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8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银包铜粉的制备及其性能
超细铜粉的制备方法、存在问题及应用 作者:王玉棉,于梦娇,王胜,侯新刚,赵燕春,wangyumian,yumengjiao,wang sheng,houxingang,zhaoyanchun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兰州,730050 刊名: 材料导报 英文刊名:materialsreview 年,卷(期):2007,21(z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38条) 1.黄东;南海;吴鹤纳米铜粉的制备进展[期刊论文]-金属功能材料2004(02) 2.王晓霞;叶红齐;苏周超细铜粉的制备与应用[期刊论文]-材料导报2004(03) 3.张燕红超细(纳米级)颗粒材料的制备(二)[期刊论文]-稀有金属1998(01) 4.dingjultrafinecuparticlespreparedby
以ag-cu合金废触点制备cucl2和agcl,采用葡萄糖预还原-水合肼二次还原法制备超细铜粉、氨-肼还原法制备超细银粉。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0℃,加入适量pvp和苯并三氮唑作为分散剂和抗氧化剂的条件下,所得微米级铜粉的粒度在0.3~0.6μm,粒度分布范围小,纯度高于99.9%。经3个月的抗氧化试验表明,所得铜粉产品的抗氧化性能较高。一定时间的球磨是氨-肼还原法制备超细银粉的关键,经24h湿法球磨后干燥所得银粉的粒度为1.90μm,分布均匀。
纳米铜粉.纳米铜粉的作用 关键词: 纳米铜粉 时间:2011-11-18来源:金粉点击:25次 摘要:纳米铜粉的研制是一项可能带来铜及其合金革命性变化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用价值。纳米铜粉的研究还处于开发阶段,而其广泛的用途将使得纳米铜粉的研究具有 更好的市场价值和市场前景。 超细颗粒材料是指其颗粒尺寸在1~1 00nm之间的粉末,也称为纳米颗粒材料(在应用中有人将超细颗粒材料扩展到几微米)。纳 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大的比表面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因而纳米微粉显示出许多优良的 性能是微米级粉末所没有的。纳米铜粉的比表面大、表面活性中心数目多,在冶金和石油化 工中是优良的催化剂。 在汽车尾气净化处理过程中,纳米铜粉作为催化剂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贵金属铂和钌, 使有毒性的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使一氧化氮转变为二氧化氮。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
超细铜粉大应用 1.超细铜粉在mlcc内电极上的应用铜具有电阻率小、电迁移速度小、价 格优廉等优点,是银钯内电极的理想替代品之一,但其化学性质较活泼,在空 气中,比表面积大的粉状铜极易被氧化,表面会形成cu2o和cuo的薄膜,使 其导电性迅速下降,甚至变为不导电。相还原法制备的超细铜粉制作的片式多 层陶瓷电容器内电极,则克服了以上缺点,具备分散性好、球形度高、粒度均 匀等优点,必将成为mlcc的极佳选择。 2.超细铜粉在导电涂料中的应用 导电涂料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的一种功能涂料,目前其主要 填料有碳系、银系、铜系和镍系及复合系等。作为电磁波屏蔽用涂料中的导电 填料,铜粉以电导率高,价格相对便宜,材料易得,不存在银粉在涂层中发生 银迁移而影响涂层性能等优点倍受青睐。但铜容易氧化,且其氧化物电导率 低,造成涂层的电导率下降,所以低价格、耐金属迁移的铜粉复合导电涂料
超细铜粉的应用 铜粉在mlcc内电极上的应用前景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表面安装电路中最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之一。 随着陶瓷电容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其微薄型化、大容量、宽温、高频、耐 焊接、高可靠性等优势,占据了量大面广的中小容器市场的85%以上,被广泛应 用在手机、计算机、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机、便携式摄像机、dvd等产品。近 几年,国际市场对片式mlcc的需求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我国各主要厂 家加大生产,目前产品仍供不应求。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使mlcc的研发趋势走向 微型化、高比容、高电压、低成本(内电极的贱金属化)、高可靠性。其中,发展 贱金属内电极势在必行。 mlcc是多个单层电容以叠层方式加以连接而成,它是由内电极、介质材料、 端电极组成。铜具有电阻率小、电迁移速度小、价格优廉等优点,是银钯内电极 的理想替代品之一,但其化学性质较活泼,
金属粉末知识 wodenhu@sohu.comwoden13965225762 一、粉体基础(基础basic) 1、粉体定义 粉体是无数个固体粒子的集合体 2、目数 目数越大,说明物料粒度越细;目数越小,说明物料粒度越大。筛分粒度就是颗粒可以 通过筛网的筛孔尺寸,以1英寸(25.4mm)宽度的筛网内的筛孔数表示,因而称之为目数。 目数(mesh)微米(μm)目数(mesh)微米(μm) 28000100150 36700115125 44750120120 54000125115 63350
电解法制取的铜粉纯度高、物理规格好、活性高,广泛应用于电碳制品、摩擦材料、含油轴 承和粉末冶金零件等方面,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用电解法制取铜粉的方法,前苏联于1 934年即已研究成功。我国起步较晚,到1970年才兴建了第一条电解铜粉的生产线。目 前,我国生产规模超过lo00t/a的厂家主要有重冶集团、北京有研粉末、天津瑞尔普以 及上海901。江铜集团新材料公司(以下简称新材料公司)于2002年开发了电解铜粉产品, 现每年的产量为200t。2电解法制粉工艺流程电解法制取铜粉的经典流程是: 铜原料一熔铸—电解一铜粉一洗涤--干燥---筛分一成品。 电解出来的铜粉经洗涤后,进入还原炉,在氢气氛下进行干燥、还原处理,再经筛分得到产 品。在原有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生产电解铜粉的新工艺,其流程如下: 阳极、阴极、电解液一电解一铜粉一洗涤—离心甩干
1 《银包铜粉》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关于下达2007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项目订计划的通 知”(中色协综字[2007]237号)精神的要求,国家标准《片状银包铜粉》的制定工作由 昆明理工恒达科技有限公司完成,项目计划编号为20079121-t-610,于2009年完成。 根据这几年市场的需求的反馈,除了片状的银包铜粉以外,其他形状的银包铜粉同 样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10%),所以考虑到标准的广泛性和适应性,希望将本标准 的名称修改为《银包铜粉》。 本标准起草人及工作如下: 黄峰:标准执笔人,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确定、验证。 郭忠诚:标准中主要技术指标的验证、确定、验证。 王敏:标准中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主要技术指标的验证、确定。 2.主要工作进程 2007年12月,昆明理工恒达科技有限公司接到《片状银包铜粉》
铜粉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铜粉化学品俗名: 化学品英文名称:copperpowder英文名称: 技术说明书编码:1322casno.:7440-50-8 生产企业名称: 地址: 生效日期: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no. 铜粉7440-50-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大量吸入铜烟雾可
纳米铜粉的研究及应用 姓名:侯佳琦 学号:2013730013 专业:材料工程 2013年12月28日 昆明理工大学 i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纳米铜粉介绍.................................................................................1 1.1纳米材料........................................................................................................
℃):1083相对密度(水=1):8.92 沸点(℃):259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分子式:cu分子量:63.55 主要成分:纯品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意义临界压力(mpa):无意义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资料爆炸上限%(v/v):无资料 引燃温度(℃):700(粉云)爆炸下限%(v/v):无资料 溶解性:溶于硝酸、热浓硫酸,微溶于盐酸。 主要用途:供制造化学用具、电力用具、建筑材料和其他工业装置及用具。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强酸、强氧化剂、卤素。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无资料 l
宇众全自动过滤回收机介绍 深圳市宇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宇众环保、资源再生、源头治理、创造价值内部保密文件第1页共12页 应用领域 全自动过滤回收机是深圳市宇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机 械自清洗过滤器,达到世界领先技术水平。与反冲型自清洗水过滤器不同,过 滤器不但用于水过滤,更广泛适用于溶剂,酸碱液,聚合物,涂料等粘性物料 的自清洗过滤,效率更高,精度范围5-1500微米,可以处理粘度高达800,000 厘泊的液体,应用于水处理、石化、冶金、电力、精细化工、涂料、油墨、造 纸、食品饮料、制药、金属加工等行业。 1、实现可贩卖的铜粉/过滤渣回收,变废为宝,利益可观。 2、若pcb板研磨过程产生的铜粉未经过过滤而直接循环回喷淋段时,过滤后可 防止造成喷嘴或管路的堵塞。 3、可防止铜粉参与板面研磨造成刷辊磨损和板面不洁。 4、可防止研磨不均
制备了铜粉填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导热材料,对其导热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及断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粉可提高uhmwpe的热导率,且其热导率和热变形温度都随铜粉用量增加而提高,而其力学性能随铜粉用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差示扫描量热结果表明,当铜粉用量较少时,其结晶度有所提高,之后随着铜粉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聚四氟乙烯+60%铜粉综合性能表 指标名称单位试验方法标准 比重g/c㎡astmd14573.92 拉伸强度kg/c㎡gb1040-79127 伸长率%gb1040-79101 压 缩 变 形 60分钟(垂直于压力) % astm d-621 23℃ 140kg/c㎡ 3.30 24小时(垂直于压力)4.99 永久变形24小时 (垂直于压力) 1.90 抗压强度25℃ 5%变形量(平行于压力) kg/c㎡gb1041-79213 抗弯强度kg/c㎡gb1041-77280 硬度 洛氏hr33.8 布氏hbkg/m㎡hg168-658.12 冲击 强度 无缺口kgcm/c㎡gb1043-7964.0 有缺口kgcm/c㎡gb1043-7916.9 线 膨 胀 系 数 平行于压力 1
超细铜粉规模为10000吨/年 一、产品概述 超细铜粉,是指粒径介于10~10-5m的微小铜粒子,常温下为棕 色或略带紫色的微细粉末。超细铜粉具有导电导热性能好、粒径小、 耐腐蚀、表面光洁、流动性强等特点,在力学、电学、化学和电极材 料的制造等领域有许多特异性能和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超细铜粉大约55%用来制成青铜轴承,13%和铁混合用作粉末冶 金的工业零件,12%用作浸渗粉,10%加入黄铜,10%用作它用。我 国铜粉的消费结构主要在金刚石工具、粉末冶金零件和电碳行业三大 领域,占整个铜粉消费量的95%,另外5%用于其他行业,主要是高 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纳米铜润滑油、医药、黏结剂、导电涂料 等领域。 二、市场简析 a.国际市场 2002年世界超细铜粉的产量高达59000-64000t,并且以每年5%以 上的速度在递增,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在北美
1 水雾化法制铜粉的简单介绍 一.铜粉的发展简史 铜粉是粉末冶金制品生产使用的重要原料。国际工业性铜粉的 生产开始于2o世纪2o年代,5o年代以后,国际上出现了新的铜粉 生产方法—置换沉淀法和水冶法,后来,出现了雾化法。 我国于1958年开始了铜粉的试制工作。当时进行的是电解铜 粉的生产试验。60年代中期,电解铜粉试制获得成功并投人小批量 生产。70年代中期,我国建立了第一条电解铜粉的生产线。80年代 至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铜粉用量大幅度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通过挖潜革新和进行技术改 造,使铜粉产量翻了几番。在此期间,相继建立和发展了十多个铜粉 生产企业,全国铜粉的生产能力达到40000吨左右,年产量平均约 24500吨。 二.当前铜粉的生产方法及现状 铜粉的生产方法主要分为:电解法、水雾化法和氧化还原法。电 解法生产历史
本文将热喷涂法与机械球磨法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超细铜锌粉末的制备方法。讨论了热喷涂工艺参数、球磨时间、球磨助剂、热处理条件对粉末性质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法、x射线衍射法、筛分法对粉末的粒度、形貌、成分等进行了分析,得出最佳工艺参数。该方法可以制备出粒度分布均匀、性质稳定、粒度为200~500nm的超细铜锌粉末。
采用化学合成法可低成本制备超细铜粉.以金属锌和五水硫酸铜为原料,用氨水调节ph值,研究了硫酸铜浓度、氨水加入量、反应温度等对超细铜粉粒径大小的影响,获得了制备亚微米级超细铜粉的最佳反应条件:在温度为50~55℃,浓度为06mol/l的400ml硫酸铜溶液中,加入8ml氨水(φ=25%)可制得视密度(自然堆积时单位体积的质量)较小的01μm超细铜粉.通过球磨改性使其呈片状、鳞片状,减少了用作导电涂料时铜粉的用量,降低了导电涂料的电阻率.
以薄壁锥形件为研究对象,在300℃下将高压扭转工艺应用于铜粉锥形件成形,研究其致密性、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规律,并与相同条件下成形的温压锥形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温压扭锥形件的相对密度达到0.9605,比温压锥形件提高了5.06%;高压扭转工艺对锥形件的晶粒细化程度在52%~66%之间,明显高于压制工艺的36%;温压扭锥形件口部、中部和锥部的平均显微硬度较温压锥形件分别提高了223%、9%和6%;温压锥形件显微硬度分布规律为中部最高,口部最低,且同一位置内壁高于外壁;温压扭锥形件的显微硬度分布为从锥部到口部逐渐升高,其锥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与温压锥形件一致,口部和中部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则与温压锥形件刚好相反。
职位:园林工程资料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