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1)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
贡献体之一,其水质影响因素众多,气象条件、卫生管理水平、降雨雨情、交通负荷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径流污染物浓度的波动,不同环境背景下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差异较大,但有机物、重金属、磷素等污染物以颗粒态为主要赋存形态是普遍认同的研究结果。
(2)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宏观上建议考虑将暴雨径流控制技术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城市开发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调控并举,微观上建议恰当选取暴雨径流控制技术,并注重控制技术设计标准的改良和优化;同时,科学识别初期径流的控制量也是城市道路暴雨径流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2100433B
2.1 初期暴雨径流控制量的确定
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较高,携带了场次降雨径流一半以上的污染负荷,科学确定初期径流量并加重点控制意义重大。初期径流控制量识别的主流方法以M(V)曲线法为主,即对次降雨中的污染物,把累积污染负荷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污染负荷的比值作为纵坐标、把累积径流量占整个次降雨过程总径流量的比值作为横坐标,进而建立 M(V)无量纲曲线,曲线偏离对角线越多,则初期冲刷现象越明显。由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并可以给出初期径流体积比例,在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居民区屋面、商业区屋面、工业区屋面的初期径流控制量分别为初期2mm降雨、初期5mm降雨、初期10mm降雨,居民区道路为初期4mm降雨,而商业区、工业区道路的暴雨径流应全部收集处理。然而,应用该方法也有未发现初期冲刷现象的案例。SOLLERA等在对美国圣何塞8场降雨过程的调查中发现,初期冲刷现象并不总是存在。BAR-RETT等的研究发现,高速公路暴雨径流只有微弱的初期冲刷现象。调查雨季初期冲刷现象对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放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冲刷现象的发生频率较低,不足以支撑雨季排放污染物处理设计需求。
2.2 科学选取/设计控制技术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控制技术有生态化技术和非生态化技术两种。生态化技术主要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系统、浅草沟、绿色屋顶、河岸缓冲带等,非生态化技术有渗透路面、沉沙井、弃流池等。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暴雨径流中的重金属、总磷、有机物等污染物主要以颗粒态存在,故 TSS常被作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首要控制指标,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技术对悬浮物或者以悬浮物为主要赋存形态的污染物有较高的去除能力,而对于氮、磷等溶解性营养盐的控制效能则还需要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尤其是对溶解性氮的调控效果。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措施的选取,可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研究实践改良国外设计标准,使得控制技术的构建能适应国内的环境背景,真正达到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净化的目的。
2.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措施
尽管国外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国内关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的技术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技术的中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内技术还有一定程度的升级空间,同时,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力度不足,使得很多城市绿地的预置功能单一,往往没有发挥其暴雨径流调控的作用。加强城市规划、园林管理、市政管理等城市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控制纳入城市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根据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随机性、分散性的特点,针对性布局小型化、分散式的暴雨径流管理措施,并对管理措施的调控效能进行预评估,进而构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的景观网络体系,是解决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可行途径。
1.1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研究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交通负荷、周围环境背景、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不同研究地点得出的研究结果差异显著。有研究表明,后期道路暴雨径流水质较初期径流显著改善,尤其是道路坡度较大的情况 。也有研究发现,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甚至劣于生活污水,西安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暴雨径流的研究发现,浓度远高于生活污水,笔者总结了不同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得出的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同时,关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的研究大多属于宏观观测范畴,而对于降雨过程中污染物随径流迁移转化的微观过程研究还较少。
1.2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影响因素研究大气污染状况、气候特征、风速以及人类活动强度等的区域差异,使得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针对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降雨雨情因素
降雨雨情因素包括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前期干旱期、降雨雨型分布等。降雨强度越大,对地表累积污染物的冲刷强度也越大,可能导致污染物浓度的升高,也可能出现过大的暴雨径流稀释污染物浓度使得污染物浓度降低的现象。前期干旱期越长,地表累积污染物越多,可能引起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在澳门雅廉访流域的调查结果表明,前期干旱期越长、降雨强度越大,污染物浓度越高。调查了东莞市同沙水库集水区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结果发现雨前干旱期、最大雨强、不透水率对污染负荷的影响程度最大。颜文涛等 研究了山地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特性,结果发现,降雨强度对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影响,降雨强度越大,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浓度越高,其中大坡度路面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浓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可能是道路坡度和降雨强度双重影响的结果,这也说明了山地城市道路暴雨径流可能蕴含有更为突出的污染强度。研究认为,前期晴天时间是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物浓度和赋存形态的主要因子。研究发现,污染物浓度与前期晴天数、降雨历时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负相关关系。然 而,也有研究指 出 前 期干 旱 时间与污染物浓度并不存在相关关系。等对慕尼黑高负荷交通道路暴雨径流的研究表明,前期干旱期对污染物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并把这种现象归结于街道清扫、风吹或交通引起的空气扰动流失等因素。
(2)大气干湿沉降
有研究表明,大气沉降是暴雨径流镉、铜、铅的重要来源,且大气湿沉降占痕量重金属总沉降的1%~10%,总沉降重金属负荷占流域降雨径流重金属总负荷的57%~100%。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大气沉降是居民区暴雨径流重金属污染的主。
(3)其他因素
车伍等在对北京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中发现,影响道路径流水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有道路类型、降雨强度、路面污染状况、气温、降雨间隔时间和降雨量等。此外,污染物释放源也是影响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交通工具刹车磨损是铜的来源,建筑墙板是铜、锌、铅、镉的来源,轮胎磨损是锌的来源,材料种类、建筑密度、交通强度、建筑物喷漆、地表表层渗沥是居民区暴雨径流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而交通尾气和金属侵蚀是工业区暴雨径流重金属的主要来源。LEE等和申丽勤等总结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从流量开始增加到形成流量高峰,这一时段内产生的径流量与降水量的比值为流量径流系数;设定时间(譬如两天、三天等),这段时间内,降雨产生的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的比值为雨量径流系数。做题时,会给你有关信息。
很多城市都是这样,排水排污管道设计不够长远,加上部分管道坡度太小,容易发生堵塞。
如果是水珠,应该是承压水渗进来的。应该在地面和侧墙处做防水处理。装修对都可以做。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地壳表层用地属性构成被快速改变,硬覆盖率快速提升,由此引发的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已成为受纳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在城市区域,交通道路面积广,负荷重,道路暴雨径流污染更为突出。国外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早,而国内由于长期困于点源污染的整治,开始着手开展针对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研究。随着对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城市先后进行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研究工作,结果大大丰富了国内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的基础资料,及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城市道路暴雨径流研究的纵深推进很有必要。城市交通道路是城市区域最主要的不透水下垫面类型,其旱期污染物累积量大、来源广,由此导致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更高,污染成分更复杂。鉴于此,笔者针对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阐述,以期为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
给水排水 Vol. 35 增刊 2009 25 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综述与应用探讨 张大伟1 赵冬泉1 ,2 陈吉宁1 王浩正2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北京 100084 ; 2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与市政所 ,北京 100084 ) 摘要 对国际上应用较广的城市暴雨径流控制技术进行了介绍 ,如美国普遍采用的 BM 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 和 L ID (Low Impact Develop ment ) ,英 国 的 SUDS (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s) ,澳大利亚的 WSUD (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和新西兰的 L IUDD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 Develop ment) 。基于大量的文献
城市雨水口地面暴雨径流浓度模型研究
在假设每一雨水口集水流域产生的地面暴雨径流均汇入该雨水口的条件下,通过研究雨水口入流污染物浓度随入流流量变化的规律,建立城市雨水口地面暴雨径流浓度模型,并采用2000年7 ̄9月间重庆市两个雨水口的测量数据,对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验证。
中国有许多小流域短缺水文观测资料,需要间接计算其设计洪水:特别对可能最大洪水的计算,尤感资料不足。1975年8月,江淮上游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各方面极大重视,原有的水文手册和水文图集,已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为此组织了全国规模的可能最大暴雨和暴雨等值线图的绘制过程,编制了全国分省区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图表》的编制过程中,共使用了约10000个雨量站,气象站15000站年的暴雨资料,约1500个流域23000次暴雨洪水资料:制定了《暴雨径流查算图编制提纲》等技术指导文件,以统一全国技术标准,最终成果经地区综合平衡,省(自治区、直辖市)、部两级严格审查验收,并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在全国采用:编写了《编制全国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技术报告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技术总结和论证。
包括暴雨分析成果、产流分析结果、汇流分析成果等主要内容,以及成果的综合和检验、编辑和使用说明。
编图之前,全国只有1h和24h暴雨等值线图,且系列段,资料条件较差。这次编图,暴雨资料一般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站数成倍增加,并使用了大量自记雨量记录。这次共编制了全国24h、1h和10min的暴雨均值和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24h可能最大暴雨等值线图,24h实测和调查最大暴雨分布图;调研了各地区的暴雨历时经验公式,各种历时的时程分配和面分布、设计雨型,典型雨图以及各种历时的暴雨时面深关系。编制过程中,建立了包括暴雨天气成因,暴雨天气系统分析等内容的暴雨档案。
采用相关和扣损两类方法进行产流计算。在相关法中,一般以前期影响雨量(Pa)为参数,建立暴雨径流关系。在扣损法中,多采用降雨过程按下渗曲线或产流期平均损失率扣除损失量的方法,求得净雨过程。编图经验表明,在湿润地区,损失量占设计雨量的比例很小,降雨强度对产流的影响不明显,一般可采用Pa为参数的暴雨径流关系进行计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设计雨量相对较小,而损失量相对较大,降雨强度的影响较大,宜用考虑便于强影响的扣损法进行产流计算。《图表》中提供了水文分区、分区暴雨径流关系曲线、下渗曲线以及前期影响雨量、平均下渗率等图表。
各地区大多采用经验单位线法、纳什瞬时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进行洪水过程或洪峰流量计算。方法的参数,如瞬时单位线中的m1、m2(n、K),推理公式中汇流参数(m),均与流域因素如流域面积(F)、河道长度(L)、河道坡降(J)等建立相关关系,以便将汇流分析规律移用于短缺水文资料的地区,《图表》提供了不同水文分区的各种计算参数值。在汇流分析过程中,搜集大量历史洪水调查资料,编印了场次特大洪水专辑。
《图表》是在一定的技术要求下,由各省区(自治区、直辖市)分头编制,然后进行全国汇总和拼图,对相邻地区的成果,进行综合平衡和协调。为控制成果的质量,一般都通过了下列步骤:(1)对各种等值线图和各种参数地区分布规律,进行了宏观分析,发现了特异值区时,要研究其原因;(2)将《图表》查算的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结果,与有流量系列河流的洪水频率分析成果做比较;(3)将成果与历史特大洪水作比较;(4)将成果与已有工程设计洪水作比较;(5)用不同计算方法对成果作比较。最后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合理选定的原则,对《图表》的合理性作出判断,各项成果均附有编辑说明和使用说明,说明编辑目的、资料依据、编制方法、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并附有计算实例 。
本书系统介绍了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的原理、发展历程和操作方法。以北京香山地区、亦庄地区和东升园小区为对象,详细阐述了SWMM模型构建、参数率定、水文分析计算等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