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资产破500亿创造历史新高
2011/03/12231
作者:佚名
导读: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节能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创造了历史新高。 这是刚重组不到一年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下简称“中节能”)交出的第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节能实现营业收入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主要经营指标创造了历史新高。
这是刚重组不到一年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下简称“中节能”)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2010年5月, 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重组为中节能集团,成为央企中唯一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公司。
与此同时,中节能希望到2012年,公司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营业收入500亿元,年利润总额35亿元。
中节能董事会秘书张超认为,两家央企的联合重组实现了1+1>2的效果。
“联合重组使中节能的品牌优势和主业定位更加明晰,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设计能力迅速得以提升,进一步延伸节能环保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的对接,同时旗下勘察、设计与施工等企业得到了实业的支撑,市场空间大为拓展,发挥出了企业各自的业务优势。”张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联姻”实现环保产业互补
相比其他央企整合过程中的政策推动,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的“联姻”则更多地基于自身需求。
“事实上,重组背后的政策因素并不是两家企业整合的主要原因,更多的还是我们内生的需求,我们在业务上的互补。”张超说。据本报记者了解,原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的前身为国家计委节能局,1999年开始实现市场化运营,以从事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运营为主,业务范围专注于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技术、新能源及相关矿产资源的开发。
而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则是由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原中机国际工程咨询设计总院、中国新时代集团等三家央企组成,勘察设计、工程技术服务与施工的实力非常强大。
两家公司的合并一度让外界认为仅是将央企数量减少一家的简单减法,但业内专家认为,在国资委对央企提出规模化的要求下,中节能的挂牌成立则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上的优质整合。
据张超介绍,在重组之前,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就已经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也需要通过整合进一步扩大中节能的产业规模。而在产业的发展模式上,长期业务仅局限于投资领域的中节能也需要在设计、工程等方面强化自身的力量,包括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而这正是中节能的软肋所在。
“中节能和新时代重组恰恰把这两个方面的优势整合到了一起。新时代下面有设计能力很强的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张超说。
从规模上看,中节能在节能环保领域已形成了规划、咨询、设计、施工、设备制造、投资、运营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完整的产业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顺应了国家经济发展大势,也顺应了公司自身发展的规律。”中节能总经理余海龙说。
面临市场新挑战
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发改委会同环保部等部门完成编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并上报国务院,节能环保也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市场前景,中国节能环保的产业之路才刚刚起步。但另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就目前的境况而言,虽然节能环保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集中度低、先进技术缺失等不平衡现象也普遍存在。
从央企的地位看,中节能除了自身的企业身份之外,还肩负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企业”使命。
然而,旗下拥有节能、环保、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的中节能所面临的市场挑战也显而易见。
“首先是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成本比较高。”张超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张超介绍,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无论是设备还是节能技术的知识产权,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只能通过合作的形式实现。
其次,在客户的选择上,目前中节能的服务对象则更多地锁定为城市和地方政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而面对作为节能减排的主题对象企业,中节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则依旧走在探索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道路之上。
“其实这主要是由业务类型决定的,比如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等城市公用的基础设施,我们的服务对象肯定以政府居多,企业的业务我们也在做,但我们在对客户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标准,主要还是大客户,一个订单就几个亿。”张超说。
与此同时,另一个挑战是,在工业领域,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尤其在电力行业,则更多地选择将节能减排业务自行运营,而中节能所面临的竞争也凸显强烈。
“中国的节能环保市场太大了,我们不可能完全通吃,我们只能用我们的专业性去说服我们的客户,通过规模化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张超说。
而在逐步细分的市场中,对于规模相对较小,技术领先的优质竞争对手,张超则表示,中节能会借助自身实力,以及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并通过市场机制对其进行兼并重组,进一步扩大自身的技术实力。
“我们的镁法脱硫技术在国内是领先者,就是通过这种对企业完成收购实现的。”张超说。
同时,张超向本报记者透露,现阶段,中节能已经向国内一些在各自领域拥有先进技术的节能环保企业提出了收购意向,但没有披露更多细节。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