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规划建设大郑东新区的关键时期,我市将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大力实施“十二五”规划。面对更加崇高的历史使命,面对更加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面对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以先进城市为标杆,自觉把郑州置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大局之中去思考和谋划,努力走在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当好中原崛起的排头兵。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建设。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到2013年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0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12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一是加快“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城市经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郑州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主动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力争在优势领域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加快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完善创新体系,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创新活力,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郑州制造向郑州创造转变。

二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抢占竞争制高点。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产业建设力度。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加快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原崛起乃至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郑东新区。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化、信息化相融合的战略性、枢纽型基础设施项目,重点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和高速道路交通体系为骨干的现代大都市综合交通系统,打造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提供坚实支撑。

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努力形成人口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备、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优美、功能分区科学的复合型城乡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着力推进城乡土地利用和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积极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动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符合国际规范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扶持政策,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带动主战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结构,推动企业开展跨国、跨地区经营,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切实增强国际经济合作能力。

六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持久动力。在经济发展较快、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建设创业之都、宜居城市、和谐家园,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9年是我市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是全面规划建设大郑东新区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我市经济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的一年。我们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沉着应对,共克时艰,坚决打赢这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硬仗,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及以下企业进出口增长1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0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5%和5%。

一、全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扩大投资需求。强力推进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在社会事业、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优先落实配套资金,优先配置土地资源,优先办理各项手续,确保重大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巩固和提升枢纽地位,配合做好郑西、石武铁路客运专线和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等项目建设工作,配合做好郑州铁路东站综合交通枢纽、郑汴城市轻轨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建设郑徐铁路客运专线、郑焦城际铁路、郑州至机场轻轨等项目。加快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京珠高速郑州至漯河段等扩建项目建设,争取郑州西绕城、铁魏公路建成通车。加快航空港核心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做好郑州机场第二航站楼、第二条跑道等配套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博爱至郑州天然气管道项目。推进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郑煤集团240万吨李粮店煤矿、150万吨樊寨煤矿建设,争取300万吨赵家寨煤矿建成投产;加快国电荥阳2×60万千瓦机组、华润电力登封二期1×60万千瓦机组项目建设,争取新密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机组早日开工,争取大唐巩义1×100万千瓦机组尽早具备核准条件。

(二)扩大消费需求。做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继续落实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发展住宿餐饮、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大力开发旅游、文化、网络、动漫、体育健身等热点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启动和撬活农村消费市场,农村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80%以上。扩大“家电下乡”的范围和品种,加大财政对农民购买家电、通讯类产品的补贴力度。鼓励居民购买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清理消费领域相关规费,降低收费标准,优化消费环境。

(三)积极落实财政金融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三农”、社会事业、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支出,确保工资发放、改善民生、“十大实事”的资金需要。完善项目推介机制,加强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满足企业对信贷资金的正常需求。运用政府增信等手段,争取政策性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落实税收优惠扶持政策。创新融资方式,强化保险、票据、债券的融资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加强信用担保、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有发展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一)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振兴传统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汽车、铝工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信息等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百万辆汽车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硅材料与光伏、生物及新医药、数字化装备、新型功能材料及制品、光电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支持骨干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高新区和新密光伏产业聚集区、威科姆国际生态软件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阿格斯能源薄膜太阳能电池、晶诚科技产能提升等高技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海马(郑州)年产15万辆轿车、宇通集团5万台客车和3万台悬架、郑州日产第二工厂、少林汽车5000台大客车等汽车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郑煤机2000架液压支架、宇通重工500台环卫专用设备、大方桥梁160台大型施工装备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思念50万吨速冻食品、三全食品基地、中粮集团国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益海嘉里粮油深加工、双汇肉类和面制品加工及物流配送中心、河南中烟年产150万箱卷烟等食品项目建设。

(二)推进服务业产业升级。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快发展物流、会展、金融、科技中介、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支持城区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商圈经济。修编郑州商贸城建设规划,整合现有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市场体系。高水平编制郑州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加快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航空港保税物流中心、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九龙国际产业(物流)园区、中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推进重点综合物流园区、重要冷链物流基地、粮食物流体系、出版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和大型国际航空物流企业。依托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筹办一批高层次展会和论坛。认真实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以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吸引国内外金融、期货、保险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扩大交易品种,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抓好嵩山少林、黄帝故里、沿黄旅游带等旅游精品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胜地。

(三)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出台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基础共用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实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创新企业培育计划”和“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计划”,支持郑州高新区成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支持工程研发中心、核心试验室建设,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加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

(四)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制定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把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镇化相结合,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提升对产业、人口、环境的承载功能,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逐步形成集聚促进就业、就业创造消费、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

(五)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能源,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承载空间。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确保节能减排任务圆满完成。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上半年完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自动监控设备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市区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西流湖生态园区。继续实施森林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造林16万亩,建成林业生态村100个,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30个。积极筹备2010年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加强黄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启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实施生态水系规划,继续对七里河、魏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索须河等河道进行治理,加快贾鲁河生态治理与人工湿地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部拆除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供热小锅炉,对机动车尾气污染进行集中整治,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

三、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一)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农业保护和补贴制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较大幅度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村沼气建设补助标准,落实好稻谷、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探索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地方性农业保险体系。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完成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以中牟为试点开展黄河滩地开发。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都市和近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等主导产业。继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总数达到22个。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化现代畜禽生产结构,组织实施《郑州沿黄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设立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完成示范村建设任务。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加强农村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乡村公路500公里以上,新建集雨水窖5000个,解决农村3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万户。完成尖岗、常庄、唐岗、楚楼等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大扶贫力度,完成1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1800户移民扶贫搬迁任务,实现1万人脱贫。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库区移民安置工作。

(四)深化农村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设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县(市),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农信社、农发行、农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作用,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支持农民小额贷款办法,探索建立乡镇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加快集体林权改革。继续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殡葬改革,完成146个公益性公墓和290个骨灰堂的建设任务。

四、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规划建设大郑东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郑汴新区规划布局,加快以郑东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汴产业带、航空港区、九龙国际产业(物流)园区和中牟县为主体的大郑东新区建设,把大郑东新区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按照现代化、复合型、多功能、组团式、生态宜居的规划理念,采用国际邀标方式,上半年完成大郑东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大郑东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国际航运、铁路高速客运和集装箱转运为重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郑少高速机场联络线、郑民高速郑州段、国道107线郑州段迁建工程,开工建设郑东新区至航空港区的快速通道,将紫荆山路向南延伸至航空港区,延伸中央大道至开封金明大道,延伸航海东路至省道223线。同时,加快水、电、气、暖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农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创新型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在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点改革领域实现新突破。通过不懈努力,将大郑东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复合型城区、综合改革核心实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环境优美宜居区,成为中原崛起的增长极、河南乃至全国内陆地区加快发展和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二)加强城乡规划与管理。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继续做好重点规划的实施和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实施《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等规划,加快推进《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的修编工作,编制好《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规划》、《郑州市分区域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等规划。坚持建管并重、强化管理的原则,全面运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施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中心城市、卫星城、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和农村居民点协调发展的五级城镇体系。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建设一批精品街区,开工建设8座人行过街设施和8条下穿式隧道,对100条背街小巷实施改造,打通一批断头路,着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加快推进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京广路拓宽改造、中心区铁路跨线桥等工程,加快火车站西出站口建设,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完成二号线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对三环快速路实施升级改造,构建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雕塑公园、四环带状公园、大型苗圃建设和出入市口园林绿化整治,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升级改造城市水、电、气、暖和信息网络,进一步增加集中供热面积,提高燃气化率。配合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建设。

五、大力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推动文化发展与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实现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一)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商城遗址公园、图书馆新馆、档案馆新馆、广电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郑州奥体中心、郑州市民健身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办好第十届全市运动会。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力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支持登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新建5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0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700个行政村每村建设一个硬化的标准篮球场和两张室外乒乓球台。实现5万户无线数字电视信号“户户通”。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创意、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重点抓好《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二期建设,扩大品牌影响。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培育壮大创意产业。加快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和项目建设,支持小樱桃、天乐等动漫品牌做大做强。

(三)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开展建国60周年纪念活动。继续发扬“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做好大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图书、网络等文化市场管理。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六、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充分利用有效资产,稳定生产和就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合重组和战略合作,提高抗风险能力。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做好政府投资公司的运营工作,完成郑州商行重组、百瑞信托增资扩股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战略投资者引进工作,加快组建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强化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督导,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

(三)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骨干优势企业、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出一批重大引资项目,重点做好国内外大企业的引进工作,鼓励外资企业参与企业重组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与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联盟,承接产业集群式和链式转移。认真落实各项出口退税政策和扶持政策,切实缓解出口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高技术和机电类产品出口。设立服务外包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争取郑州成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七、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以办好省、市确定的“十大实事”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进一步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坚持发展就业和全民创业相结合,制定鼓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安排农民工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制定并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围绕巩固义务教育、突出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原则,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所,逐步缓解大班额问题。逐步理顺中小学校管理体制。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和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化解农村“普九”债务,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完成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任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推进郑汴产业带职教基地建设,对全市农村考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每人每年补助学费1000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郑州师专申报郑州文理学院。

(三)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全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35万人。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人均月增加120元。完善和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城乡特困户、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加大对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力度。把在我市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村务工人员纳入失业登记管理,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补助标准,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为全市低保家庭的精神病患者每人每年提供1200元补助,为全市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人或赡养人的残疾人每人每月提供300元补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比例统一提高10%,封顶线由3万元提高到5万元。加强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保障和管理水平。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大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新建改扩建25所敬老院,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55%。加快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50万平方米、廉租房15万平方米、周转房20万平方米。

(四)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建立涵盖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社区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推行“片医负责制”,中心城区覆盖人口达到140万人以上。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圈,让社区群众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服务中心。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0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为1318个村卫生所配备医疗设备,为全市96个乡镇卫生院各配备一辆急救车。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医院结对帮扶工作。加快市妇女儿童医院建设,加快市精神病医院改扩建、市疾控中心和市七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专项投入,为全市1万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

(五)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新建扩建35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开展免费婚前检查。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救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标准统一提高到40元,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且年满60周岁的夫妇,奖励扶助标准由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1000元。

(六)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工作。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强化煤矿瓦斯和水害治理,加强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的安全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城市和农村食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分别比上年提高2个和3个百分点。加强群众和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年”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行为,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环境。

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管理、气象和地震监测等工作。继续做好对江油四镇的对口援建工作。

查看详情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郑州纤维水泥楼阁板

  • 2400*1200mm/OLD-A 水泥 韧性纤维
  • 欧拉德
  • 13%
  • 山东欧拉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郑州加厚地板革

  • 规格:2×30m
  • 欧朗
  • 13%
  • 山西宏达伟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式滗水器主要技术

  • 品种:滗水器;系列:BSX系列;型号:BSX-1000;堰口宽度:10000;泵功率(kW):4;
  • 庆华
  • 13%
  • 哈尔滨庆华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式滗水器主要技术

  • 品种:滗水器;系列:BSX系列;型号:BSX-50;堰口宽度:500;泵功率(kW):0.75;
  • 庆华
  • 13%
  • 哈尔滨庆华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旋转式滗水器主要技术

  • 品种:滗水器;系列:BSX系列;型号:BSX-400;堰口宽度:4000;泵功率(kW):1.5;
  • 庆华
  • 13%
  • 哈尔滨庆华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GTC14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NKR55LLW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BJ1041QC4S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高空工作

  • EQ1050T2
  • 深圳市2005年11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建筑、市政

  • 不分类别
  • 工日
  • 惠州市2014年12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政府工作汇报资料盒

  • A4
  • 106幅
  • 1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7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3

  • 万兆光模块,支持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28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政务外网市政府节点--万兆光模块2

  • 万兆光模块,支持多模光纤 50/125μm 多模光纤、波长 850nm,传输距离 300m,
  • 60个
  • 2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4-26
查看价格

客房主要木皮

  • WD 2001 定制颜色型号:榆木816 表面做法:哑光半封闭漆+硬化漆
  • 45.1347m²
  • 3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07-02
查看价格

主要空间入口名称

  • 2800×300×23
  • 50个
  • 3
  • 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08
查看价格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回顾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074亿元增加到3004亿元,年均增长1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65.9亿元增加到260.4亿元,年均增长3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2003年的84.2亿元增加到288.8亿元,年均增长28%。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有5个县(市)经济总量位列全省十强,有6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连续5年保持增长,2008年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165.2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23.7亿元,是2003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6%。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49.8亿元,是2003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9%。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6.8%。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7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06.3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2.8亿美元,分别是2003年的3.5倍、2.3倍和3倍。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212.4平方公里扩大到30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7%提高到6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3.9%、32%和9.1平方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308天提高到325天。农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公路总里程由6593公里增加到10898公里,电话、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普及率大幅提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年均增长31.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市行列,并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市属国有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建立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惠及全民的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732元和7548元,分别是2003年的1.9倍和2.1倍。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067.2亿元,是2003年的2倍。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5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7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22.4平方米、39.7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和46.4平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8%和31.3%。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五年来,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视察河南、郑州时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崛起看郑州、提升郑州“六个力”、在全省发挥带头作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拉高坐标,我市于2006年制定并全面实施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战略,成立了八个重点工程指挥部,建立了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和一系列工作制度,以扶优扶强、产业园区建设、科技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城市建设管理、交通枢纽和物流、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八项重点工程为依托,以280个重点项目和22个重大发展项目为抓手,实施了一大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重大产业项目,“三个一千、三个翻番”的三年跨越式发展目标和“五个二”、 “31245”、“五个四”等年度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643个,累计完成投资1977亿元,年均增长44.1%。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升了发展实力,激发了发展潜力,成为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

二、优化工业结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汽车、装备制造、铝、食品和能源工业等优势行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484.7亿元,是2003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0.7%提高到4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4260亿元和443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4.9倍和8.4倍。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增加853家,达到998家,超百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7家。

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园区达到16个,其中超百亿元园区达到9个。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877.5亿元,新增汽车产能15.5万辆、食品加工能力167.8万吨、铝加工能力126万吨、氧化铝产能70万吨,中铝河南分公司氧化铝产量位居亚洲第一,宇通公司城市豪华客车和城市公交车国内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速冻食品年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10亿元,是2003年的6.3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5家,研发中心达到412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11个。

三、加快建设商贸都市,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积极发展物流、会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启动了圃田、航空港两个物流园区和11个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郑州进口保税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航空物流业发展迅速,先后开通了郑州至中东、北非的国际货运航班,鲲鹏航空公司总部入驻我市,春秋航空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会展业发展迅速,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博会、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及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第二届全球服务外包大会等大型展会。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汇丰银行、民生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额达到15.6万亿元,是2003年的19.6倍。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不断完善以市级商业中心、区级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网点为依托的商贸流通网络。加快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建设,12个批发市场交易园区的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易初莲花、华润万家及大商、华联、苏宁等商业企业入驻我市。“家电下乡工程”全面推进。

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来,市财政用于“三农”的总支出达到154.8亿元,年均增长35%。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制定并实施了《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构建都市型、近郊型、远郊型三个农业圈层,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512个,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16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新成效,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06万亩。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03个,村容村貌显著改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486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15.5万座、大中型沼气池109座、集雨水窖4.5万个,解决了8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5.8万人实现脱贫。

五、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强化枢纽地位

以“四城联创”为载体,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编制了《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郑东新区总体规划》、《郑州市中心城区保护和改造规划》等一批发展规划,修订完善了《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进一步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铁路运输接点站、黄河公铁两用大桥、郑州高速铁路客运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火车站西出站口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做好郑西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京珠高速郑州至漯河段改扩建、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改扩建的协调推进工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投入资金509亿元,打通断头路33条,拓宽改造道路12条,建成立交桥7座,实施雨污水管网和积水点改造工程215项,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5%,城市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2%。优先发展城市公交,运营车辆达到4218台。加快城中村和旧城、危旧房改造步伐,共批准95个村(组)实施改造,拆迁面积达到1292万平方米。郑东新区“五年成规模”目标全面实现。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累计开工项目45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7.7亿元,在建和建成房屋面积突破2000万平方米,入住人口突破30万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内环30个高层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龙湖南区、商住物流区、龙子湖区建设进展顺利。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对道路交通、夜景照明、园林绿化、河湖水系、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改造提升。完成了十条精品街的综合整治。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投入运行。郑州植物园建成开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市卫生环境明显改善。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郑开大道建成通车,郑州和开封在公交、电信、旅游、商务等方面加快了融城步伐,郑汴产业带规划加快实施。航空港区建设稳步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强。

六、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

深入开展流域治理、总量控制、生态建设及饮用水安全四大环保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小火电、小煤矿、小水泥、小造纸和砖瓦窑厂的整治力度,关闭、淘汰污染严重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3000多家,拆除一大批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各类燃煤机组全部完成了脱硫设施建设并稳定运行。集中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王新庄、五龙口、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建设改造任务,六县(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98.5万吨。垃圾综合处理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成运营,日处理垃圾471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98%。大力实施森林生态城建设,新增造林84万亩。出台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加大黄河湿地保护力度。积极实施生态水系建设,对金水河、东风渠、熊儿河等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市区河流初步实现了“水通、水清、水美”的目标。

七、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以项目建设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中华炎黄二帝巨塑、黄帝故里改造等项目完工,商城遗址公园建设和嵩山申遗等项目进展顺利。实施文艺精品工程,《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快乐星球》、《小樱桃》和《独脚乐园》等品牌名扬海内外。连续三年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和第十届亚洲艺术节,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嵩山少林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2亿元,分别是2003年的3.5倍和3.1倍。完成了郑州歌舞剧院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了杂技团股份制改造。各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建成社区文化中心100个和达到省级标准的农村文化大院500个。广泛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八、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原制药厂、郑州轻汽、郑缆集团、白鸽集团和嵩岳集团所属部分企业的改制重组进展顺利,紫荆山百货大楼等国有商业企业成功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中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完成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成立了郑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郑州城建集团有限公司、郑州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投融资公司,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融资和调控能力。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组建了郑州百瑞创新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五年内共有11家企业上市,全市上市公司达到20家。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28.4万个,从业人员达到155万人。坚持“大招商、招大商”,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水平。2008年,全市实际使用境外资金14亿美元,是2003年的9.3倍,利用境内域外资金437亿元。对外贸易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出口额达到29.5亿美元。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境外投资涉及30个国家和地区。

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构建民生福利指标体系,每年确定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件实事”均得到较好落实。五年来,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总支出达到576.7亿元,年均增长30.1%。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累计实现城镇就业6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2万人、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69.5万人、专业技能培训34.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参保总人数比2003年翻了一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人数达到396.4万人,参合率达到96.4%。全面实施城乡低保制度,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加强敬老院建设,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2%。探索出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郑州模式”。加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62所,为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更新配备课桌椅22万套,妥善解决在郑务工人员的子女入学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市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进展顺利。高度重视市属高校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497万平方米,竣工338万平方米,“双困家庭”廉租住房覆盖率达到100%。郑州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应急后备楼和病房楼、市中心医院病房楼等一批重点医疗卫生设施投入使用,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造建设任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有效保证了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加强与人民政协的协商,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不断提高办理质量。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对台、侨务、民族和宗教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公务员法》有关规定,对一些重要岗位实行了干部交流轮岗。加强行政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着力解决政令不畅、效能低下等问题。建立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更加公开透明。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许可事项从2308项减少到430项,设立了公开办事大厅和行政审批中心。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工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政风行风明显好转。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和“两转两提”等主题活动,政府效能和公务员素质明显提高。大力弘扬“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涌现出任长霞、朱和平、李隆等一批先进人物。双拥共建活动扎实开展。统计、审计、物价、人防、地方志、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档案管理、气象和地震监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抗击冰雪和地震灾害中,全市人民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无私奉献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灾区,充分展示了郑州人民的深情厚爱。

各位代表!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更多的五年,郑州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社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和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行动先导。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理清思路,强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保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郑东新区、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发展,努力建设文化郑州、生态郑州、平安郑州、和谐郑州。坚持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市场运作,加速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聚集,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新思想、新观念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增添了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破解一切难题的关键。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大力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资源资本推动向科技推动转变、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集中力量攻克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技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四是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改革领域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蓬勃发展;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从经济领域向行政管理领域拓展,政府职能配置日趋合理,行政执行力显著增强。坚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五是始终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根本要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把民生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公益事业和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步提高城镇低收入者和广大农民的收入,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各位代表!

过去五年取得的这些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土地、资源、环境等约束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脆弱,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群众对就业、就学、就医、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方面还不尽满意;政府职能和作风转变还不到位,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淡薄,政府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查看详情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开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查看详情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工作目标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全面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任务,政府肩负着重要责任。我们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扎实推进“两转两提”,切实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执行、咨询、反馈、监督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上半年完成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年底前完成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切实加强政府精细化管理,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主动为企业做好服务。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项目。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效能考评制和失职追究制。

二、严格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司法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郑州市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改进政府立法方式。规范社会秩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全社会法制建设,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做好依法行政的指导协调工作。认真开展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投诉处理工作。

三、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和科学决策

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的领域和内容,完善和增加政务公开载体,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坚持决策程序民主化,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大力推行听证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府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落实到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加强目标管理,推行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行力。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牢记“两个务必”,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对公务车辆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出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

各位代表!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2009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文献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余姚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2KB

页数: 10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是改革开放 30周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 灾害,面对不断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 定信心谋发展,开拓创新抓落实,攻坚克难求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 务,开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4.7 亿元,增长 10.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0.2 亿元,增长 10.8%,其中地方级收入 33.3 亿元,增长 1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55.4 亿元,增长 8.2%;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格式:pdf

大小:32KB

页数: 8页

2009 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 年 2月 23日在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2008 年工作回顾 2008 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 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解放思 想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科学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全年实现本市生产总值 7806.5 亿元,增长 12.1%。人均 GDP达到 13153 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527.8 亿元,

2010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简介

2010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2月1日,郑州市市长赵建才在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2010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300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21.7亿元,增长1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1.9亿元,增长1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89.1亿元,增长2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34.8亿元,增长1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21元,分别实际增长9.5%和7.8%。

(一)战危机保增长成效明显。全面落实中央、省战危机、保增长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了“以建补工、以三补二、以内补外、以轻补重、以高补低”的思路,出台了《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见》,先后召开4次经济运行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汽车和电解铝行业稳定生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冲击,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年一般预算支出353亿元,增长22.3%;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7亿元,其中新增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电解铝储备、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资金10.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12.5亿元,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309.9亿元。坚定不移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重点工程356个项目。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2.2亿元,增长31.6%。鼓励和扩大消费需求,及时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制定了拉动城乡消费、优化商贸网络布局、促进消费升级等17条具体措施,安排了商贸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把1312家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向170家重点服务企业派驻78个工作组;结构性减税30亿元,支持企业扩大投资;组织银企合作和产销对接,帮助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

(二)工业经济运行逐步好转。落实扶持政策,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突出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扶优扶强、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工业经济运行企稳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32.5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5.3%提高到四季度的28.4%,全年增长11.2%;实现销售收入4727.4亿元,实现利润501.1亿元,分别增长9.3%和12.4%。落实国家、省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积极编制汽车工业、纺织服装、电子商务、铝工业、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等专项规划,制定了企业间协作联合、兼并重组、拓宽融资渠道等应对措施。充分发挥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工业投资完成926.4亿元,有60个项目投入超亿元,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生产基地、海马(郑州)年产30万台节能发动机等26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扶优扶强工程加快推进,57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13亿元。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断加快,加大了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39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2845.7亿元,增长20.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18个、工程研究中心40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683亿元,增长22%,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验收。

(三)服务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壮大批零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会展、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增长13%。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编制了《郑州市现代化商贸城建设总体规划》和《郑州市商业网点规划》,有10家商贸流通企业年销售额超10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深入开展,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加快实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郑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郑州银行,入驻郑州新区和签订入驻协议的金融机构累计达到53家;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交金额19.1万亿元,增长22.8%。物流枢纽建设不断加快,编制了《郑州国际物流中心战略规划》,努力打造中西部领先的综合内陆无水港、重要的航空货运基地、辐射全国的区域分拨中心;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场站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河南进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B型)等项目进展顺利。会展经济繁荣发展,全年举办全国药品交易会、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大型展会84场,累计办展面积124万平方米,拉动经济增长10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商城遗址公园、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发放1亿元旅游消费券,接待国内外游客4167.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98.6亿元,增长16.6%;成功举办了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河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房地产销售形势较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198.9万平方米,增长62.7%;销售金额514.8亿元,增长77.9%。中介咨询、动漫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6.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9家,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农业综合开发稳步推进,改造中低产田10.5万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007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平方公里,解决了3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61处,全市已有20万农村家庭用上干净高效的户用沼气。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102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5.1亿元。

(五)郑州新区建设全面启动。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郑汴新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把郑州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统一思想,强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高速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站、机场至民权高速公路、四港联动大道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郑州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陈三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郑新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国际航空港配套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68项重大产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其中,海马(郑州)轿车生产基地微轿生产线等16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试生产,郑州日产第二工厂等30个在建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共523亿元。投融资工作扎实开展,成立了郑州新区建设开发投资总公司,企业债券发行进展顺利。

(六)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达到63.3%。着力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配合做好石武、郑西、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工作,郑州至焦作、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机场等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开工建设。市政重点工程进展顺利,65个城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是近年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南三环—嵩山路立交、天河北路等一批市政交通工程建成启用,京广路—沙口路高架快速通道、中心区铁路跨线桥、火车站西出口站前广场等工程加快推进。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文化路—东风路等8座下穿式隧道和8座人行过街天桥加快建设。改造背街小巷100条,完成6个积水点改造,完成雨污水改造工程41项,铺设管涵14公里。五龙口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试运行。快速公交通车运营。市区新建公园3个、游园16个,植物园一期竣工开园,新增绿地561万平方米。供水、供电、供气和防洪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市容市貌、占道经营、早夜市、建筑垃圾运输、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活动,全市市容管理秩序逐步好转。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启用。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数字郑州总体规划》通过评审。

(七)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战略重组和上市工作,白鸽集团等企业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华润集团控股郑州燃气,商业大厦重组正式启动。投融资体制进一步理顺,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融资316亿元。全市新增上市企业4家,总数达到25家。同时,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正在抓紧推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并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抓住全球资本加快流动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快速转移的重大机遇,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开展“南下北上”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第四届中博会、中原文化澳洲行、台湾经贸文化交流等活动,特别是加大与中粮、中兵、中船等央企的战略合作,通过“大招商、招大商”,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引进域外境内资金609.3亿元。支持外经外贸企业加快发展,及时出台了加快外经外贸发展的意见和配套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帮助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积极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推进耗能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控制在14.9万吨和5.42万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生态城建设成效明显,提前4年超额完成100万亩的栽植任务;建成2个林业生态县、100个林业生态村和8个林业生态模范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2天,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生态水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七里河、魏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索须河二期、南部河道输水等主要河流河道治理工程全部完工。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筹备工作加快推进,绿博园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完工。南水北调工程郑州段全面开工,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九)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向人民群众承诺的“十大实事”全部完成。全年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171.6亿元,增长28.3%,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8.6%。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再就业1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5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0万人,22.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每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23.8元,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2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3万、125万和410万,将全市国有和集体破产、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10%,报销封顶线由3万元增至5万元。为城乡低保人员发放了生活救助物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市区城乡低保一体化机制,并再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为全市1万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为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精神病患者和“三无”残疾人发放了生活救助金。新建、改扩建敬老院30所,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55%。全年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56万平方米,竣工103.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新开工15万平方米,建成2.04万平方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不断提高教育保障水平,全年累计开工建设18所中小学校,完成77所农村初中实验室装备任务,郑州师专升本已获国家评审验收通过,中央和省资金支持的11个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六院、市七院和市疾控中心等项目主体完工,为全市96个乡镇卫生院各配备了1辆急救车,新建了10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做好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了50个乡镇文化站和800个农村文化大院。认真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成功举办了市第十届运动会。

(十)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得到加强。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和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等活动,持续推进“两转两提”,公务员队伍作风明显改进,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办理省、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155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全年制定政府规章12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3件;加强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水平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全面检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四严一创”,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双拥模范城创建取得新进展。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统计、审计、侨务、对台事务、国防教育、民族宗教、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气象和地震监测、人防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援助江油四镇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在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我市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得益于认真坚持和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策并举,科学应对,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及时研究出台我市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抓住开拓市场、服务企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关键环节,扎实开展了企业服务年、产销对接、项目观摩、大招商等活动。二是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辩证看待危机,处理好当前保增长与长远调结构促转型之间的关系,组织编制汽车、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危中求机、化危为机,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牢基础。三是抢抓机遇,重点突破,着力打造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快郑州新区的规划建设,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先导示范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着眼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抓住全球产业大转移、国内需求大流动的重大机遇,开展“南下北上”大招商活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五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办好“十大实事”,加大公共支出,改善公共服务,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各位代表,在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极其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郑州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在危机中凸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需求不足的约束尚未根本性改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依然比较困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城市建设与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交通拥堵成为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农业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低下,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道远。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推进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大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市属及以下企业进出口增长1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8%和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87%和3.36%。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重点实施“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抓好一个载体、实施两个规划、建设三个体系、做强四大产业、打好五大战役。抓好一个载体,就是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载体,解决好体制保障、要素支撑、项目落地等问题。实施两个规划,就是全面实施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郑州新区规划。建设三个体系,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制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扶持发展战略支撑产业;二是建设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建设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培育主体、丰富载体、完善机制、抓好科技专项,推动产学研结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强四大产业,就是做强汽车和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和电子信息产业。打好五大战役,就是打好结构调整、郑州新区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城市交通综合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战役。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始终把握以下六个原则:一是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根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二是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主线。抓紧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和主导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三是始终把郑州新区建设作为“一号工程”。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面掀起新区建设高潮。四是始终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作为关键环节。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郑州的枢纽地位,加快建设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四港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内陆无水港,着力构筑现代大都市交通体系,通过构筑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形成大产业,建设大都市。五是始终把投资和消费作为强劲动力。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力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提高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努力扩大出口份额。六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最终目标。在决策规划、推进发展时以民为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从而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2010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0年,市政府将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十大工程这一重要抓手和“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把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并加快实施现代工业体系规划和汽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服装、新材料、铝及铝加工等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建设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为目标,依托郑州日产、宇通客车、海马(郑州)、少林四大整车企业,强力推进日产第二工厂一期工程、宇通客车新增2万台客车产能提升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推动中重卡汽车落户郑州;加快电动汽车产业配套设施体系建设,提升电动汽车整车研发和生产能力,推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创建电动汽车运营示范城市。依托大方桥梁、宇通重工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恒天集团新纺机、七一三所高科技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巩固提升光伏、新型电池产业,扩大绿色照明产业规模,提升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软件服务产业,加快推进中科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以郑州纺织产业园服装生产基地、杉杉集团入驻、宏业纺织等项目为抓手,实施名牌战略,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强力推进中粮(郑州)工业园、益海嘉里、双汇食品工业园、思念食品新工业园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加快中孚实业新建30万吨高档铝材生产线、宇通全铝车身公交车等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实施国际物流中心和商贸城建设规划,实施郑州出口加工区扩建工程,启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航空港综合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国家申请设立航空综合保税区和B型保税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动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等物流行业建设,争取郑州国际物流中心进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完善商业网点和流通体系,培育本土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百货企业,鼓励并争取更多国际名牌入驻郑州。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组织实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大力发展金融机构,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吸引国内外金融、期货、保险机构在郑设立总部,争取外资银行入驻郑州;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创新期货衍生产品,推进化肥、甲醇等品种早日上市交易。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县域为单位组建农商行、农合行,支持郑州银行跨区经营,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和小额借款公司;大力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和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构,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发展会展业,认真办好第十六届郑州全国商品交易会、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农机产品订货交易会等重大展会。

(二)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长。把今年作为项目建设年,以跨越式发展十大工程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为重点,主动开展工作,优化建设环境,推动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继续配合推进石武、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和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扩建等工程,加快推进郑州至机场、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城际轨道交通和郑汴物流通道工程,确保西绕城公路改扩建、京珠高速郑州至漯河段改扩建、中心区铁路跨线桥工程竣工投用,确保四环快速路运行通车,加快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开工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开工建设郑新快速通道、国道107线郑州段改建、航空港二期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客运站、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城镇供水设施扩能升级和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城市热力、天然气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步伐。强力推进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力争河南中烟150万大箱生产基地、恒天集团河南载货汽车基地、海马郑州零部件生产基地等13个已签约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中船重工智能屏蔽门及电梯开发等一批在建重点工业项目,力争国电荥阳2×60万千瓦发电机组、旭飞液晶玻璃一期等76个项目按期达产。积极做好列入国家及省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突出抓好宇通年产3万台悬架等47个省“8511”投资促进计划项目、郑州日产年产4万台多功能商用车等19个省“双百计划”项目和华润电力1×6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154个省“1074”项目,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85亿元。继续扩大民间投资,力争投资达到2000亿元。结合“十二五”规划和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产业集聚区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再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产业集聚区投资倍增计划,力争完成投资700亿元,力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12个。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实行联审联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社会投资项目代理制,坚决打击影响项目建设的不法行为。

(三)保持政策连续性,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实施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增强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商圈、特色商业街、社区便民店,支持大型百货、专业批发市场向二级城市布局网点。促进文化、旅游、信息、健身、家政、餐饮等服务消费。培育夜间消费,市内各区至少规划建设1条夜市步行街。全面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方便市民生活。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对农民购买国家规定品牌和型号的家电,按销售价格给予13%的直接补贴;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标准由3000~6000元提高到5000~18000元。继续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100个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市90%的行政村。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鼓励农民建设新居。

(四)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继续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小麦、玉米、水稻等良种补贴以现金形式直补给农民,认真落实国家小麦、稻谷等粮油收购政策,进一步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扶持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设施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实施《郑州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出口创汇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杨桥灌区5万亩现代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使40万农民群众用上自来水。统筹安排县乡公路、村镇交通设施,新修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3万座、大中型沼气工程60处。新建132座村镇垃圾中转站,形成“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以村镇规划编制为契机,对现有村镇合理布局,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新农村示范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积极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创新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方式,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土地交易市场等中介组织,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试点;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工程郑州段的移民安置、征地拆迁等工作。

(五)扎实推进郑州新区建设,努力构建复合型新城区。郑州新区作为全省和全市的“一号工程”,今年将全面掀起开发建设高潮,年度投资达到410亿元以上,开发建设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完善规划体系,争取郑汴新区总体规划尽快报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完成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和住房建设等5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全力推动龙湖地区、高校和职教园区、航空港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带动新区整体发展。加强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投资205.3亿元。围绕项目建设,抓开工、抓进度、抓达产,全年新开工项目39个,投资132.2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中兴郑州产业园及研发中心、深圳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基地、香港招商局集团开发及物流配送中心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加快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新区投融资平台作用,对土地实行一级垄断开发;加快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继续探索BT、BOT等开发建设模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探索新型公共管理模式。

(六)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化大都市。把卫星城建设作为今年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点,统筹协调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加快卫星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卫星城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县域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探索实行宅基地换住房和承包地换社保,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逐步把卫星城发展成为人口在30万以上、城区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等城市,构建大郑州都市圈。实施畅通工程,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强化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按照“中心东移、功能外迁、降低密度、组团发展”的思路,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中心城区地处交通拥堵路段的机关事业单位和长途汽车站、物流市场的外迁步伐,合理疏散人流、车流。投资118亿元,大力开展以交通综合整治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建设北三环—中州大道和经三路立交等9项立交工程,实现三环路快速畅通;开工建设京广路—沙口路快速通道,做好陇海路高架快速路前期工作,构建市区交通“大十字”格局;开工建设一批下穿隧道工程。完善静态停车系统,在三环内建设公共停车场23处,设置停车泊位5360个。坚持建管并重,加强交通综合整治,提高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市民文明出行教育,综合整治违章占道、违禁行驶、乱停车、随意横穿马路等不良行为,提升全社会文明交通意识;提倡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集中治理堵塞严重的路口、路段。加强对火车站和二七广场等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优化窗口形象。改造市区100条背街小巷,为30条无灯道路安装路灯;新增公厕50个,新增设公厕指向标志2000个;新建南郊热源厂1个,铺装供热管道1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天然气管道50公里,新发展用户8万户;新增城市绿地500万平方米,新植乔木50万株;扩建西流湖公园。加大城中村、旧城和棚户区改造力度,通过改造,控制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开敞空间,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城市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

(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完成商城遗址公园一期、市图书馆新馆主体工程,启动商城遗址公园二期、黄帝故里二期、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和西山古城保护工程,开工建设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二期工程。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改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0个、农村文化大院500个,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000名。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创意动漫、数字影视、网络服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扶持小樱桃动漫、华豫兄弟等文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着力打造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中国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创意产业集聚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大力扶持《小小说选刊》、《百花园》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培育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工作。加快发展旅游业,推动景区资源整合,深入推进与知名旅游企业战略合作,把嵩山景区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开发建设杜甫故里、北宋皇陵、新密古县衙、雁鸣湖等景区,使其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新动力;加快旅游道路、游客集散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开工建设市奥体中心、体育馆,为500个行政村建设“一场(标准篮球场)两台(两个室外乒乓球台)”,全市行政村“一场两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积极申办全国城市运动会,高标准举办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第十八届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诚信体系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八)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务求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超硬材料、新能源汽车、盾构、生物医药、花卉等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绿色新材料、环保产业、循环经济集聚区。强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水泥、电解铝、焦炭等高能耗产业的新增产能,加强耐材行业资源整合。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工程,努力打造中西部重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市区和各县(市)城区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0%;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治理力度,机动车尾气排放达标率和噪声污染查处率均达到8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15天。加强林业生态市建设,新增造林18万亩,建成林业生态乡镇12个、林业生态村100个。加快生态水系建设,开工建设金水河上游、东风渠上游和潮河治理等项目,启动实施贾鲁河生态水系治理与河道复合型湿地建设工程,继续实施黄河湿地保护工程。

对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进行综合整治,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完成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将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定目标、定任务,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和产业集聚区需求。

(九)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复的我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3月底前全面完成市政府各部门“三定”工作。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银企合作,加快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步伐,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建立投融资平台运行监管机制,创新融资产品,拓宽融资渠道,防范融资风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和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试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年底前完成市县两级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加快推进经营性报纸、期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推进电台、电视台制播分离。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兼并、收购工作;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发挥国有资本的调控、调节和导向作用;稳妥推进市属企业脱钩改制及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持续有效地开展大招商活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争取设立承接转移示范区。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加强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和进展情况督查通报制度。优化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着力打造一流的开放环境。抓住外部需求回暖的有利时机,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大宗农产品、自主品牌产品、自主技术出口和服务外包发展,努力实现出口恢复性增长。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加快航空口岸和东站货运口岸建设,推行“一站式”通关。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办好“十大实事”,认真解决好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推进力度;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扶贫雨露”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市推广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120元;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标准和住院支付比例;重视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切实解决他们在就业、就学、社保、退伍安置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救助,新建“留守儿童之家”和“流动儿童之家”30个;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对符合居家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按托养人数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高度关注居家养老工作,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15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廉租房15万平方米,竣工5万平方米;提高廉租住房廉租补贴发放标准,符合条件并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家庭实现“应保尽保”。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完成扶贫搬迁1800户6500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市区新建、改扩建15所中小学校,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步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为全市5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配齐学生用床和餐用桌椅;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加大职业教育扶持力度,自今年秋季起对具有郑州户籍并在郑州市属及县(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实现中职生免费教育,整合重组市区职业教育资源,全面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将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病住院报销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加快市九院老年关爱病房楼、市儿童医院(东区)项目建设,改扩建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市七院迁建工程;新建796所标准化村卫生所,全面完成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卫生所的任务,为新建村卫生所各配备2万元的基本医疗和健康教育设备;构建全市统一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实现120急救报警网络全覆盖,新建7个市区急救站和67个乡镇卫生院急救站,为全市所有急救站各配备3辆专用急救摩托车。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免费开展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引导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积极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基本权益,大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深化平安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安全生产源头治理,严格实行煤矿安全监管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化工、烟花爆竹、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并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继续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统计、审计、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地方志、档案、气象和地震监测等工作。继续做好江油四镇的对口援建工作。力争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编制好“十二五”规划。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实施民生福利指标体系和科学发展评价体系为载体,扎实推进“两转两提”,坚持科学性,增强紧迫性,突出实效性,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行力,加大推动力。

(一)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及时报告工作;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健全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二)加快职能转变。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进公平准入,加强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特别是把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等作为监管重点。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建设,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公共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三)转变工作作风。把求真务实的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急功近利。坚持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事务性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深入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创建活动,切实解决少数公务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

(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工程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制度,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继续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的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权钱交易、失职渎职、侵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行为。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勤俭办事,秉公用权,树立各级政府和公务员公道正派、廉洁为民的新形象。

各位代表!

郑州是全省的重心所在,郑州的发展事关中原崛起,郑州的形象事关河南的形象。我们必须增强省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全省的前列。

各位代表!

新的一年,郑州的发展蕴含着更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勇争一流,为实现郑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助推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

查看详情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财政收入6.13万亿元,增长19.5%;粮食连续五年增产,总产量5285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价格、行政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2.56万亿美元,增长17.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实际增长8.4%和8%。

——全面夺取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年中,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9月份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我们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迅速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争分夺秒地加以落实;接连出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政策措施,加快制定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毫不放松地加强“三农”工作。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实施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生猪、油料、奶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信息、生物、环保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成功研发支线飞机、新能源汽车、高速铁路等一批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163亿元,增长16.4%。电信、航空等行业重组迈出重要步伐。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关停小火电1669万千瓦,关闭小煤矿1054处。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在能源、交通、水利等方面建成和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

坚持不懈地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央财政安排423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49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712万千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近三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6.61%和8.95%。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进天然林、青海三江源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1753万和2028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继续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新增110元。启动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救助人数达到6619万人。及时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大幅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标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解决48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中西部地区校舍维修标准,国家财政安排32.5亿元帮助解决北方农村中小学取暖问题。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国家助学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投入223亿元,地方财政也加大投入,资助学生超过2000万人;向中等职业学校中来自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每人每年1500元,惠及90%的在校生。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8.14亿,参合率91.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由上年的88个增加到317个,参保人数增加7359万,总计达到1.17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继续扩大。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力举办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取得优异成绩,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社会保险法、防震减灾法等8件法律议案,制定或修订了30件行政法规。全面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反分裂、反恐怖斗争,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改革顺利进行。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房地产税收制度。酝酿多年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推出。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并公开征求意见。体制机制创新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体系。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的引导。整合建立新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发布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理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境外能源资源合作,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援助进一步扩大。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主要经贸伙伴的经济对话、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

去年(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子弟兵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展开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我们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废墟中抢救生还者8.4万人。迅速抢修基础设施,果断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避免严重次生灾害发生;全力开展防疫工作,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央财政安排384亿元救灾款和740亿元恢复重建资金,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踊跃捐助款物,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奉献爱心,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汇成了齐心协力抗击灾害的磅礴力量。这场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

过去一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09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来自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来自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来自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来自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活力增强的各类企业和富于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自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全国上下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来自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就一定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做好今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这里要着重说明,提出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综合考虑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做好今(2009年)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二是调结构、上水平。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2009年主要任务

今年(2009年)的政府工作,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实施一揽子计划为重点,今年(2009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尽快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今年(2009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比上年增加57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3%以内,虽然当年赤字增加较多,但由于前几年连续减少赤字,发债空间较大,累计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20%左右,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总体上也是安全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采取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初步测算,今年(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一是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和指导,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一些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贷款。三是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形成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四是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各类金融企业都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处理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调控合力。

(二)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要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空间。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加快发展二手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等新型消费。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抓紧研究出台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做好“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工作,把中央财政的400亿元补贴资金用好用活,使企业增加销售、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优化投资结构。今年(2009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工程建设,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技术改造与科技创新,农田水利、铁路、高速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要抓紧研究出台鼓励引导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通过发布信息、加强引导,支持社会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鼓励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改投资。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所有工程建设都要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今年(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加大对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补助标准,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把部分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补充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落实好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的信贷、税收和其他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第二套普通自住房购买者,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按不同年限实行有区别的税收减免政策。促进普通商品住房消费和供给,加大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支持。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四是加快推进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全面实施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央财政今年(2009年)再安排1300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加快灾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实行维修加固与新建相结合。基本完成因灾倒塌和严重损毁农房重建任务,保证受灾群众在今年(2009年)底前住进新房。加快地震灾区学校恢复建设,确保今年(2009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继续推进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搞好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和灾毁耕地复耕。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灾区产业重建与发展。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和专项援助,管好用好灾后重建资金和物资。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今年(2009年)重点抓好五件事: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稳定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支持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油料等经济作物,稳定生猪生产,实施奶业振兴规划,推进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大规模开展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加强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到明年(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道路硬化,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再解决60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沼气用户,继续加强农村电网、邮政通信和社会事业等基础建设。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五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今年(2009年)将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新标准提高到人均1196元,扶贫对象覆盖4007万人,这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要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坚持开发式扶贫,重点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和移民扶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并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全面加强“三农”工作要采取以下措施:一要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今年(2009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7161亿元,比上年增加1206亿元。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投入,取消县及县以下相关资金配套要求。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加大对产粮大县一般性转移支付、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二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2009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斤分别提高0.11元和0.13元。适时启动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增加粮食、棉花、食用植物油和猪肉储备,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三要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实施油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0亿元。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四要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五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包括离乡农民工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今年(2009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解决这些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支持优势企业并购落后企业和困难企业,鼓励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抓紧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资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增加贷款规模。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从39亿元增加到96亿元。继续实行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积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型企业。中央财政拟安排200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经营水平。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提升传统服务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要与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今年(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461亿元,增长25.6%。一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科技重大专项。选择一些带动力强、影响面大、见效快的项目抓紧开展工作,争取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动员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经济建设第一线,推广技术、研发产品、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要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落实自主研发重大装备国内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四要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五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继续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公用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一是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建设,落实电机、锅炉、汽车、空调、照明等方面的节能措施。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坚持节能节水节地。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国家标准,加大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健全节能环保各项政策,按照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监测体系,狠抓落实。四是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国家机关、公共企事业单位要发挥表率作用。五是继续强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加强石漠化、荒漠化治理,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水、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六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气象、地震、防灾减灾、测绘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今年(2009年)要在全国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以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应对外部冲击中闯出发展新路。东部地区要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稳定出口,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增强更高水平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进一步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加强薄弱环节,以消除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力度,新开工一批交通、水利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粮食、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重点地区优先开发,促进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抓紧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在扩大开放中赢得发展机遇。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房地产税制改革。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强规范管理。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实现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有机衔接,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完善民航、电信管理体制,制定出台电信体制改革配套监管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加快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我们强调扩大内需,绝不能放松出口。面对外部需求急剧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要清理和调整外贸政策,加大对进出口工作的支持力度。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一是充分运用国际通行的财税政策支持出口;适度扩大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二是改善对进出口的金融服务。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出口信贷;创新出口企业融资担保方式。三是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加工贸易发展环境,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四是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五是努力扩大进口。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增加关键零部件元器件、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六是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优化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监管和服务;加强边境口岸建设。七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稳定利用外资规模,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提升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水平和沿边开放水平。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金融支持,拓宽对外投资渠道。扩大境外投资备案登记制范围。加强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和监管。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2009年)要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一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二是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和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困难企业与员工协商薪酬,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加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就业。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四是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经营用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对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要进一步降低门槛,给予更大支持。五是进一步改善对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强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工作。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开展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全面推进省级统筹。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要覆盖全国10%左右的县(市)。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参保工作。农村低保要做到应保尽保。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保证基金安全。三是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继续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比上年预计数增加439亿元,增长17.6%。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今年(2009年)要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2020年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年内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2009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今年(2009年)开始,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国城乡居民分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继续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2009年)要统一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基本药物生产、流通、定价、使用和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基本用药费用负担。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2009年)要全面完成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今后三年内中央财政再支持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000所县级医院和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以后逐步提高。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重点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鼓励各地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定价机制,建立由有关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们要加强领导、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从今年(2009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定期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720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在农村妇女中开展妇科疾病定期检查。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继续加强老龄工作。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拓展消费领域。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善扶持政策,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提高政府立法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安定。要特别重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七)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

过去一年,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与人民的期待仍有不小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要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特别要减少投资审批、项目核准,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促进公平竞争,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组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社会消费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各项决策都要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政府重大决策的形成和执行都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尊重客观规律,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推进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赢得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今年(2009年)政府投资力度大、新上项目多,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各级政府都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级政府要坚定地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政府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知难而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共克时艰。

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我们一定要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

各位代表!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确保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继续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覆盖所有边境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支持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过去的一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解放军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一年,要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大力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全面提高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军队改革,增强军队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增强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维稳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的合作,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加快推进与港澳地区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拓展粤港澳三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推动港珠澳大桥、港深机场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地服务业对港澳的开放。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港澳在内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缓解经营困难。伟大祖国永远是香港、澳门的坚强后盾。我们坚信,香港、澳门同胞一定能够克服面临的困难,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过去的一年,对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坚持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我们要继续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支持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两岸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拓展和深化农业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逐步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要加强两岸人员往来,扩大社会各界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巩固两岸精神纽带。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努力增强两岸双方政治互信。在此基础上,我们愿意通过协商对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探讨两岸政治、军事问题,为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创造条件。我们坚信,有两岸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字数限制,未尽全文见中国政府网:

查看详情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发布

2009年3月5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作《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