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遵义艰难转身:“三线”军工基地市场化转型缩

2014/07/18636 作者:佚名
导读:黔北重镇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这里最被国人熟知的,是其作为红色革命最重要的会议地点之一。但达到这里时,却会发现

黔北重镇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之名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这里最被国人熟知的,是其作为红色革命最重要的会议地点之一。但达到这里时,却会发现,比那段历史更容易看见的,是“三线”建设时期便存在、以“航天”打头的各式建筑名称,诸如航天运输协会、航天工业学校、航天高中、 航天汽车。

然而,遵义市却并未能依靠“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基础,积累起现代化的工业资本。根据2013年遵义市公布的经济发展数据,遵义最倚重的依然是以白酒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业和能源、化工产业,新兴技术产业踪影难觅。

实际上,不止是遵义,整个贵州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三线”建设时期给贵州奠定了现代工业体系;另一方面,时至今日贵州尚处于工业化初期。

“三线”建设:工业1.0

走在遵义街头,随便和一位老人攀谈,他也许会用上海话告诉你:这里是中国最早的航天城,中国061军工基地所在地。

如果再详细问下去,他也许会继续说:自己是1965年从上海来到遵义的—当时中共中央西南局和国家计委确定在遵义建立代号为061的航天工业基地,在安顺建立代号为011的航空工业基地、以及在都匀建立代号为083的电子工业基地,并由此拉开了跨越数十年的贵州“三线”建设的序幕。

资料显示,仅1964年到1965年,随迁到贵州的外来职工和家属就达8.26万人;到1978年“三线”建设停止时,迁黔建设人员已超过18万人。仅贵阳、遵义、安顺、凯里、都匀的国防工业部门迁入人员就有3.6万人,1965年六盘水煤炭基地从外省迁来生产建设者28850人。

但火热的“三线”建设在1972年出现转折—国家针对经济工作中已暴露出来的粮食销量、工资总额、职工人数“三个突破”的问题,开始调整建设步伐,控制基本建设规模。1973年国家强调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三线”建设规模要收缩,绝大多数在建项目作了调整,贵州省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54亿元,比上年减少34.3%。1974年后,建设规模继续压缩,至1978年贵州“三线”建设基本结束,此后进入调整、改革的时期。

但遵义“三线”建设时期所存留下来的航天工业,时值今日依然带给这座城市以荣耀。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载着中国第一个真正的访月者“玉兔号”月球车登上了月球。而为月球车驱动提供整套精密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和生产者,正是遵义市的群建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此前,这家公司还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对接机构精密齿轮研发和配套生产任务。

军转民:工业2.0版

如今已是群建机械厂党委书记的余泳,1991年毕业来厂里的第一印象是,“那里完全是一个小社会,官方语言是普通话和上海话,没有贵州话”。

1968年,在北京的号召下,来自上海6个单位的近万人,按照国家关于“三线”建设的方针:“靠山、进洞”,在遵义偏远的娄山关的山坳里组建了国营群建机械厂和群岭机械厂,主要负责武器的大修和保障等配套。

1991年,正是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初期,未经历过“三线”建设时期火热场景的余泳,却见证了群建机械厂“军转民”的艰难过程。

余泳介绍,由于群建机械厂并非军工品的主机生产厂,军品的比重一直不太高,因此改革开放后成为遵义军工企业中最早一批向市场“军转民”的企业。

“七五”计划调迁后,061基地也开始生产民用汽车“航天车”—一种仿制日本丰田双排座的面包车,并建立了航天汽车城。“航天车”推出后,在市场上一度颇受好评,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城乡路万千,路路有航天”,更是让“航天车”家喻户晓。

“这一举措成为军转民时期061基地比较典型的动作。”余泳说,群建机械厂主要负责航天车的传动轴生产,群岭机械厂则生产变动轴,尽管汽车面向民用市场,但产业链却并不涉及遵义或者贵州企业。

即便1991年后061基地开始承接外省企业的零部件生产订单,但依然未和贵州省的工业企业有规模化的供销关系。

背靠贵州庞大的市场,产业链却鲜有和当地产生交集,成为“三线”建设后期的一大怪象。

1992年,群建和群岭合并成了目前的“群建精密仪器机械厂”,并率先从娄山关园区搬到遵义市。

余泳说,由于群建最早仅是军品的配套工厂,因此更加容易走市场化,一度日子过得比较好,成为061基地的“四小龙之一”。

尽管是最早和市场接轨的军工企业,但群建机械厂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061基地的体制问题,“航天车”后来的市场推广并不顺利,最后面临产品积压、资金不足等问题。“1995年至1998年,我们甚至发不出工资。”余泳说。

股份制改革:工业3.0版

1997年,在中央的号召下,群建机械厂开始探索体制改革,成为061乃至整个贵州省最早搞股份合作制的单位,要求干部职工入股,标准是干部2000块,普通职工1000 块。

“但一年后大家怨声载道,于是由行政性的推动职工入股在1999年调整为有限责任公司,改为自愿入股。”余泳介绍,并成立遵义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为海尔提供配套产品生产,营业额从1000万提升到现在的1.8亿元。

但就整个061基地的转型之路而言,由于“航天车”没有形成市场规模,其“军转民”可谓步履维艰。余泳回忆说,061基地的企业大规模走出娄山关、迁入遵义市,已经是1998年左右。而同一时期,国内其他地方已经开始了工业化浪潮,中国产业经济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而遵义乃至整个贵州并未赶上这一波浪潮。

事实上,群建机械厂的市场化道路探索,也代表了贵州军工企业在“军转民”过程中面临的困惑。贵州大学西部研究中心主任洪名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愁卖的供销式的生产模式,以及管理体制问题,使得军工企业不能很好的和市场接轨。”

“体制是造成061基地和地方工业相互隔离的最大原因。”余泳说,061对口国防科工委,没有交流平台,且军工企业主要涉及的是装备制造业,而贵州省更多的是轻工业、资源性工业,难以形成上下游协作关系。

“从贵州工业发展的情况看,其是在轻工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基础上,由于国家战略调整和"三线建设"的需求,使贵州在缺乏工业基础的情况下重工业加速发展。”洪名勇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