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5年1月1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正式实施的临近,绿色建筑2.0时代即将开启。作为绿色建筑的基本载体和基本元素,绿色建材行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绿色建材标识工作起航
细则待建立
据初步估算,目前绿色建材仅占建筑业用材的10%左右,产业规模仅为3500亿元左右。要想大力推广发展绿色建材行业,完善标准规范和认证体系是当务之急。
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材研究院院长马眷荣介绍,目前我国建材行业已有国标和行标1500余项,但绿色建材行业至今没有很明确的行业评价标准和产品目录,相关定量和定性的产品认证指标也不够完善,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品质绿色建材的大力推广和应用。
“不仅如此,有些建材标准还存在不统一的问题。以防火材料为例,消防部门的标准和住建部门的标准就不一样,经常会出现执行时的尴尬。”马眷荣说,“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首先要统一标准,出台有利于引导建材行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绿色建材认定标准和认定制度,编制发布支撑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发展的绿色建材产品目录十分迫切和必要;其次要建立检测机制和全国通用的建材目录,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查得到;最后应建立部委的联动机制。”
据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于5月份正式启动绿色建材评价的相关工作,年内将联系有关单位,共同起草《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细则。细则主要内容包括绿色建材的分类办法、分类评价的导则以及围绕绿色建材产品如何归类,归类后每种材料的绿色指标如何确定等问题。
市场混乱
解铃还须系铃人
由于标准规范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应公正的第三方检验认证体系,绿色建材市场鱼龙混杂局面已有多年。尽管我国政府和建材企业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上付诸了不少努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建材行业一直处于分散、低档的状态,整体品质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比如厂商经常宣传的‘绿色’、‘环保’等所谓的绿色建材,往往只是具备绿色建材的某一方面性能指标,还有一些不法厂商虚假炒作绿色建材,误导消费者。”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生态环境建筑材料分会秘书长冀志江说。
市场的混乱也引起了开发商的关注。今年年初,万科集团与Intertek(天祥)集团合作成立了建筑材料联合检测实验室,开创了国际领先的认证机构与国内地产商联手提升建筑品质的新航路。“建材企业在市场很容易就可以拿到合格的检测报告,同样的产品有的厂家卖每平方米500-800元,但有的厂家可以卖到每平方米两三百元,并且声称可以达到同样的性能,有合格检测报告。其中的水分可以想象。”万科方面负责人表示,成立自己的检测中心,就是希望能够加强供应链管理,以确保建筑材料的安全应用。
目前,我国使用绿色建材的人群尚不广泛,普通消费者虽普遍表达出对绿色建材的渴望,但对其性能还知之甚少,高于普通建材的价格也让绿色建材的广泛推广遭遇瓶颈。业内人士指出,解决方法唯有在技术上革新,在规模生产上创新。“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绿色建材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使自身技术工艺不断取得新突破,以实现绿色建材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冀志江说。
多方携手
解决产业链难题
绿色建材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根基,但开发商以及建筑设计师与建材厂家之间一直缺乏畅通交流。
严格来说,房地产企业并不直接购买建材,而是通过建筑设计院出设计,再决定所使用的建材。“由设计院推荐给甲方,是绿色建材通行市场的重要渠道。但是设计师在选择材料时,并不是对所有材料都了解。从材料到建筑这一产业链体系衔接点并不融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黄献明对此表示,建筑设计单位和建材企业应加强互动。新标准的实施更要求设计师在材料上下工夫,如何对绿色建材的实施和推广起到支撑作用,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而作为建筑产业链的上游行业,房地产行业正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自然离不开建材企业提供绿色、节能和环保的产品。绿色建材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良好的品牌经营,能够实现与房地产商的良性互动。但其推广一定要与成本结合,与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开发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房地产业已从黄金十年迈入白银十年,在绿色建材的选择上,性能和成本都需要综合考虑,找到价格和绿色性能之间的平衡点才是供需双方真正展开合作的关键。”一位地产界人士坦言。
按照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同时改造既有建筑近6亿平方米。绿色建材已成为建材工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行环保节能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不过,除了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这一切还需要时间。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