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南重工董事长马建兴刚从韩国考察回来,说起韩国造船业的最新态势时用了一个字———忙。“我在斗山重工了解到,他们今年柴油机曲轴订单已经满负荷了,正在向中国企业转移。”马建兴介绍,柴油机是船舶的核心部件,曲轴是柴油机的关键配件,这表明船舶市场在变好。苏南重工自身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各种船用轴承的订单也在快速增加,在马建兴看来,造船市场正在迎来新一轮机遇期,将到2017年达到高峰后会有新一轮调整。这样的判断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三年机遇期,中国船企能否抓住?
订单增加,重点船企订单排到2016年
造船大省江苏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省船舶产业保持总体平稳运行。造船完工量40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31.9%,占全国的30.9%、世界的10.9%;手持订单量663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2%,占全国的44.1%、世界的21.1%;新承接订单量117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43.9%,占全国的33.8%、世界的19.1%。
马建兴分析说,船舶市场恢复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5年一个周期的调整正在迎来触底反弹;二是行业深度调整压缩了一部分低端产能;三是老旧船型淘汰加快促进了新订单增加。
总的来看,船舶市场稳中向好,但稳中也有忧,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在影响产业健康发展。一是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随着发达国家绿色造船技术壁垒逐步实施,中国造船完工量持续下降,交船外部环境有所恶化。造船企业新接订单预付款大幅下降,加之行业信贷环境收紧,造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短缺。二是产业转型步伐亟待加快。核心技术储备少,设计研发能力弱,国内造船市场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三是海工装备产业规模仍然偏小。近年来,全球海工装备产能加速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但受市场容量小、产业门槛高、技术标准严、资金需求大等因素影响,尚未形成系列化、批量化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
兼并重组,继续淘汰低端落后产能
最近两年,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均在信贷、土地、岸线等方面优先支持船舶重点重组项目,积极协调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为造船企业做大做强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江苏,骨干船舶企业采取合资、合作、产权流转、股权置换等多种市场化手段实施兼并重组,企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建立了产业规模优势。江苏新扬子江造船有限公司整体收购了江苏长博造船厂有限公司,并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重组,形成了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生产优势。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整体并购江苏海新船务有限公司,并加快向海工装备转型,目前已签订了总金额达18.4亿美元的合同。经过持续优化整合,该省排名前五和前十的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已分别占全省的53.9%和78.4%。
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江苏把化解过剩产能和推进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力度,4年内将淘汰1000万载重吨低端落后产能。据介绍,今后将严格环保安全能耗准入标准,对达不到准入条件的船舶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鼓励企业自主淘汰或退出落后产能。对长江沿岸布局不合理、资源能源浪费、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小型造船企业以及修理、拆解等船舶企业实施关闭。
内涵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船舶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很高。近年来,各地引导骨干造船企业探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加快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特别是注重提高造船企业的详细设计能力。同时,建立现代工程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实施造船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实时管理、监控和调节,全力压降建造成本和管理费用,在市场比较困难的形势下,实现了企业盈利目标。
扬子江船业集团坚持优化投入、严控成本,造船固定资产总投入累计不到60亿元,与国内其他船厂相比,节省投入成本30-50%,以低于行业平均成本建造交付产品实现了行业超额利润。
据了解,今年江苏的省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企业转型升级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产业化资金等专项资金将对船舶重点项目特别是新接外销产品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同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保障骨干造船企业融资需求。同时,鼓励骨干造船企业从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引进高端管理团队、专业营销队伍和技术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