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报告全文
一、2005年及“十五”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围绕推动超常发展和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受住一系列重大事件的严峻考验,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0.6亿元,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6.7%、14.5%和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亿元,增长2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4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3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3140元,增长20.3%。
以2005年为标志,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十五”各项任务和目标。可以说,进入新世纪的五年,是阜新经受住严峻考验、在困境中崛起、实现历史性转折的五年。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力拼搏,赢得并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重大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经济转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经济格局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生产总值结束了“九五”以来低速徘徊局面,年均增长17%,提前一年实现“十五”经济总量翻一番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7%(可比口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9.5亿元,是“九五”的2.2倍;累计直接利用外资1.15亿美元,是“九五”的4.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24.3%;累计实现就业19.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面貌发生重大改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植树造林321.5万亩,是“九五”的3.9倍。这些成就,标志着阜新在转型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使全市人民对阜新的未来充满信心!
回顾过去的一年,主要抓了以下十一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加快构筑“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经济格局。进一步加大力度,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203个,总投资194.5亿元,其中,新开工111个,当年竣工59个。一是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阜新双汇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阜新大江、阜新伊利、美中鹅业等一批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华禾鹅业、关东肉羊、金隆木业、民安肉羊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辉山乳业二期、铃兰味精一期、飞雪木业二期等11个项目竣工。二是推进了一批煤炭、电力工业项目。阜新发电厂三期改造、金山热电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电厂三期在东北地区第一个实现当年主体工程暖封闭,创东北地区电力工程建设最好水平;金山热电完成投资进度的34.1%;百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规划初步完成,与华能公司签订了建设50万千瓦以上风电场合作协议。阜矿集团开发内蒙古白音华煤田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投资16亿元的阜矿集团60万吨甲醇项目通过省发改委立项。投资50多亿元的巴新铁路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推进了一批优势产业项目。全市实施技改项目102项,技改投资增长85.6%,争取省技改贴息突破5000万元。鹰山水泥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熟料项目一期、大金集团火电锅炉主体悬挂支撑系统、太克液压公司年产15万台叶片泵等15个新开工项目竣工投产,广厦钢构三期、德尔公司40万台汽车动力转向泵等52个项目开工建设。国家确定的23个转型重点项目有1项通过国家验收,13项达到国家验收标准。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相关政策争取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二)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围绕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畜牧业、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粮食总产量187万吨,增长18.4%。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4.9%。按照分类推进原则,加大瘦肉型猪、奶牛等14个农产品基地建设。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35万头、25万头、155万只和3000万只。奶牛饲养量突破3万头,白鹅饲养量达到840万只。杂粮、南瓜、食用菌、花卉、药材等特色种植业稳步发展,占总播种面积的25%。新发展蔬菜保护地4000亩。新植牧草7.6万亩。新植果树2.4万亩,水果产量13.4万吨。以户均一个致富项目为载体,启动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全市从事致富工程项目户数达到13万户,新增6万户。五大示范工程继续推进,落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4万亩,完成有机食品认证7个,实现零的突破;林下经济开发92万亩;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5050户。四大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动物卫生监测检验中心交付使用,曾祖代猪场步入全国重点种猪育种行列。植树造林75.6万亩。封山禁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性和季节性封禁面积达到450万亩。完成以东北黑土区综合防治试点为主的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亩。完成农村防氟改水工程90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78.3万亩,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实施人工增雨5亿立方米。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农民负担没有出现反弹。落实惠农政策,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及农机具直补5857万元,增长48.4%。农村信用社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
(三)推进国企改革,工业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挂靠联合、产权招商、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完成各类国有企业转制38户,处理壳企业17户。地方正常生产经营的一般竞争性国有工业企业基本退出国有序列。非工业系统国企转制工作全面启动,商业系统15户国有企业完成转制。市电缆厂、市氟化学总厂等7户企业列入国家正式破产计划,市矿山机械厂、市化工厂破产工作启动。海州露天矿关闭破产工作平稳推进,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全部完成,伤残鉴定、退休审批、发放安置费等职工安置工作基本完成;通过阜矿集团内部挖潜,市劳动和工、青、妇等部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社区公益岗位等三个渠道,23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6072户特困集体职工家庭纳入低保。加大工业经济运行监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其中,地方工业增长3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3户,新增24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25户,新增6户。玻璃、橡胶、氟化工、电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阜矿集团采取组织矿井技术改造等一系列措施,生产经营稳步上升,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以项目为核心,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突出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招商引资到位38.1亿元,增长23%,其中,直接利用外资3850万美元(其中,新口径1328万美元),增长49%。先后组织和参加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台湾、上海、温州、乌鲁木齐、济南等50多次境内外招商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到位超100万美元的项目12个,比去年增加2个,其中工业项目7个。美国隆迪、飞雪木业、北方力劲等一批利用外资项目竣工投产,新天地商业广场等一批利用外资100万美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影响,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木制品、纺织服饰产品、毛革制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年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超额完成省定指标。对外经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境外输出劳务增长21%;积极争取国际无偿援助,彰武县第二人民医院50万元国际无偿援助资金全部到位。阜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发展较快开发区之一,新引进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申报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顺利通过省专家评审,一批农产品加工和机械加工项目进驻园区。
(五)县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民营经济迈出新步伐。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县区经济发展,规范财税秩序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创造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县区经济的发展。县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4.3%,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2.4%,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园区、新邱区、海州区、细河区生产总值增幅超过30%;农业科技园区、细河区、彰武县、新邱区财政收入增幅超过25%。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增加值、实缴税金分别增长25.8%和25.9%;新增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6户,其中超亿元企业2户。
(六)积极推进各类市场建设,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辽西最大的家具和装饰材料市场昊海家居城投入使用,新建和改建一批农贸专业市场。阜彰两县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新合作·客多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等达到81家。加大了旅游工作力度,海棠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州矿矿山公园被列为首批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十家子玛瑙市场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地区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分别增长19.1%和18.1%。房地产开发业稳步发展,开工建设住宅面积122万平方米,房产交易面积137.9万平方米。信息化工作进入全省前列,软件业收入达到1.3亿元,增长33%。社区服务、中介服务、邮政、通讯等行业有了新的发展。
(七)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财源建设,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涵养税源。加强和规范财税管理,积极组织各项收入,严厉打击偷、漏、欠税行为。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了全市重点支出的需要。国税收入增长22.1%,地税收入增长18.2%,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审计部门在强化资金监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2亿元,增长35%,中行、商行、建行等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中作出较大贡献。电业、烟草、石油等中省直部门和单位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贡献了力量。
(八)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明显提升。我市第一座立交桥——阿金公铁立交桥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阜新旅客列车新客站主体工程建成。沈阳至彰武、阜新至铁岭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阜新至朝阳高速公路征地动迁核量工作完成。对东风路、创业路等4条城市主干道和8条街巷路进行了改造,建设道路桥梁23座。为550栋旧楼铺设连街甬道工程全部结束。细河5号坝主体工程完工。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水管网25.3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0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工程基本达到试运行条件。引白水源项目部分工程开工。完成通村油路工程109公里。全国面积最大、投资最大的海州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项目基本竣工,形成598万平方米绿地。海州矿地质灾害治理纳入国家计划并启动实施。城市植树30.3万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85.4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8平方米。深入推进“城市管理年“活动,制定出台了住宅小区建设与物业管理、城市噪音整治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清理和整顿了全市129条道路的秩序和环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在全省排名上升1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65%以上的天数达到二级标准。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
(九)关心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加快构建和谐阜新步伐。实施“五大民心工程”,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年初确定20项为民办实事的基础上,增加为民办实事14项,为弱势群体解决难题19项。启动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拆除棚户区面积121.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205栋、79.7万平方米住宅楼,竣工回迁安置面积44.3万平方米,8300户居民迁入新居(含货币化安置)。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接近尾声,当年竣工面积19.8万平方米,2601户沉陷区居民迁入新居;全市累计15141户沉陷区居民迁入新居,完成总回迁量的82.6%。全市实现就业和再就业5万人,其中,“零就业家庭”就业2.7万人;城乡劳务输出17.3万人次,其中输出城镇下岗职工1.3万人。人力资源大厦竣工。以扩面工作为重点,推进了社保体系建设。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1.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5万人,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0万人。启动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制度、城市低保大病救助制度、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城市低保分类救助制度等5项救助制度,有5.9万名群众受益。市慈善总会成立。住房公积金在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开展了“社区文化年”活动,社区办公用房基本达标,建设和完善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投入使用。完成农村中小学危险校舍改造15.1万平方米,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困难低保户和农村贫困户家庭子女就学7万人次。对56个重点村实施扶贫开发。
(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举办了阜新市与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10所大学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继续推进与省农科院科技共建活动,辽工大为阜新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108个、新技术25项。与山东寿光农业专家协会共同开发的“阜新市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开通运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交付使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心校全部实现“校校通”。调整农村中小学24所,新建九年寄宿制学校10所。完成了市蒙中、二十一中学、海州高中校舍改造工程。市实验中学被评为2005年中国百强中学。“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式实施。现代京剧《血胆玛瑙》代表辽宁省进京参加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获得圆满成功;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成两个省级乡镇文化中心和10个标准文化广场。完成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6万户,实现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篮球学校运动员公寓交付使用。市紧急救援中心和市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工程投入使用。阜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正式启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肯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启动社会治安巡逻防控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基础管理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统计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和物价、档案、消防、地方志、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结率100%,满意率90%以上。从制度建设入手,努力建设依法行政、高效务实、亲民诚信、阳光透明、清正廉洁的政府。制定出台了32项有针对性、有约束力的制度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全市169家收费单位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了清理,对20项收费项目进行了减免。市行政服务中心全面实行限时办理和限时服务制、行政审批全程代理制,40个部门、312项行政许可及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入厅办理。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企业投诉中心,受理投诉案件23件,全部办结。设立市长信访接待日和接听公开电话日制度,8位副市长共接待群众来访40次,涉及78个问题,有69个问题得到解决;8位副市长共接听市长公开电话245件次,已办结211件,办复34件。《行风热线》栏目开办113期,接听群众咨询和投诉946人次,办结率98%。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市场化运作在街心广场设立政府信息公开电子大屏幕并投入使用;全年举办新闻发布会10次;建立和完善15条全方位听取意见的渠道,听取和采纳意见420多条。扎实开展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向企业乱收费、公路“三乱”,纠正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巩固减轻农民负担成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纠风专项治理,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1.8亿元。加大了大案、要案查处力度,立案查处各类违纪案件340件。“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顺利完成。市人防办被授予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单位称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国家安全、国防教育、民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支持下,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战胜了预想不到的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充分显示了阜新人民团结一心,敢于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信心和力量。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所有参与、关心和支持阜新转型发展的同志们,向在困难之际伸出援助之手的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阜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具有牵动作用的大项目、新项目少,项目储备不足;国企改革难度大,任务重;利用外资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困难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收支矛盾更加突出;就业问题和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稳定压力仍然较大;个别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政府自身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抢抓“十一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阜新转型复兴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期间,阜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进入新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之一,阜新经济转型面临新的政策机遇。随着比较优势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重点骨干企业带动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将推动我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沿海发达地区及中部产业集聚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和总量扩张,将更加有利于我市引进和承接一批产业。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辽西沿海经济区建设,特别是沈彰、阜铁、阜朝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使我市区位优势明显提升。我们要紧紧抓住“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发展机遇,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全面推进阜新转型复兴。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条主线,突出推动超常发展与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全面实施工业兴市、强县壮区、改革开放、科教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绿色精美活力阜新”,基本实现经济转型目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年均递增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递增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支柱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科技进步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循环经济形成若干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22%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两年内全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民营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利用外资额和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25%和20%以上。
——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8%。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框架扩大到80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65公里;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到8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现就业再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3%。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全局和长远高度,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坚持把推进经济转型作为主线,促进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构筑“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经济格局,开展“工业年”活动,实施工业“5510”工程。在“十一五”期间,全市要培育壮大5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群体,引进建成5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引进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建设一批事关阜新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力度,通过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牵动作用的工程和项目,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布局、政策导向,规划、论证、实施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和谐阜新。要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统筹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三、坚持以经济转型为主线,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可比口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直接利用外资增长30%,出口创汇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工业兴市”战略,深入开展“工业年”活动,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第一,围绕三个重点,全力推进“工业年”活动。一是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群体,全市形成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30户。阜矿集团重点推进八道壕矿等三个矿井改造,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阜新发电厂完成三期技改1台机组并网发电,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阜新双汇扩大肉制品生产及生猪屠宰能力,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阜新伊利、美中鹅业等10户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飞雪糖业有限公司等17户企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二是加快引进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新引进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50个。三是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产业集群10个。玻璃、电子、氟化工、装备制造配套、服装、玛瑙等已初步成型的产业集群,要做大做强;同时,结合资源、产业比较优势,引进建设一批产业集群。
第二,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一是加快两区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提高项目质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争取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引进高科技项目、产业集群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二是推进玻璃、电子、氟化工、机械加工、橡胶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项目进区进度。开工建设日熔化420吨一窑三线超白玻璃生产线等一批项目,抓好环宇公司年产150万平方米PVG高强力输送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三是规划论证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园区,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
第三,建立一套“工业年”组织责任体系。一是实行市级领导包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包重点产业制度,形成市领导和重点部门承包产业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制定鼓励政策,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给予支持。三是实行分工负责,市经委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四是全方位、多渠道争取资金,大力引进外资,搞好融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挖掘民间资本,激活和吸引民间资金。五是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工业年”考核体系之中。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
第一,以三个一批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是以阜新双汇等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壮大瘦肉型猪、奶业、肉鸡等一批产业;二是以现有和在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推进肉羊、肉驴等一批产业;三是以引进和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培育蛋鸡饲养、林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一批产业。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50万头、26万头、160万只、400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2万吨、8万吨、8万吨。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3000户。新植果树1万亩。种植牧草5万亩。全地区农产品基地基本实现无公害化,新增绿色食品认证8个。
第二,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基地建设、特色产业开发,以户均一个致富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年内新增从事致富项目的户数5万户。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全年农村劳务输出18万人次。
第三,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市、县、乡、村四级防控体系。继续完善良种繁育、绿色食品检测、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新建动物改良站(点)150个。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20个。抓好“五大示范工程”,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面积达到2万亩;有机食品示范点要增加作物品种,面积达到300亩;推广林下经济开发成功模式12个,面积达到100万亩;“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及节水示范工程要适当扩大规模。继续推进农业园区建设。
第四,加强生态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70万亩,其中“三北”造林10万亩,退耕还林40万亩。实施荒山荒沙封育促进工程20万亩。继续推进封山禁牧工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抓好防氟改水,解决农村6.33万人饮水问题。新增灌溉有效面积5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万亩。完成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70万亩。
第五,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村屯规划,重点抓好乡镇驻地和村屯绿化、美化,加强村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试点,搞好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在招商引资政策环境、规模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第一,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突出小分队招商,全市各级都要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有针对性地到国内外企业、集团开展“敲门招商”、“专业招商”;突出高层走访招商,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出国、出境、出市,走访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突出拉网式招商,每个产业集群重点联系2000户企业,其中,通过网上联系1000户,上门联系1000户。
第二,突出生产型项目。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前延后伸和相关配套产业,重点做好提升产业、产品结构项目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生产型项目的招商,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要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的10个优势产业集群,包装、推介和引进一批项目和企业。要把园区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形成园区集聚效应。要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调整全市对外开放有关奖励办法,重点鼓励生产型项目和产业集群项目的引进。
第三,突出重点国家和地区。把利用外资与推进我市企业与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种渠道和网络,积极组织参加境外地区的招商活动。紧紧盯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发达地区,河北、山东、河南等产业集聚地区,积极承接和引进一批产业转移、产业辐射项目。同时,充分发挥与辽西各市及辽宁中部城市群在产业、资源、区位上的互补性,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第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外贸出口渠道。对飞雪木业、振隆土特产、北方毛革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扶持,促进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基地规模扩大。在继续巩固香港、日本、韩国等市场的同时,针对我市出口产品市场需求,积极拓宽新的国际市场。认真贯彻“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有需求的企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四)围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全面完成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商贸、物资、供销、交通、建筑企业改制,粮食企业的改制要完成80%以上,公益性、特殊行业的企业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启动已列入国家正式破产计划的市电缆厂、市冶金备件厂等5个破产项目。抓好海州矿破产收尾工作,加快重组进程。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做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完善工作。按照省统一要求,继续做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推进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
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按照培育优势企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中小型企业的要求,突出规模企业和纳税大户的培植,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增加投入,参与国企改制重组,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坚持“软环境争优,硬环境创优”,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10户,其中超亿元的3户。
(五)全面落实支持县区经济发展各项政策,促进县区经济做大做强
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实施“强县壮区”战略,落实支持县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县区经济。一是要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每个县区发展壮大2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企业。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发展产业群体,每个县区培育引进1-2个产业集群。三是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各县区要围绕培育产业集群,规划建设1-2个工业园区。四是加快发展乡镇、街道经济。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开拓税源,增强乡镇、街道经济实力。具备一定基础的乡镇都要进入税收百万元乡镇行列,同时要培育10个财政收入超500万元乡镇。
(六)加快构筑具有阜新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抓住国有商业企业改制机遇,加强与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合资合作,重点推进百货大楼、新世纪商城等对外合作招商。启动东市场商业区改造,加快推进新天地商业广场和时代广场建设。开工建设市蔬菜批发市场、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花卉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对市果品市场进行改扩建。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年内新增各级连锁超市200家。加快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创办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企业100家。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年内开发180万平方米、竣工80万平方米(含棚户区)。
完成《阜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做好海棠山、瑞应寺、大清沟重点景区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区工作。全面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完成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加快矿区特色旅游开发进程。
(七)认真做好财税金融工作,为推进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撑
积极扶持财源项目,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巩固基本财源。制定出台具体办法,支持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项目。进一步整合专项资金、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财力资源,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项目。要加强财税管理,规范税收秩序。各级税务部门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推进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组织非税收入,大力挖掘增收潜力。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不合理开支,确保重点支出。要冻结人事编制,严格控制党政机关购买小汽车,坚决控制会议费、办公费等一般性财政支出,真正树立起过紧日子的思想。加强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审计监督,用好管好各项资金。要切实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业稳健运行。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做好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发放工作。
(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提升阜新城市形象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上台阶、上水平、上档次的目标,全面开展“城市建设提高年”活动。全年重点推进五大工程建设。一是交通网络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大外环,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沈彰、阜铁、阜朝三条高速公路阜新段路基和中小桥涵工程完工,力争启动彰武至通辽高速公路工程。巴新铁路重点控制工程开工。阿金公铁立交桥8月1日竣工通车。完成村通油路120公里。二是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全年拆迁101万平方米,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拆迁任务,新建住宅16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抓好采煤沉陷区一期工程收尾工作和各项配套工程建设,10月底工程全部竣工。三是城市管网改造工程。继续加大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气、热”三大管网改造力度。四是城乡环境改善工程。结合矿区棚户区改造,加强市区南部基础设施建设。引白水源工程全面开工建设。细河治理二期工程开工,五号坝竣工蓄水。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继续抓好街巷路改造和亮化。全面启动海州露天矿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新邱东、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工程,开工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垦项目。重点抓好大外环、采煤沉陷区和城市规划区绿化,完善城市街巷路和重点绿地绿化,城市植树35万株,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五是城市环境整治工程。以强化规划管理、交通整治、街巷卫生、车辆停放为重点,进行全方位的城市环境整治和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和改造一批公厕。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确保全年2/3天数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空气标准。
(九)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组织“科技、法律、文化、卫生、体育”进社区活动。组织开展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市民摒弃各种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巩固科技共建成果,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省内院校合作、海外学子创业、省民间资本对接等科技项目。完善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核心的农业科技研发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技术创新,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亿元,增长20%。积极推进新一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巩固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继续抓好中、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搞好民族教育基地建设。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农村初中控辍保学工作。进一步做好城乡校舍维修和改造工作。抓好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启动城乡初级人才培训工程。实施聘请国外专家项目15项,完善市级农业引智成果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
积极做好阜新玛瑙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现代京剧《血胆玛瑙》,认真做好参加中国京剧节和中国艺术节各项准备。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6万户,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万户。完成市中医院病房楼、市卫校综合教学楼建设工程。抓好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工作。推进阜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面,启动彰武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继续抓好篮球、赛艇、举重三个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等活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启动全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继续做好统计、气象预报、防震减灾、文物保护等工作。
(十)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推进和谐阜新建设
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重点推进棚户区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采煤沉陷区搬迁的下岗失业人员、并轨失业人员、“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万人,实现实名制就业5万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保险扩面工作。基本养老保险扩面要完成市级统筹任务,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力度。建立分类救助、定期定额救助、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低保检查制度等低保配套制度,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重大疾病救助制度顺利实施。70%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省示范单位标准。对60个村实施开发式扶贫,移民扶贫300户,实现10万人脱贫。进一步完善慈善总会功能。认真解决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加大政策性低息贷款力度,满足中低收入家庭购房需求。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重视并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等组织在安置就业、扶贫济困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巩固“四五”普法成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开展食品卫生监督检查。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民防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深入开展平安县、平安区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和机制,落实信访包案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努力建设依法行政、高效务实、亲民诚信、阳光透明、清正廉洁的政府
按照市委关于加强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和市人大的有关建议,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第一,建设依法行政政府。全面落实省政府取消、调整第三批审批项目和取消第一批年检项目的决定,取消一批非行政审批项目。对取消年检的项目加强日常监管,防止管理脱节。全面推行重点单位软环境评议制和行政执法责任制,重点加强对行政“一把手”的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切实保护广大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问题,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二,建设高效务实政府。全面开展以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工作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执法监察、行政效能监察。继续强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加快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厅步伐。加快各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市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联网,实现全市行政服务工作统一监管。完善企业投诉中心建设,加大企业投诉中心受理、查处案件力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和机构,对依附于行政机关的各类中介组织和机构一律剥离。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政府有力保障公共安全和迅速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第三,建设亲民诚信政府。从解决最直接、最具体的问题入手,扎实做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实事。市、县政府要确定一系列为民办的实事,年初公布事项,年终通报结果。继续落实好市长接听公开电话、直接接待上访等制度,定期公布办理结果。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制度,研究建立决策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行政机关所作的公开承诺,必须全部兑现;违背承诺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具体责任。强化市民投诉中心网络建设,树立市民投诉中心权威。继续办好《行风热线》。在阜新电视台开办《民声直通车》栏目。
第四,建设阳光透明政府。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力求全面、及时、准确,增强政府行为透明度。政府部门所有的政策、办事程序、审批事项都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政务公开电子大屏幕的管理,“阜新新闻网”要及时提供全部政策信息服务,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畅通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形成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办结、反馈、回复制度。
第五,建设清正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政府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执法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大力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深入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规范行政行为。
各位代表,阜新的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在中共阜新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风,带领全市人民在阜新转型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在迎宾路上,也就是华通丰田专卖店或市党校的对面。 市内坐1路4路5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娄底楼盘:平均价格: 4000 元/平方米,价格来源网络,具体价格以实际为准 众一·桂府,价格: 4000 元/平方米,地址:娄底城市干道新星北路涟水河畔,公交:16路车、18路车、6...
抵帐房子低价处理!新市府旁!
2010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 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0年 1月 13日在阜新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潘利国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 提出意见。 一、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不寻常的一年。面对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的严峻挑战,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 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突破阜新 ” 取得显著成效,转型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70亿元,增长 15.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 240 亿元,增长 70.6%,增幅居全省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8.6 亿元,增长 27.3%,增幅高于全省 10个百分点;直接利用外资 6412 万美元,增长 24.1%;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 11170元,增长 10.4%;农村居
2006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2月4日在开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 意见。 一、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 和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中原崛起、推 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 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472.4亿元,比上年增长 13.1%,其中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131.2 亿元、 197.9亿元、 143.3 亿元,分别增长 8.9%、15.7%、 13.9%,人均生产总值近 1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 53.9亿
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开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及“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121.2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163.9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121.9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8533元。粮食总产203万吨,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实现利润10.4亿元,分别增长24%和111.3%。全社会用电量30.3亿千瓦时,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2亿元,增长13.9%。
财政和金融实力明显增强。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98亿元,在全省提升3个位次,增长38.2%。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6.05亿元,增长4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15.1亿元,贷款余额203.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9%和12.4%。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8.9亿元,增长4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3亿元,增长48.7%。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进出口总额1.09亿美元,增长46%,其中出口创汇6795万美元,增长2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06万美元,增长28%;引进省外资金44.5亿元,居全省第3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5万人,其中“4050”人员1.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0元,增长9.3%;农民人均纯收入2714元,增长14%。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2005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期间开封发展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性跨越,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了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经济转型、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发展的成效突出表现在:
五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7.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8%。城镇化率达到33%,比“九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尉氏县、开封县、杞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了亿元。优质粮食种植面积比“九五”末增加247万亩。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9万亩。人均畜牧业产值居全省第3位。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粮食、肉类、乳制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0万吨、4.2万吨和1.3万吨。发展劳务经济,去年劳务输出达到95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46亿元。去年旅游接待量164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6亿元,比“九五”末分别增长133%和107%。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达到7个。龙亭湖、包公湖景区分别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风景旅游区。
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36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2.3倍。新建重点项目124个,完成投资143亿元。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成使用。完成了黄蔡河、涡河、贾鲁河整治和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实施了9项国家级和省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近2亿元。城乡电网改造投资10.6亿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7万千瓦、变电容量1086兆伏安。投入141.5亿元新改建公路3381公里,新增“村村通”行政村1666个。公路通车总里程73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97公里。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盘活存量土地1605亩,保障了建设用地需要。
五年来,改革向纵深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成了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实行了“区带乡”体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40家国有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改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再就业服务中心。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成了改组、改制,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完成了新一轮市、县(区)、乡(镇)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税费改革、“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干线公路养护体制等交通改革任务。市政、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都迈出了新步伐。
五年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和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入开展了万人评议机关、效能革命和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建立了外来投资企业“绿卡”服务制度,开通了企业信用网。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和投资项目代理办公室,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以小时为单位的行政审批承诺。行政审批事项由1485项精简到207项。通过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和赴香港、厦门、大连、杭州、温州等地开展招商活动及举办菊会,广交了一批客商,签约了一批项目,引来了一批资金。“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804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7%。平煤集团、晋煤集团、北京汇源、杭州开元、南京雨润、吉林皓月、辅仁药业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开封。扩大对外贸易,“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出口创汇2.2亿美元,比“九五”期间增长59%。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与韩国永川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五年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100余项。投资30多亿元,完成了东京大道、内顺城路、大梁路和宋城路向西延伸等70多公里道路建设工程。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开工建设。整治了金明广场至东司门道路景观,改造市区背街84条。城市人均道路面积7.9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3.7平方米。新增供水管网155公里、排水管网58.4公里、燃气管网291公里。新建了森林公园、午朝门广场、大梁门绿地和环城公园一期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1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1.1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88.3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27.4平方米,比“九五”末增加7平方米。出让土地5370亩,土地纯收益9.1亿元。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完善了城市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了创“三城”工作,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荣获了省园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技计划911项,其中国家级23项、省级288项,4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推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省政府下达的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金奖115个、银奖108个,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被列为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首批重点剧目。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国家级比赛金牌8枚、省级比赛金牌300枚。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后,启动了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城镇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尉氏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达到59.6万人,兰考县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购买假冒伪劣药品先行“1 1”赔付的措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统计、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残疾人事业、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五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加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落实了奖励扶助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五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从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70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惠民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均分别在5万人和3万人以上。为扶持下岗职工就业,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4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成了10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市级统筹,养老保险费年征收突破5亿元,失业保险费年征收突破4000万元。10.7万名城市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8万多名农村特困群众享受到定期定量补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发放资金4324万元。免除了农业税,为种粮农民兑现直接补贴6480万元。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取得积极成效。取得了黄河兰考段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完成了兰考县谷营黄河滩区1.15万人的移民迁建工程。修建沼气池1.16万座。完成了145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投入4881万元,解决了2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蓬勃开展,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再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完成了第四届、第五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化政务、厂务、村务“三公开”,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市、县、区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组织干部驻村和下访,实行公安机关“开门大接访”,解决了一批信访积案和热点问题。以争创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为目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打掉了一批涉黑、涉恶、涉霸犯罪团伙,有效治理了社会治安环境。强化安全生产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全市上下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实现开封复兴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值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各界人士以及关心、支持开封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开封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系开封长远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消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很重;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发展环境仍需改善;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亟待增强,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为困难;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社会治安形势仍不容乐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开封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积极促进中部崛起,在政策、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这都给我市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经过“十五”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自身优势在展现,发展活力在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珍惜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保持“十五”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实现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让开封在中华大地上重现光彩。
根据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汴、开放引进、旅游带动、加快城镇化步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强化自主创新,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实现开封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10年达到7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48: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达到3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10年达到27亿元。城镇化率提高到48%。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6亿美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创新型城市和文化强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始终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二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化,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跨越。三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汴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五是坚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彰显宋都古城特色,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提升开封核心竞争力。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活力,构建和谐开封。
“十一五”重点抓住八大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高工业竞争力
抓住省委、省政府着力发展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的机遇,以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优势企业团队为核心,促进工业总量扩大、结构升级、效益提高。优化工业布局。高标准做好杏花营工业区、汪屯工业区、边村工业区、黄龙工业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工业区的规划工作,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和搬迁企业向工业区集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产业培育、辐射带动、研发孵化的作用。发展壮大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纺织、食品、化工、医药和机械设备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尉氏县、兰考县、通许县纺织工业带建设,支持尉氏棉业集团、天隆纺织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提升纺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果蔬饮料、粮食、肉类、大蒜、花生深加工业,抓好皓月集团肉牛加工、汇源三期等项目。以平煤集团、晋煤集团投资开封为契机,加快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的发展。支持开药集团、天地药业、康诺药业、前锋制药厂、河大制药厂等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医药生产能力。以空分集团、仪表有限公司、高压阀门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提高专用设备制造水平。整合工业资源。运用市场、政策、行业自律等手段,整合汽车配件、空分设备、空间结构和预应力设备等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多渠道引进外来资本参与企业改制和新产品开发,加大投入,培育品牌,逐步改变我市工业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的状况,使企业做强、做精、做久、做大。抓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1.3亿元。引导企业狠抓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放心、放开、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充实资本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资源节约。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从严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广多层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清理整治砖瓦窑场,逐步禁止生产实心粘土砖,积极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二)加强“三农”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继续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搞好试点,积极推进,探索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借鉴先进经验,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符合开封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抓好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村容村貌规划、和谐村建设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措施。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兑现奖惩,支持五县发展特色经济。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用好新增大工业项目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壮大二、三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质小麦基地建设,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搞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组建涉农产业链技术促进中心,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提供关键技术、现代工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达到11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920个。发展规模养殖示范小区和畜产品加工业,做好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建成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和就业能力,打造劳务品牌。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人,其中免费培训5万人;实现劳务输出100万人次,劳务收入50亿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通柏油路建设任务,建成82个乡镇汽车站和400个行政村招呼站。抓好涡河、贾鲁河、黄蔡河骨干河道整治和赵口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灌溉三期工程。继续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让10万农民喝上洁净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10%。完成5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确保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努力实现平原绿化高级标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搞好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深化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为2007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做好准备。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创新农村供销社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和合作经济组织。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转变乡镇机构职能,确保乡镇机关事业人员只减不增。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文明进步。
(三)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抓住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建成郑汴城市间连接通道,在沿线展开产业、商住、文化、生态建设布局。落实《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加强与省政府有关部门及郑州市相关部门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推进郑汴两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对接互动、共同发展。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我市聚集。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人人为郑汴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的浓厚氛围。加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科学编制宋都古城复建规划和2006年至2010年城市建设规划。严格规划审批管理,规划审批事先经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和公示,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加快汴西新区建设,完成夷山大街和黄河大街南北延伸工程。改造和完善东区基础设施,建成曹门至阿深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启动边村工业区建设,加快城市向东拓展延伸。通过西区和东区建设,推动老城区机关、企业和人口外迁。以开封城墙保护、水系工程建设和历史街区修复为重点,全面启动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努力形成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的城市风貌。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抓好县城和朱仙镇等省定8个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我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以及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理顺政府管理部门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关系,使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对公益性文化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重点拉开分配档次,创新管理机制。对经营性文化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组建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网络服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推介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封分中心。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和发展开封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对19家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和转企改制,培育旅游企业集团。加快宾馆、酒店、旅游购物中心的改造和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建设,开发县郊旅游资源,丰富“夜游开封”活动,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城市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促销相结合的旅游促销机制。全年旅游接待量达到18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0亿元。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专卖代理等新兴流通方式。
(五)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为前提,以增资扩股为主要形式,引进增量,盘活存量。对缺乏战略投资者参与的已改制企业要积极寻求战略投资合作伙伴,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人事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严格考试录用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依法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队伍管理体系。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做好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搞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完成市污水处理中心和供水、公交、环卫、园林系统改制任务。推进财税体制和金融改革。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扩大和规范政府采购,做好国库集中收付工作,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抓好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重组、资产优化和业务创新。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开封发展。
(六)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督查认定机制,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坚持利用外资与引进内资、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并重,着力在引进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建设,推行网上招商、委托招商和中介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方式。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长珠闽投资贸易洽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招商活动,办好菊花花会。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扩大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医药、化工、耐火材料、服装、机电和农副产品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带动成套设备、技术、服务和国际劳务输出。着力建设优化环境的长效机制。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舆论等手段,优化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信用环境。深化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继续开展窗口行业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理顺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和外商投资咨询服务中心职能,发挥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效能监察中心的作用,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加大企业周边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治理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造诚信开封。
(七)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项目带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深化项目前期工作,谋划、推介、上报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把服务项目、建成项目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形成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的局面。今年全市共安排113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内完成投资73亿元,其中省定重点建设项目13个。交通建设完成投资25亿元,阿深高速公路黄河大桥段和开封至通许段分别投资8.1亿元和9.5亿元。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要建成使用。五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工程要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八)建设创新型城市,积极构建和谐开封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形成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进步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整合科技资源,调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开封经济建设。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分配制度,实行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加快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好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确定的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试验站等四大科研基地。教育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和普通高中建设。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推进开封大学、开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院校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全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人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建立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加快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建设和谐开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发展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培训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新成长劳动力、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险费征缴力度。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和特困重保。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督促各类企业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职工工资。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秩序,强化医院管理,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认真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秩序,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开封”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以“两抢一盗”(抢劫、抢夺和盗窃)为重点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文明城市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增强军政军民团结。搞好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逐步撤销城市街道办事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工作机制,完善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区。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惠济河、涡河、贾鲁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抓好水、空气、噪声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在省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继续做好统计、外事、对台、侨务、人防、气象、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搞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评制度,增加衡量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整合行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发展电子政务,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精简办事程序,履行服务承诺。察民情、解民忧,言必行、行必果,取信于民。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行政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主体,搞好行政复议工作。实行对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健全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相关事项的公示、听证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严格执行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格项目招投标、土地“招拍挂”、国有资产转让、政府采购等制度,严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建设廉洁政府。
求真务实,加强政风建设。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防止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标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在创新中跨越,在开放中振兴,在奋斗中崛起,为建设繁荣、兴旺、发达的新开封,实现开封复兴而努力奋斗!
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经济转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五年,是阜新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族人民在中共阜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励精图治,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谱写了转型振兴和构建和谐阜新的新篇章。
一是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五年间,全市生产总值由83.9亿元增加到193.6亿元,年均增长15.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个和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由4350元增加到10040元,突破万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8.8亿元增加到47.7亿元,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5.2亿元增加到10.9亿元,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0.9亿元,是上五年的3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673元增加到8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92元增加到415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21%。
二是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工业年”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新型能源、煤化工等“三大产业基地”建设,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产业格局转变。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2.7%上升到27.3%,煤炭工业比重由30.7%下降到19.5%。装备制造业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等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五年间,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490个,开工建设了巴新铁路等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百万千瓦风电城建设全面启动。经过不懈努力,我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
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变了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形成了畜牧业、林果业、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全面落实了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累计发放惠农资金3.9亿元。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435.5万亩,是上五年的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1%,提高10.4个百分点,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改善、局部优化。我市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海棠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是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各类国有企业改制304户,转制面达84%。香港力劲、香港百江、大连永盛等20多个域内外大企业参与国企转制,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120户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平稳实施了王营矿、海州露天矿等煤矿关闭破产工作。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成为推进转型振兴的重要力量。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并重,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内蒙伊利、香港富年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阜新。累计招商引资到位200亿元,年均增长22.7%;直接利用外资1.1亿美元,出口创汇2.2亿美元,分别是上五年的2倍和4倍。
五是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沈彰高速公路通车,阜朝、阜铁高速公路全线开工,阜新至北京的直通旅客列车开通。建设了阿金公铁立交桥、引白水源、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改造了阜新火车站,新建市长途客运站,新增无人售票公交车104台;新建和改造城区街路217条,对550栋旧楼铺设甬道,73%的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5.1%提高到40.6%,人均公共绿地由4.6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海州矿排土场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由183天增加到304天。“生态园林城市”和“清洁卫生城市”建设取得成效。我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普通高中招生由7000人增加到1.2万人,高考录取率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辽工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新增5个省级重点学科和2个博士后科研活动站。现代京剧《血胆玛瑙》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阜新玛瑙节。篮球城建设深入推进。我市培养的运动员实现了中国男子赛艇项目世界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加强,90%以上的办公用房达到省、市规定标准。“友爱阜新”、“平安阜新”建设扎实推进。
七是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突出改善矿区环境和矿工生活条件,采煤沉陷区治理一期工程顺利完成,1.8万户居民得到安置;实施了全省面积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8.2万户居民喜迁新居。1/3以上市区居民告别了沉陷区和棚户区,城市南部和新邱地区人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3平方米增加到17.5平方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累计实名制就业22.3万人,以“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为重点的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援助,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制度逐步健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八是县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两县五区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总量及年均增幅居前三位的是:生产总值,阜蒙县41.3亿元、彰武县26.1亿元、海州区15亿元,新邱区31.3%、海州区27.4%、细河区2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阜蒙县1.5亿元、海州区0.9亿元、彰武县0.85亿元,细河区27.9%、海州区23.9%、新邱区2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阜蒙县53.9亿元、彰武县29亿元、海州区17.7亿元,海州区56.1%、太平区42%、清河门区31.8%。
九是阜矿集团在转型中做大做强。坚持稳定煤炭生产,加快调整和优化结构,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为推进全市转型振兴作出突出贡献。实施了清河门矿、海州立井、五龙矿改扩建工程,新增煤炭生产能力375万吨。非煤经济比重由25%提高到40%。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推进内蒙古白音华露天煤矿开发。五年间,企业总收入由18.6亿元增加到50亿元,年均增长21.9%;累计上缴税金10.4亿元,是上五年的1.7倍。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发展,使阜新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全市人民精神振奋,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实现了困境中的崛起,求发展、盼富裕的愿望更加强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对阜新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更加重视,阜新作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市,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和谐中国行·走进阜新”、“对话·东北振兴”等栏目对阜新进行了集中宣传。阜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正在成为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各位代表,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关键之年,突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193.6亿元,增长1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7.3%、17%和16.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亿元,增长16.1%;直接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分别完成2500万美元、8100万美元,分别增长35.6%和10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00元和4150元,分别增长14.5%和45.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为全市人民办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工业年”活动,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全力组织项目攻坚战,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8.6亿元的巴新地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479亿元的阜新煤化工项目完成总体规划,其中,年产13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已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年产50万吨煤制油等3个项目完成可研报告。投资10亿元的华能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阜电三期技改、金山煤矸石热电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
华丰食品、德美客肉类加工等一批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全年新开工投资千万元以上生产经营型项目166个,同比增加60个,其中,北京中电地埋式变压器、太克铸造等28个项目超过亿元。彰武火电项目可研报告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德尔机械与韩国斗山合资生产柴油发动机项目签订协议。做大做强重点骨干企业,新引进建设永生专用车、香可口杏仁深加工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累计达到50个;新增万达铸业、铃兰味精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0户,达到40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户,达到275户。阜新发电公司加强管理,实现减亏增盈7000万元;阜新供电公司积极搞好项目服务,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各类园区建设,新增开发面积650万平方米。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7.7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14亿元,增长45%。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5亿元,增长9.4%。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农业生产克服雪灾、春旱、秋吊等灾害影响,实现粮食总产量35.2亿斤,增长29.7%,为历史上第三个丰产年。农业产业化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猪规模化饲养水平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奶源基地建设与整合成效显著,肉羊、肉驴、白鹅饲养量居全省第一位。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我市被省政府评为“畜牧倍增计划”先进市。举办了首届中国·阜新肉驴节和第四届中国·彰武白鹅节。设施农业取得新突破,新建日光温室1.2万栋,增长32%;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3650户。“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扎实推进,新增项目户5.5万户。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2.2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达到82万亩,居全省第一位。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完成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70.5万亩,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转制面达到85%以上。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循环农业示范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八大工程”,开展了“百企带百村”、城乡学校医院对口帮扶和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全年投入支农资金2.5亿元,增长19.2%。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财税金融运行健康平稳。辽西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时代商业广场和新天地商业广场主体工程完工,水产市场竣工,果品市场开工建设,东市商业区和海州庙周边地区改造工程启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增各类连锁店220家。成功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城市形象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海棠山景区进入国家4A级景区行列。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80%。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开发住宅面积253万平方米。邮政、通讯、保险等行业有了新的发展。转变理财方式,整合财力资源,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强化审计监督,有效地规范了经济秩序和资金管理。国税收入达到13.2亿元,增长22.9%;地税收入突破10亿元,增长23.6%。烟草公司、石油公司等单位对全市税收增长作出积极贡献。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全行业扭亏增盈,各项贷款余额204亿元,比年初净增26亿元。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
(四)启动实施融入战略,对外开放跃上新台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主动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蒙东地区开发。制定实施了《沈阳、阜新经济与社会合作规划纲要》;彰武打造沈阳“卫星城”工作启动;沈阜两市10户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沈阳15家银行与阜新企业实现对接。与锡林郭勒盟建立了友好市盟,举办了“中蒙六地区”加强战略合作年会。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南资北移的有利契机,组织开展13次境内外招商活动,全市招商引资到位59亿元,增长27%。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风电公司投资4700万美元的风力发电、香港东方公司投资2300万美元的生物质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阜新;山东六和集团对阜新大江实施重组并引进日本三井物产加盟,世界500强企业首次进入阜新。意大利援助阜新矿区老年医院项目正式签约实施。举办了中国光彩事业阜新行、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经济转型城市高峰论坛和台商阜新行等活动,引进了苏宁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和2200万元,引进项目实现新的突破。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完成各类国有企业改制43户,其中分类处理壳企业20户。高德矿关闭破产工作平稳操作。辽宁有线电一厂等3户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启动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准备工作有序推进。组织回购资产经营公司债权3.2亿元,为10户国有企业改制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和辽宁虎跃快客公司分别对市第三粮库和长客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出台了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规范了国企改制及国有资产评估、转让等行为。注重启动民间资本,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制定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营业收入、增加值、实缴税金均增长20%以上。
(六)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市中心区、阜蒙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发展规划得到省政府批复。高德公铁立交桥达到通车条件,外环路、五龙立交桥、市南排水主干渠、清河门长途客运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对振兴路等98条主干道和街巷路进行了改造。铺设通村油路156公里,完成34个建制镇第二轮规划编制工作。引白水源工程土建及管线铺装主体基本完工。启动实施细河治理二期、九营子河城市段治理和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试运行,中水回用工程进度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网2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141万平方米,新发展煤气用户7000户。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工作。设立了“环卫工人节”。城市植树44.4万株,新增城市绿化覆盖面积100万平方米。新邱矿区排土场治理和海州露天矿地质灾害治理一期工程完工。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年”活动,对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环境污染等进行了专项整治。加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力度,出台了加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继续实施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积极推进节能减排,阜新发电公司1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关停,取缔城市中心区4吨以下燃煤锅炉70余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
(七)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谐阜新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做好稳定就业工作,实现就业和再就业7.6万人。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一半以上棚户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557人。组织城乡劳务输出26万人次。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提高4.4和15.6个百分点,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参保率达到100%。市以下基本养老保险金征缴额为4.27亿元,增长30.4%。提高了8.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待遇和16.7万名城市低保人员保障标准。减免了1.8万城市低保户供暖费。启动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在棚改新区建立6个帮扶站,对困难群众实施“一站式”帮扶救助。开展“蓓蕾生命救助”和“友爱在阜新,博爱一日捐”活动,对2500多户低保特困家庭实施医疗救助。棚户区改造一期工程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启动,104.8万平方米住宅楼主体完工。采煤沉陷区治理二期工程开工。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2.3亿元,2614户棚户区和中低收入家庭得到贷款援助。完成城乡危险校舍改造维修26万平方米,建设九年寄宿制学校6所。对城乡14.2万名学生实施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6.1万名贫困农民得到救助。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由矿总院承担的“阜新农村高盐地区高血压干预防治”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6000余名农民受益。解决了农村7.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为1151户灾民援建了新房。农村改厕率达到55%。对62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开发、320户重点贫困户实施移民扶贫。
(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推进校企合作,辽工大组织200多名教授和研究生深入企业,全面开展促进经济转型科技行动。“环宇牌”橡胶输送带填补了我市没有中国名牌产品的历史空白。推进新一轮“普九”工作,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均衡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外联合办学取得突破。以人力资源大厦为主导的人才市场实现人才交流3.4万人次。继续实施经济转型人才定向培养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技术员培训工程启动。阜新蒙医药研究所、彰武县人民医院和52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完工。评剧《东藏圣火》荣获第七届省艺术节金奖,阜新玛瑙雕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了“农民工文化节”。市工人文化宫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市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面开放。举办了首届“阜新篮球运动大会暨辽宁农民篮球赛”和以迎奥运为主题的“中国·阜新玛瑙围棋文化交流会”。完成10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有线电视工作。不断提高人口质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老龄事业,设立了百岁老人津贴。创建了阜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残疾人培训中心建成使用。
(九)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复率100%,满意率98%。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推进公安系统“三基”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乡镇、社区警民联防和警务进校园等活动深入开展,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和处置了22起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补助标准。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共有346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入行政服务大厅。全市受理市民投诉2.9万件,办结率85%。通过市长公开电话及时解决210个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持市长接待上访制度,解决了1300多件涉及民生的信访问题。通过《行风热线》为群众和企业解决难题471件。发挥市长联络员作用,及时听取群众呼声,推进民主决策。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累计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300万元。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查处商业贿赂案件32件。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查处“行政不作为”等案件11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专项整治和基础管理,遏制了重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平稳。
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重视和支持民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依法加强了宗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提高了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待遇。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基本完成。消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档案、地方志、地震监测、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国家安全、国防教育、民防、民兵预备役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市人民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重大机遇,围绕实现产业、环境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依靠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创新,基本完成了转型振兴第一阶段任务。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探索并走出一条符合阜新实际的经济转型之路,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主要体会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型振兴这条主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强化机遇意识,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加快结构调整,构筑多元化产业格局;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坚持完善社会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为转型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加快转型振兴的整体合力;必须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阜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中省直驻阜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阜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足,重大项目少,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农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抗旱能力较弱,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牢固;稳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比较多;城市功能仍需完善,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在政府机关中,少数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作风不实、效能不高、执行力不强等现象,经济发展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县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确定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工业强县理念,突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以大项目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扎实推进岫岩新一轮大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岫岩。
2006年工作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业总产值达到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0元,比上年增长9.1%。
具体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
围绕支柱产业上项目。围绕做强矿产资源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加工、轻纺、化工五大支柱产业,重点规划实施50个超500万元工业项目,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矿产资源深加工行业,重点抓好韭菜沟乡和岩田木业方解石超细粉生产线、青花集团镁铝坚晶石生产线、万成镁业集团高纯镁生产线、偏岭液体二氧化碳生产线、哈达碑金诺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高纯镁生产线等项目;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重点抓好晋丰达肉食鸡加工生产线、永安万吨滑子蘑加工生产线、雅河小康肉联加工厂肉食品加工生产线等项目;机械加工行业,重点抓好三和机械环保设备生产线二期工程项目,做大做强鞍山电磁阀有限公司、鞍山三环防爆电机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厂等机械仪表企业;轻纺行业,重点抓好万鑫茧丝业集团蚕丝被生产线和万兴隆岩田木业公司30万把餐椅生产线等项目;化工行业,重点抓好鞍轮集团120万套全钢子午线轮胎生产线续建、朝阳化工厂纤维素改造和硫酸镁生产线、东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乳化炸药项目的投产运行和启爆器生产等项目。
突破要素制约。突破资金制约,搭建企业贷款平台,争取开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支持,促成银企合作,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突破电力制约,投资2.1亿元在大房身乡建设龙王一次变,投资4000万元完成大房身岫镁二次变电所建设,投资2800万元完成石灰窑和黄花甸送变电新建改造工程,投资1700万元完成农村电网低压改造和调度自动化工程。突破资源制约,加大对菱镁、方解石、岫岩玉等资源的勘探力度,整合现有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发展。突破环境制约,着手工业园区建设,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企业进入,壮大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中心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协调好与国家开发银行关系,争取明年(2007年)乃至“十一五”期间得到开发银行的全力支持,加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把金融部门作为全县最大的招商引资单位,全力支持地方金融部门的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方向,筛选、储备一批好项目,全年推出投资500万元以上重点招商项目50个。以沿海发达地区为重点,以台湾、日韩、香港等地知名大企业为招商对象,自行组织2次国内招商和2次境外招商。全年引进内资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培植优势特色农业。以肉食鸡、黄牛、生猪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实现产值9亿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打响“全国滑菇第一县”品牌,力争实现4000万盘目标;加强烟叶生产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进一步扩大以五味子、林下参和红豆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新增中药材2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农事龙头企业为依托,完善各主体间联利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抓好食用菌、柞桑蚕、山野菜、中药材、肉食鸡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年内力争建成2至3个有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加强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以“大禹杯”竞赛活动为动力,以东洋河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各类水利工程70处,其中治河工程10处,小流域治理47处。继续实施公益林管护、封山育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造林6万亩。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北方“四位一体”沼气池600个,改炕改灶5000铺。
健全农业保障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技术信息化;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申报绿色食品标识2个,无公害农产品10个;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控制各种疫情发生;认真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三补一减”政策,加大农村信用社支农力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开发培育市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规范完善城乡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农村超市连锁店,拓展信息中介和社区服务的发展空间。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重点抓好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督检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县《旅游总体规划》,整体推出以“玉都岫岩:温润乡·清凉地·满族风”为主体的旅游形象,努力打造具有地方韵味、历史余味、满族风味的旅游风格,使岫岩成为旅游者向往的精致化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年接待游客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亿元。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实行县领导包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制度、挂牌保护制度,在立项审批、环评等方面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盘活改制企业资产,挖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全面落实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全力打造非公有制经济航母,全县非公有制经济总数达到3万户,从业人员13万人。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积极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竞争领域退出,全年完成改制30户。
广泛培植财源,切实增加财政收入
加强税收征管。抓好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监管。菱镁、化工、铁精粉、岫岩玉、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六大重点行业税收要突破2.6亿元,其中菱镁行业力争达到8000万元,化工行业和铁精粉行业各达到6000万元,岫岩玉行业达到2000万元,机械加工行业达到3000万元,农产品深加工行业达到1000万元;税务部门要按照均衡进度,把任务指标分解到每个企业,按月统计、按月调度进展情况。公检法司对重点企业要严加保护,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广大农民遵纪守法;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法律,履行好征山征地、矿管、安全、环保、水利等手续,设立群众工作部门,主动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财政、税务、审计、税警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查偷税、逃税、骗税行为,堵塞流失渠道,确保应收尽收。全年完成两税收入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快事业转企业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公益性资产实行部分退出、控股经营,抓紧处置经营性国有资产,全年完成国有资产处置收益3200万元。对锦丝路、阜昌路两侧以及其它土地收购储备,净地对外招拍挂,全年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和土地出让金3500万元。继续实行非税收缴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收缴分离,同时规范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和减免审批行为,全年实现专户非税收入7300万元。
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力保离休干部“两费”、公教人员工资;集中财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强化财政监管职能,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预决算,对重大投资项目继续实行项目招投标等七项制度,阳光操作,保证质量,堵塞漏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政府性债务的监管,对政府承担直接责任的刚性债务,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城乡环境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结合高速公路和东洋河综合整治,进一步搞好城市控详规规划及专业规划,做好城区基础地形测绘、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和岫玉大街、万润大街两侧以及东洋河沿岸的控详规调整,实现城市规划的前导性和前瞻性,逐步把岫岩县城建设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区域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民族特色突出、开放式的现代化滨河城市。
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阜昌路、锦丝路,改造中心街、站前大街及中心街以北的阜昌路人行道,改造史园胡同、电机厂胡同、南门校胡同等5条巷道,建设好经济适用房,完成中国玉雕会展中心续建工程,继续搞好东洋河综合整治工程;加大投资力度,整体规划,功能分区,项目招标,市场运作,着手岫玉大街和万润大街两侧的开发改造。做好东港—岫岩—海城高速公路和海城—岫岩—大连地方铁路晋升为国铁工程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北张庄线、岫梨线82公里油路提级改造,完成21条200公里村通油路建设以及100公里路基改造,新建和维修桥梁110座,完成黄花甸、大营子2个农村客运站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认真执行县《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严厉打击私拉滥建、乱泼乱倒、占道经营等行为;统一标准,对东洋河和城镇进行美化、绿化、亮化;采取有效措施,取缔非法营运,着手启动城市公交车,做好到期出租车的更新换代工作。同时,整顿城乡建筑市场,规范开发秩序。
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功能,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全年实名制安置就业4000人,实现劳务输出1万人;强化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培训,全年失业保险扩面500人,再就业培训2000人。
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力度,全年完成1万人,收缴保费5700万元,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城镇国有破产企业、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做好扶贫开发和帮困工作,争取15个村列入省“百村工程”计划,争取扶贫贴息贷款2000万元;继续开展扶贫救助活动,救助贫困户1.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140户。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建平安岫岩。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深入贯彻《信访条例》,继续开展“大接访”活动,狠抓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和各类矛盾纠纷的调查处理工作。抓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对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和易燃易爆品生产、储运、经营以及矿山生产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杜绝重特大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和火灾的发生,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统筹社会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各项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创造条件改善二高中办学条件,扩建第三高中食堂宿舍,完成职教中心续建工程,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建设寄宿式学校4所,改造险危校舍4所,完成第二批巩固水平“普九”达标工作。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县中心医院、中医院、二院和妇幼保健院医疗水平,改造19所乡镇卫生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落实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7‰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79‰以内,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农村和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列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30个,争取科三经费500万元。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矿山复垦,恢复生态面积2000亩,促进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用足用好党的民族政策,争取民贸企业贴息1300万元。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提高城乡文明程度。
同时,做好武装、人事、监察、督查、审计、统计、广播电视、农机、气象、物价、档案、侨务、外事、地震、老龄、残联、史志等方面工作。
严格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加强学习,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加强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学习和研究,正确把握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规范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贯彻《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民主化水平。
善谋大局,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深入思考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研究和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化解发展瓶颈、改革阻力和社会矛盾,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形成共识,促进工作。
强化监督,提高廉洁自律能力。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治政,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防政治上变质、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完善自我约束的行政监督机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努力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丢。
各位代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6年已经到来。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众志成城,加快发展,为全面完成本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岫岩新一轮大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