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时评:公共建筑取名“昭君牧羊”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歪曲

2016/05/23639 作者:佚名
导读: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附近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公共建筑取名“昭君牧羊”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歪曲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附近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对此,三峡广场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个雕塑描绘的并不是某个典故,而是对于王昭君在塞外生活场景的描述。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皆是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虽然不能说是妇孺皆知,不过传承数千年也没有变化。时至当下,却出现了“昭君牧羊”的城市雕塑,固然不是对“昭君出塞”的全盘否定,却是一种臆想化的变更。管理方的解释其实是一种欲盖弥彰的辩解。“应该有牧羊经历”的说辞,足以表明其心中也没谱。以不确定的猜想,来为城市公共建筑取名,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歪曲。

昭君固然有出塞的经历,其有没有牧羊的经历,并无历史记载作为依据,那么“昭君牧羊”的想象就难以成立。如果照此逻辑,既有“昭君牧羊”,那么自然就有“苏武出塞”了?其间或有某种逻辑上的联系,然而在没有史料作为依据的情况下,就不宜去想当然地联想。毕竟,文化的记载与传承,不是戏说式的“时空穿越”,真实的描绘而不联想,才能让其在传播过程中不走形,不变样,更不会导致认识上的偏差与错误。

看似轻描淡写的文化想象,造成的影响却难以估量。尤其是对长期耳濡目染的孩子来说,此举可能会在心中留下一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记。当他们在历史课上,以“昭君牧羊”否定“昭君出塞”时,这种场景注定会让人尴尬不堪。若是没人去进行矫正与否定,那么以讹传讹之下,恐怕历史的真正面目,将会被自我想象的场景所取代。没有了对文化事实的尊重之感,才是文化传承的真正灾难。

文章来源:华商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