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群策群力助推装配式建筑发展

2017/09/062892 作者:宋京平
导读: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推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令人担忧。针对有关热点问题,记者于日前采访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院长蒋勤俭。

——访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蒋勤俭

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推动,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令人担忧。针对有关热点问题,记者于日前采访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制混凝土构件分会理事长、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预制建研院)院长蒋勤俭。

 

记者:您认为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技术有哪些?

蒋勤俭:我认为装配式建筑的关键是设计、预制、安装技术,其中设计是龙头。

设计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方案设计。从事方案设计的设计院所是有选择性的,不仅要懂预制规律,所设计的方案还要适合预制。二是深化设计,也就是预制设计。深化设计是连接设计、施工、生产、配件和材料的重要节点,能够上衔下接。

预制技术即生产技术,好的预制技术离不开优秀的模板技术和熟练的工人。只有模板设计、制作得好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生产效率才高。熟练的工人与预制技术的研究、生产是同步的,只有人、机、料、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质、保量、高效、有序生产。

在安装的过程中,设备和支架系统必须满足工程需要,同时还要可重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推广装配式建筑中存在哪些问题?

蒋勤俭:近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各地反馈的产业化试点示范工程、工厂运营的信息来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实际效果差强人意,如果不及时引导、调整,将严重影响未来的发展方向。譬如,建筑行业与部品行业缺少一个大平台对话,彼此的关注点难以融合,而外墙板又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其质量、性能的优劣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

推广装配式建筑必须考虑资源的本土化,即本地建造,这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基本要求。以前的市场是产、供、销,工业化则要求销、供、产,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加工、配置物流,利用当地资源和人力进行生产,这才是促进工业化、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原则。

建筑产业化是群体效应,单个个体无法形成较大的优势,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也是如此。此外,设计、施工、预制、开发一体化是装配式建筑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也是大范围推广的迫切需求。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链的软件、硬件建设还很薄弱,工程建设和设计单位的从业人员对产业化项目的前期策划管理欠缺,缺乏产业化技术支撑能力和工程实施经验。应该看到,按照传统现浇结构的最低价竞标理念来管理现代产业化项目,经常会造成规划、设计方案不合理,选择的承包商、构件加工厂不具备专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实施能力,严重影响项目的质量提升,造成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可建造性差、效率低等现象。

目前,我国在建筑产业化方面的项目统筹协调能力严重不足,施工单位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水平又比较欠缺,导致项目在推进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差、工期长、成本高等问题。有业内人士甚至发出建筑产业化不如传统施工好的论调,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和应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人才和质量做基础,依然停留在赶工期、大规模复制低品质建筑的做法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国内外建筑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盲目跟风、贪大求全、急于求成地推广装配式建筑将后患无穷。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蒋勤俭: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应该确定规则,明确需要什么样的装配式建筑。譬如,国家对建筑的外墙板有很多的规范要求,抗震、防火、耐腐蚀、耐久性等。装配式建筑需要建筑、建材、机械等行业通力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明确是基于质量做装配式建筑?还是基于成本做装配式建筑?在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广装配式建筑,一定要解决群众基础差、组织架构不完善、利益难以共享的问题。

 

记者:因为您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才有了2015年北京预制建研院、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榆构)与北京建筑大学共同培养人才的举措?

蒋勤俭:是的。准确地说,20156月,北京预制建研院与北京建筑大学签订《北京市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共同建设框架协议》;北京榆构与北京建筑大学签订了《北京建筑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北京榆构教育基金项目合同》。设立北京榆构教育基金项目是为了奖励建材行业优秀学生、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子,奖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努力付出的校外指导教师,推动北京建材制品教育事业的发展。

 

记者:由北京预制建研院研发、北京榆构生产的装配式外墙挂板已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中应用,请介绍一下您跟北京榆构的渊源。

蒋勤俭:1990年,我从东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第二建筑构件厂工作。两年后,恰逢北京榆树庄构件厂(北京榆构的前身)急需引进一批年轻的科技人才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与北京市第二建筑构件厂的8位同事共同到北京榆树庄构件厂工作。从1992年到现在,我与北京榆构彼此见证了双方的成长。

 

记者:您参与过很多标准的制定工作,请介绍一下我国预制混凝土的标准情况。

蒋勤俭:我国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国家、行业标准已基本齐备,现行的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构件生产、结构施工、工程验收等系列标准完全可以指导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实施。

为了普及和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有关知识,如今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活动非常多。很多人在参加学习交流后认为,我国各地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还很不清晰,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方案尚没有完全确立,许多企业缺乏从系统层面开展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开发能力。

 

记者:请您给发展装配式建筑提些建议。

蒋勤俭: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我国现行的建筑管理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早从市场主体中脱离,探索改革现行建筑管理体制,推进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化分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鼓励学会、协会开展对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各企业应依靠市场竞争规则,构建基于区域特色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发展平台,开展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水平,拓展预制混凝土应用领域。下大力气培育一批本土化的产业化公司和工人队伍,确保产业化项目初期的完成质量和实施效率。

从部分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开展试点和示范入手,不断总结经验,培养人才,逐步再向中小城市推广。各地需要对产业化的目标、路径、速度等指标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放慢脚步,积累经验,脚踏实地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建设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