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倡导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发展要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发展不再“摊大饼”,而要做精、做细、做内涵。
近年来,如皋市城市发展不再“贪大”而在“求精”。“精”在哪?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坚持绿色循环低碳,不断完善城市市政道路、城区水系水体、建(构)筑物等城市基础设施,突出绿地、道路、水系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让日渐硬化的“钢筋混凝土城市”变得可自然吐纳。
力掀“头脑风暴”
“过去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重工程手段轻自然方法’的传统思维。”市住建局局长苏强介绍说,海绵城市建设就如同一场城市建设变革,借助完善相关设施,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了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科学有序推进,如皋市组织人员参加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辅导培训班,吸收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思路,坚定不移谋求城市新发展;实地参观北京、深圳、厦门、镇江、池州等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了解城市建(构)筑物、道路、绿化等与社会、人文、自然的统一性、和谐性和互补性,为如皋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参照模本。在此基础上,该市组织相关部门讨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和建设标准规范,明晰海绵城市建设方向。
突出顶层思维
去年8月,如皋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将率先落实海绵型居住区建设要求,明确坚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重,通过绿色生态方法与灰色基础设施有效结合,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体、道路、建筑及设施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等作用,最大程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从而实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的综合提升、径流污染的有效消减、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同年,该市编制《如皋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专项规划》,明确要求商品房小区开发、公共项目、村镇建设也需要推进“海绵型”。
“海绵城市指向的是可持续发展并具有高宜居性的未来智慧城市。” 苏强介绍说,如皋建设海绵城市重点是根据城市的个体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及城市开发现状和规划,分析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并重新理解构建符合自身特征的海绵城市内涵,从而对环境现存及潜在问题进行梳理整治。
注重落实效果
借助江苏城市规划设计院的技术力量,将龙游河生态公园打造成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和节水城市的创建转型升级版。在注重保护原有“海绵体”的基础上,主园路全面采取透水砖及透水混凝土路面“混搭”模式,园内累计使用透水混凝土1.4万平方米、透水砖近1.8万平方米。园内循环水体、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透水性广场、植草沟等项目,使得龙游河生态公园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有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式公园。龙游河生态公园先后被评为2014年度南通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群众满意工程、2015年度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风景园林工程类二等奖,通过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现场考核。
以龙游河生态公园项目作为新起点,以瞄准海绵城市“地级城市看镇江,县级城市看如皋”为引领,以创建“长寿如皋宜居城”为抓手,如皋正全力打造全国县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新典范,着力塑造城市风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功能品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让城市路更宽、景更美、水更清,打造美丽独具的高品质城市。(如皋市住建局: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