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通

反馈
取消

热门搜词

造价通

取消 发送 反馈意见

住建部与工信部再推三大政策扶持高性能混凝土

2014/09/16672 作者:佚名
导读: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让工程更长久地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两部委力推高性能混凝土

中国的混凝土行业发展将更进一步。日前,从住建部标准定额司传来消息,继去年对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进行联合调研之后,住建部与工信部再度联手推出三大政策,扶持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这意味着,对于能耗、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高性能混凝土在政策的扶持下将步入正轨。

尚未完全“进场”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扩大,如何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让工程更长久地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使用量之巨,在中国的工程建设领域拔得头筹。毫不夸张地说,关注混凝土质量就是关注中国的建设质量。

近年来,一种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高性能混凝土已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设等工程领域中得到应用。

然而,中国的高性能混凝土尚未完全“进场”。2013年6—7月,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共同组织各省级住建、工信主管部门开展了预拌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调查。

调研显示,一些地方对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和应用情况提供数据较少,未能提供高性能混凝土在应用中解决的技术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材料。

调研显示,中国预拌混凝土生产应用的发展速度较快,在提高工程质量、减少城市噪音和粉尘污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各地对高性能混凝土认识模糊,理解各异,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落到实处。如从乌鲁木齐市的反馈情况来看,2010年高性能混凝土占预拌混凝土总量的0.1%,2011年占0.5%,2012年占0.6%。

地方努力推动

虽然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是在一些地方,高性能混凝土已经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调研显示,福建省将新型干法水泥、特种水泥、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科研项目列入省企业技术创新规划,设立了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柱防火设计方法研究、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抗裂性能研究等课题,形成了《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规程》(DBJ13-35-2004)等技术标准成果;浙江省组织开展了高轴压比新型PVA纤维C80高强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预拌砂浆防水抗裂增稠粉研发等一批课题研究,为确保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全面铺开的问题不少。调研显示,由于国家层面上高性能混凝土相关标准规范、政策措施匮乏,现行的国家有关高性能混凝土的标准较少,上下游标准规范衔接性差。相关的政策措施较少,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力度不够。

此外,由于原材料的品质是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础要求之一,目前品质合格的砂石资源(尤其是天然砂石)日益枯竭,同时砂石行业加工技术和制作工艺水平较低,更进一步造成砂石品质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也制约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多层次政策引导

调研组建议,应加强高性能混凝土基础性研究,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生产、应用等方面基础性研究工作,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促进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的进一步衔接,为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加强宣传与培训,促进技术人员的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普及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优势,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

据介绍,此次出台的三大政策正是联合调研成果的延续。具体为:一是在住建领域开展的优秀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评定、设计和工程招投标中,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参评、获奖或招投标的优先条件之一;二是修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生产高标号水泥、高性能混凝土;三是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应用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为切实推动各地提高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的整体水平,两部委还要求,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将突出重点,培育亮点。重点是在绿色建筑、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工程中推广应用;亮点是支持优势企业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重组,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生产集中度,为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文章来源:中华建筑报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造价通立场,除来源是“造价通”外。
关注微信公众号造价通(zjtcn_Largedata),获取建设行业第一手资讯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