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云南]“普洱模式”新解读——云南景谷灾后重建调查

2016/01/292103 作者:佚名
导读: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因救灾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创造了地震救灾史上震级高、震源浅、人员伤亡小(仅死亡一人)的奇迹,被称为“普洱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6.6”级地震,因救灾科学、有力、有序、有效,创造了地震救灾史上震级高、震源浅、人员伤亡小(仅死亡一人)的奇迹,被称为“普洱模式”。在灾后重建阶段,景谷突破“原点”建设的思维,站在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高点规划建设,保证重建质量,提升重建品质,为“普洱模式”注入了更加丰厚的内涵。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迁糯村是原址复建的傣族村落。走进村民刀启芳家,她的80岁的大伯正坐在新房门前仔细地做着“挂件”,为乔迁做准备。按照傣族习俗,虽然新房已经建成了,但还是要挑选一个吉日,举行完仪式才能正式入住。截至去年年底,景谷的受损民房维修加固和拆除重建工作已全部如期完成。近十万户“刀启芳家”重新拥有了新家园。“这也是灾后重建规划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普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抗震科科长曾寿荣说。

重建+美丽乡村建设 建新房成新村应美景

刀启芳家一溜三间的新房漂亮别致,尤其是大门上方雕刻的“孔雀”栩栩如生。据曾寿荣介绍,这是复建的傣族民居的标志,彝族民居则使用“牛头”图案。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景谷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把突出当地建筑风貌放在规划首位。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对重建的民房统一设计,专门编制了民居建设风貌特色设计方案,供群众建房时选用。

“方案都是专家们深入灾区,了解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人口数量和民风民俗,充分听取了群众意见后推出的。”曾寿荣说。

由普洱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和景谷县城乡规划局设计的18个样板房方案图集覆盖面很大,不仅包括傣、彝、汉族3种不同的风格,而且在每种风格中,又设计出6种从60至200平方米不同建筑面积的户型。

“我们村是彝族村寨。方案一出来,老老少少都很满意,大家都乐意按照图纸的样子建盖。”永平镇迁毛村村民段林东说。

在景谷重建中,群众建什么样的房子完全由自己决定,每家可以根据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从政府提供的方案中选出最适合最满意的户型。经济实力强的可以选面积大点儿的,人口少的可以选小点儿的。

刀启芳家选用的是90平方米左右的一档,建房时把图纸稍稍做了细部调整。“两个孩子正在上中学,家里没有什么钱,要不然就选再大点儿的。”刀启芳略带遗憾地说。

“政府充分尊重受灾群众的意见,但无论选哪一种,一个村子里特有的建筑风貌特色都会凸显出来。”普洱市景谷6.6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尹世章说。

如尹世章所言,一路看去,重建后的景谷村落,无论是新建还是改造的房屋都保持着本地域独特的建筑风貌。依山而建的迁糯村是傣族风情,迁毛村是彝族气质,而坐落在山梁相对平缓地带的芒费村,则满眼是汉族意境。

穿过村民几个月前入住时自发搭建的“迎宾门”,只见村中一水儿的白墙青瓦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映照下,“迎宾门”上“党在家在”4个红字依然分外显眼。

既然重建,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恢复家园、恢复道路、恢复设施。“我们把恢复重建与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起来,以‘建设生态宜居和谐家园’为目标,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让受灾群众尽早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景谷县副县长刀康明说。

基于这种突破“原点”、前瞻发展的理念,景谷以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标准编制重建规划,不仅在建筑风貌上突出本地特色,而且实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三清五改”行动,同时引导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美化家园,形成与景谷亚热带气候环境和民族风情相适应的人居环境,做到“建新房、成新村、应美景”。村庄道路硬化、排污设施、公厕、绿化、亮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受到当地受灾群众的赞赏和拥护。

景谷县公用事业局副局长李明指着脚下的路说:“以前,车根本进不了村子。这次重建时,重新进行了道路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多年的陈规陋习也根除了,实现了人畜分离、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重建+确保新房建设质量 技术巡查平时监管构成监管体系

“选址要地质好,坡度小,挖填少,钢筋要合格,木材要选好......”在普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编制的《景谷6.6级地震农村民房建设知识》宣传小册子上,这首通俗易懂的民房自建顺口溜受到群众的欢迎。

经受了地震“洗礼”的受灾群众,特别关注房屋质量。在普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举行的80余场共5万余人次参加的建房技术培训中,培训对象不仅有乡镇村组干部、技术工匠,还包括建房群众。《农村民房建设抗震设防技术要点》及《农村民房建设知识》等则被制作成挂图及活页宣传到户、到人,以便于群众掌握建房基本知识。

在建房过程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介绍多家施工企业,给建房群众选择,并负责审核把关施工企业的资质。群众与施工企业签订合同后,施工企业还可以雇佣群众参与施工。这种做法,使建房群众既可以筹集部分重建资金,又可以全程监督民房建设质量。

“为了确保灾区群众住上安全房和放心房,我们强化了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专门配备房建专业技术人员到点巡查。集中安置点蹲点常驻1名,分散点1个星期巡回1次,做到村村有监理员、组组有指导员、户户有验收员。”曾寿荣说。

大面积的集中重建,技术人员短缺不可避免。为了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到位,景谷县住房城乡建设局除了从市县相关单位抽调16个房建专业人员,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21名技术员,共同组成技术巡查组,对村民建房全程跟踪巡查指导,同时安排受过培训的民间工匠常驻在安置点上,进行质量安全日常监管。

《恢复重建工地现场巡查记录表》真实记录了技术人员从建房基础开挖到主体施工,再到最后完工定期巡查的轨迹。

在2015年5月6日的《恢复重建工地现场巡查记录表》上,迁糯村村民王丕华家建房工地现场的检查情况一目了然,其中在存在问题一栏上写着:对拉强筋间距过大、个别砂浆灰缝大、无门过梁,建议返工处理。表格填写人赵定龙是从普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监理公司抽调到巡查组的。

“按照规定,技术员在巡查中,记录下发现的质量问题,要求施工单位立刻整改。一户房子起码要巡查3到4次左右,而现场有包保队员和民间工匠进行监督,督促整改。”赵定龙说。

对在恢复重建中发现有质量问题,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施工企业将受到资质期满后不给以审核等处罚,并且信用记录在案,今后不准再纳入此类工程的推荐范畴。

为了保证房屋质量、把好验收关,由村民提出申请,村、乡(镇)、县分别组成验收组,自下而上逐级进行验收。同时把验收与重建补助资金拨付结合起来,分三次发放。基础开挖合格,拨付30%;主体完成,拨付50%;最后县上验收,拨付20%。

迁毛村村民刀明云说:“户型和施工队都是自己选的,自己全程进行监督,每户人家都对施工质量监督很上心,看不懂就马上找驻村监管的技术员询问,中间不可能有什么猫腻。再说,付不付款全由我们说了算。像这样盖起来的房子我们很放心。”

“灾区民房建设质量非常关键。把巡查和平时监管相结合,形成监管体系,验收到位,这是我们探索出来的一个方法,也会成为今后所有民房建设中的监管模式。”刀康明说。

重建+提升乡风文明 摒弃陋习转变群众生活方式

复建后的迁糯村更像是一个社区,配建设施齐全,有公厕、商店、农家乐客栈,村中心的小广场旁还建了一个大池塘,水面上覆盖着绿色植物。村中的迁糯佛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维修加固。

景谷灾后重建规划第二阶段的目标任务是到2016年年底,全面完成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所有工程的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超过灾前,实现建成生态宜居和谐家园的总体目标。

据刀康明介绍,景谷把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推进。“我们着力开发有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引导公路沿线和像迁糯佛寺这种景区周边的农户按旅游市场需求规划重建,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为打造乡村旅游奠定坚实基础,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灾后重建高起点建设为景谷受灾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有村民说,我们的生活水平至少提前了30年。

同在迁糯村的陶大姐家,新房子是上下两层的小楼,比刀启芳家大了许多,足足有200多平方米。装修得也很像样,丝毫不比城里人逊色。与村子里别家最不同的是卫生间建在了小楼里。满脸喜气的陶大姐说,她的丈夫是搞装修的,比较了解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我一直跟村里人说,让他们也跟我家一样搞。”

物质层面的提升会必然会带来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景谷在进行物质重建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重建。

刀康明指着小广场上立着的《党小组工作制度》、《村规民约》及《村民议事决策制度》等宣传栏说,在重建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通过开展文明村组、文明社区、道德讲堂等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移风易俗,摒弃陋习,促进村民转变生活方式,展现农村文明新时尚。同时加强村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扶持发展农村文艺宣传队,创造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是这次地震的震中,“景谷6.6级抗震纪念碑”就树立在这里。一个村民正在打磨建在碑后的浮雕墙,虽然不很清晰,但还是能看得出浮雕表现的是景谷人抗震救灾的场面。2014年10月7日,景谷人永远不会忘记,也是从这一天,景谷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走向新生。

文章来源:造价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