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唐玉恩:历史建筑如何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2017/11/132652 作者:徐蓓
导读:近日,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唐玉恩来到上海图书馆讲座,讲述了上海历史建筑如何被保护利用的故事。唐玉恩曾经主持参与了上海和平饭店、上海总会、四行仓库等多项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扩建工程。

近日,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资深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唐玉恩来到上海图书馆讲座,讲述了上海历史建筑如何被保护利用的故事。唐玉恩曾经主持参与了上海和平饭店、上海总会、四行仓库等多项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扩建工程。

任何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我们不是拍电影拍戏,做个布景而已,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原貌,它才会感人。

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沉淀,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关心城市的传承和发展,来关心这些历史建筑,这样,才能让这些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唐玉恩从江南水乡走向中西交融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它说的是建筑比歌曲、故事、传说还要流传久远。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建筑的语言就代表了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以说,优秀历史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

上海原来是一个江南水乡小镇。到元代设置上海县,应该算是城市的开始。

16世纪到19世纪,上海从普通的江南城镇成为全国棉纺业中心。同时,它也是水运贸易的中心,因为上海有黄浦江,又有苏州河,与苏浙以及内地的交通往来非常便利。当时上海县城内的建筑也是以江南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因为中国的传统建筑讲究等级,江南传统建筑是比较朴素的、因地制宜的,这是上海建筑文化之根。

19世纪中期起,原本依托运河河运发展而起的苏浙一带城镇,作为率先开放的口岸,从传统的风格开始走向中西交融。上海这座城市,交集着从江河文化到海洋文化的冲突,因此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特别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洲开始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以工厂来制作构件、制作钢筋,以工业生产的方式来快速建造居民生活用房和办公工厂用房。在现场浇灌钢筋混凝土,这跟以往的石器建筑需要很长的周期是完全不同的,它大大缩短了建筑营造的时间。所以,现代主义建筑在欧洲大规模营造以后,这种潮流很快传到了上海。

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块租界。随着租界的扩大,租界区的住宅建筑也开始大量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设计师将欧洲的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相结合,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建筑样式的里弄住宅。这些里弄建筑群以朝南为主,有主弄有支弄,进出有序,排列非常整齐。有些里弄住宅的门窗是江南的格栅形式,有雕花;还有一些则借鉴了欧洲联排式住宅公寓的特点,有阳台等西式装饰特点。所以说,上海的里弄建筑群非常丰富,也非常有风情。

大批的里弄住宅,应该说是上海建筑的底色,是城市的底色。现在,已经有很多的里弄建筑被市政府评定为需要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


大上海计划留下不少痕迹

随着黄浦江、苏州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近代工业和现代工业在上海生根。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中国人沿着黄浦江、苏州河岸建了很多工厂、仓库。这也是上海很重要的建筑类型,我们现在称之为工业遗产。

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脉络,那就是中国留学欧美回国的中国本土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尤其是上世纪20年代开始,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倡还我国粹,要弘扬中国自己的文化。比如1929年,留美回国的董大酉先生主持设计的大上海计划,就是当时为建造新上海市,打破上海公共租界与上海法租界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而制定的计划。

大上海计划有一个很宏伟的轴线,其中一段是市政府大楼,还设计了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因为抗日战争爆发,该计划被迫停工,最终没有实现。但是大上海计划在江湾地区留下了不少痕迹,比如如今杨浦区一些以国字头命名的路,就是当时已经确定的路名。当时的上海博物馆就是现在长海医院的影像楼,当时的上海图书馆就是今天同济中学的图书馆,两栋建筑遥遥相对,隔了好几条马路,这是因为建筑师畅想市政设施和美国华盛顿一样,中间隔着很宽阔的绿地。

这样的建筑潮流,当时不仅在上海,全国都有。1925年南京中山陵的建筑招标书上就强调,我们要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非常庄严地来纪念孙中山,所以后来建成了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屋顶建筑。当然更早些的时候,在北京,也有一些中国建筑师仿造以前宫殿的建筑。

建筑虽然是无声的,但是它有一种气质,有一种情怀,它告诉你内在的追求是什么,它想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文化传统,诉说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历史建筑保护

利用的三大设计原则

历史建筑和人一样是有寿命的,当它年老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能够有尊严地继续使用。

作为设计单位,我们经常会接到任务,对一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当我们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首先,我们的设计方案不光是自己说了算:重要的项目要到北京国家文物局去汇报,要通过专家评审;上海市的重要项目,要接受上海市的主管部门和上海市的专家评审。

必须在设计中严格执行的原则,第一条就是尊重历史。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历史建筑要在原址保护,就是在它原来的地方,和它周围的环境一起保留,这样才能原汁原味。

历史建筑的保护,不是说只把这栋楼划定了保护起来就行。它朝南有一座花园,朝东有个天井,这些环境都要保护起来。建筑和环境是相存相依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讲究整体性。

另外一点,就是要为历史建筑选择合适的现代功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历史建筑更新以后,拿它做什么用?我认为,对历史建筑来说,它已经八九十岁了,甚至是百岁老人,它能够承担的功能是有限的,不是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进行一栋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第一件事不是设计师马上画图。第一步首先是检测,对建筑结构体系、材料、防水、地基基础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测,看有没有裂缝、有没有渗水,科学严谨的检测是进行保护利用的依据。检测之后,我们会在必要的地方进行加固,这样才能延年益寿。

为什么说要为历史建筑选择合适的功能?因为如果选择的功能荷载很大,可能会伤及建筑本身。所谓荷载是指压在建筑上的重量,比如建个游泳池,这水的分量楼板就不一定扛得住。所以历史建筑的功能需要科学选择,不能意气用事。国外很多历史建筑在修缮之后被改建成博物馆或者创业园区,因为新功能的荷载是可控的。

第二条设计原则是可逆性原则。一栋优秀的历史建筑要扩建,扩建的前提是不影响老房子,老房子不动,而新扩建的部分是可以拆除的。这就是可逆性原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原则。

第三条是最小干预度原则。老房子有自己的系统,我们的设计尽量不要干预原有的系统,要对历史建筑达到最小的惊扰程度。

我们要把历史建筑当人一样看,它是一个整体,尽量恢复它的原真性,给它一个合适的功能,让它可以走得更远。


真实的历史原貌才会感人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四行仓库是苏州河畔的近代仓储建筑,于1935年建成。当时是由通和洋行设计的。

四行仓库中间是宽宽的走廊,当中有一个竖直方向的垂直斗。这是一个无梁楼盖,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建筑结构体系。仓库里一直可以把东西堆到顶,空间利用率很高。所以说,仔细去看一个建筑,可以看到时代的烙印。

1937年爆发第二次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曾在四行仓库和日军有过激烈一战。当时四行仓库的西墙承受了日军大量平射炮的炮击,留下了非常多的弹孔。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西墙一边建起了建筑,慢慢把整个西墙淹没了。我们的设计方案,就是把西墙恢复出来。但是勘测下来,发现墙被粉刷得很厚,把炮弹洞口都盖住了。

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先来寻找当年炮弹洞口确切的位置。这是我们修缮当中最重要的一步。同时,这需要绝对安全,不能为了找洞口把墙砖弄塌。在多种技术保障之下,我们用最老实的方法,在内墙上把部分原来的粉刷拨除。

原本这是红砖建筑,当时填住炮弹洞口用的是青砖。于是,我们把青砖一点点地拨出来,这花了很多时间和人工。我们觉得,任何历史建筑,真实性的原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如果不真实我们宁可不做。我们不是拍电影拍戏,做个布景而已,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原貌,它才会感人。

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沉淀,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关心城市的传承和发展,来关心这些历史建筑,这样,才能让这些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