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民俗学方法论的基本概念有:①考虑,又称“计算”或“算计”。指人们对外部世界做出解释的过程,是每一个人依其行为情景所赋予意义的能力。民俗方法论者极为注重分析个人的考虑以及这些考虑的提出和被接受的方式,专注于对人们之间的会话的研究。②指示性,又称“索引性”。指一切考虑都对应于其特定行为情境:地点、时间、当事人、行为意图、相互了解等。因此,研究者必须站在行动者的角度来理解其行为的意义和背景。③省略原则。人们在交往中允许不清楚的信息存在,待以后弄清。而不会力图问清一切情况,使交往无法继续。④文件方式。人们在交往中往往寻找不明言的潜在的含意以理解相互的行为,决不是孤立地去对待每一件事。⑤自然语言。人们在交谈中往往轮流对话而不使会话中断的基本结构。
本土方法论认为,一个群体中的成员间所有普遍的社会相互作用均由某些民间的规则所支配。即人们之间的互相理解不仅基于当事人说出来的东西,而且根据大量谈话中未提到的因素。对这些的理解要依赖于谈话所涉及的当事人最近的互动发展过程及前景预期,依赖于对话发展的一系列时间上连贯的表达,依赖于谈话的过程等。比如,人们采取语言的索引和省略原则,即无需将所有的意思表达出来或解释清楚,只要提示一下,互动双方就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使日常互动顺利进行下去。当然,这样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互动背景中,根据当时当地的特殊情境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并采取相应行动。
又称民族学方法论、民俗学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观社会学学派之一。
本土方法论的英文词头“ethno”在希腊文中意为国家、人民、部落、种族。加芬克尔的理论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的角色理论和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现象学,并大量吸收了A.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英国日常语言哲学的思想观点。他的基本假定是:社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社会仅仅在它的成员觉察到它存在时才存在,因此必须对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所处的社会时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详细考察。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组织社会活动,并使活动具有共同的意义。这套规则和程序就称为民俗学方法,也有人称它为本土方法或民族方法。由于强调社会成员对社会现实的主观解释,民俗学方法论常常被视为一种现象学研究。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它运用极为精细的实证方法,着重分析人们行为的微观方面,力图发现和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行为、响应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规则。在他们看来,这些不成文的、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民俗学方法论的最大特点是反对社会学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实证主义学派(见社会学方法论)。它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体论”和功能学派的“社会事实既存论”进行了批判,认为传统社会学往往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社会现实而不是让其从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来。
对于民俗学方法论者来说,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技术和统计歪曲了社会现实的真实本质。与现象学社会学不同,民俗学方法论并不试图概括出普遍规律,而只注意对日常生活的语言及行为意义的经验研究,尤其是对行为者实际动作的观察分析。加芬克尔等人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技巧,如追踪访问、亲身观察、文件解释和“破坏试验”法。后者是故意干扰和打破人们通常的行为方式,以观察人们的反应。通过这些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中隐含的行为规则,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做出描述与阐释。这些研究技巧对社会学调查方法的精细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民俗学方法论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并把这种原则应用于经验研究,从而在方法论上发展和充实了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70年代以来,民俗学方法论作为一种新的学派已逐渐被社会学界所接受。但它由于否定客观社会事实和普遍规律,所以那些以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为宗旨的大多数主流派社会学家,尤其是宏观社会学家看来,不仅是不足取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他们认为民俗学方法论基本上是描述性的,并且批评它无视社会结构,特别是权力的中心地位在社会交互作用中的影响。
土方开挖基本概念
1 土方开挖基本概念 1.1 土方开挖施工是将土和岩石进行松动、破碎、挖 掘并运出的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是建筑工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涉及的内 容包括边坡、虚实方量、沉降量等。施工中根据岩土性质,土方开挖分土方 开挖和石方开挖。按施工环境是露天、地下或水下,分为明挖、洞挖和水下 开挖。土方开挖工程在施工前,需根据工程规模和特性,地形、地质、水文、 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导流方式和工程进度要求,施工条件以及可能采用的 施工方法等,研究选定合适的土方开挖方式。 1.2 土方开挖方式及适用情况土方开挖的明挖可分为 全面开挖、分部位开挖、分层开挖和分段开挖等。全面开挖适用于开挖深度 浅、范围小的工程项目。开挖范围较大时,需采用分部位开挖。分段开挖则 适用于长度较大的渠道、溢洪道等工程。对于洞挖,则有全断面掘进、分部 开挖和导洞法等开挖方式。 1.3 土方开挖的一般步骤和原则①首先,根据管理的 需要,开
崔愷
崔愷将这次讲座的题目取名为“寻找大理的道理”,他谈了自己对大理的断想。“为什么山水这样生态?为什么建筑这样美丽?为什么民族文化这样有特色?为什么百姓这样安怡?”崔愷说,上述这些可能是因为有顺应自然的善意,因为有民族认同的自觉,因为有传承先贤的智慧,因为有淡泊名利的心态。
讲座的第二部分,崔愷分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他对本土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崔愷首先谈了“什么是本土设计”,他说本土设计是以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之土为本的建筑设计策略,它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和谐”这一中国当今社会核心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本土设计需要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的自觉,反对全球化导致文化特色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衰落;本土设计提倡的是回归理性的思考,反对浮夸的,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和时尚追风;本土设计承担的是对人居环境的长久责任,反对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商业主义;本土设计主张的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创新,反对保守,倒退,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面向未来;本土设计追求的是保持和延续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特色,反对千篇一律和模仿、平庸。”
崔愷还讲解了“本土设计的思想由来”,并以拉萨火车站、青海玉树康巴艺术中心、西昌凉山民族文化中心、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为例,介绍了“本土设计立场下的实践”。崔愷说,本土设计强调尊重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的要素与当代建筑有机结合;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让建筑仿佛从大地中生长出来;本土设计应珍爱乡土,保护田园。
2008年,崔恺总建筑师在继承、总结、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本土设计》一书的出版,明确提出了“本土设计”的理念。经过若干年来的论述与实践,在本土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建筑设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意义上也得到了业内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本土设计II》是崔恺院士结合近年来的设计实践和文章论述,对本土设计理念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本书汉英双语对照,正文采用具有再生环保特性的超感纸印刷,封面采用有建筑材料质地的特种纸进行装帧,并以设计底图常用的硫酸纸印制创作过程中的手绘草图作插页,全书数百张精美图片,四色印刷。
《本土设计》由清华大学出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