性,呈现出消费者和用餐者可以看到彼此的大众生活场景。比如包间对于空间的使用就极其不合理,是早期的产物,可能适合于高端场所,但不适合购物中心。

Q: 从RTKL商业设计建筑亚洲负责人转变为RTKL与Callison合并后新公司的公共建筑及办公场所亚洲负责人,您怎么看待这两个领域的不同及关联性?

袁孝楠:主要有两点不同:一个是为使用者,一个是为投资者,但商业建筑没有特定目标,而公建及办公场所有特定目标,比如公司总部。

虽有不同,但这两个领域是有关联性的。公建和办公场所的高效特质,改变了我对商业建筑的看法,因为商业建筑也应该要高效。做商业设计项目的时候,人们会提到美观、空间感等要求,但我更在乎的是出租面积。现在很多购物中心出租面积是50%左右,深圳万象城做到67%,南宁69%,而我最希望做到的是70%。此外,如今写字楼租金越来越高,但国内很多企业的老板办公室都很大,并且使用率很低。于是,我们公司取消了北京总裁们的办公室,鼓励高管和员工坐在一起,这也是一种高效。

商业的互动特质,也可以融合到办公场所里,激发人的工作潜能。例如,微软办公室有很多互动式的空间,方便员工休息、休闲。有时候,员工虽然坐在工位上,但其实效率低下,因此可以在公司里开辟很多小空间,像购物中心里休息场所,供员工聊天放松。

Q:目前中国各大城市超高层建筑林立,您认为超高层建筑是必要的吗?

袁孝楠:超高层建筑争议性很大。毕竟人口增多,地价上涨,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必然的,但远离地气、造价贵也是大问题。

现在有太多人往城里跑,可城里地方有限,如何能够平均化是个技术问题。另外就是工作问题,大家都是朝九晚五,同时上班同时睡觉,空间使用是分开的,如何在社会制度上做调整?像美国有三班制,我们可以四点钟上班,下午两点下班,错开交通高峰,同时下班后也可以做很多事。

我个人认为,超高层是必需的,这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其社会价值。但一味盖高层是不对的,必须遏制。因为有效的上班制度可以错开高峰,把资源更合理分配到各个时间段,轮替使用空间。

Q:但是现在有些盲目建造超高层建筑,就是为了成为城市地标,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袁孝楠:如果所有建筑都是地标,那么地标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城市需要规划、需要体现协调性,地标是有必要的,关键是把握好度。所以很多人觉得北京洋气,而上海陆家嘴就像展示平台,竭尽所能地展现地标,但缺少点城市文脉。

Q:现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向平稳发展,而地产行业不太景气,对产业链上下产生影响。设计与地产行业那么紧密,有受到什么影响吗?

袁孝楠:我先后经历过1984年、1990年、2000年和2008年的经济大萧条。这些过程里,我明白了危机就是转机,推动你去突破,而不是习惯性思维。很多人不看好中国经济,但我一直看好,如今正好让大家能够慢下来,测试我们的方向到底对不对,有没有泡沫。

在这个阶段,设计行业应该反省和思考未来怎么做,同时开发商也应该放开耳朵,听取意见。

我对于当前的行业现状并不担忧。因为以前是抢时间赚钱,错过就等于失败;而现在是精耕细作的时代,以精品取胜,我们的机会更大。

文章来源:新浪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