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开发利用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区作为建筑用地,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避免村庄迁移等社会问题,实现煤炭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为保证采动区不稳定地基上建筑物安全稳定,需要解决以下理论问题:采动区地表变形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机理;地表变形引起建筑物整体失稳的破坏机理;建筑物承受地表变形的极限能力等。因此,本课题以采动地表移动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揭示采动区动态地表变形对框架结构建筑物的 2100433B
批准号 |
50774081 |
项目名称 |
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整体稳定机理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405 |
项目负责人 |
夏军武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中国矿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8-01-01 至 2010-12-31 |
支持经费 |
33(万元) |
主体框架结构就按照综合脚手架考虑,装修跟室内砌墙抹灰等分项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套用满堂脚手架或单排脚手架!仔细看看定额呀
3.0.8 建筑物间有围护结构的架空走廊,应按其围护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层高在2.20m及以上者应计算全面积;层高不足2.20m者应计算1/2面积。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应按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1...
一半结构内,一半结构外看下建筑面积规范的交底资料就知道了
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在煤炭开采影响下框架结构建筑变形情况并且与建筑物周围地表变形进行比较,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真实坐标系中获取了受到开采影响的安居三中教学楼及其周边地物的点云,提取了建筑物及其周边地表的特征区域数据,分析对比了建筑物及地表的变形特征变化情况.通过与开采沉陷预测软件获得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进行比对,获取的建筑物与地表变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在煤炭开采影响下框架结构建筑变形情况并且与建筑物周围地表变形进行比较,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真实坐标系中获取了受到开采影响的安居三中教学楼及其周边地物的点云,提取了建筑物及其周边地表的特征区域数据,分析对比了建筑物及地表的变形特征变化情况。通过与开采沉陷预测软件获得的地表移动变形值进行比对,获取的建筑物与地表变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稳定机理研究》围绕采动区钢框架结构建筑物稳定的问题,建立了地基、基础、钢框架结构共同作用的力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分析,得到了地下采煤工作面采动过程中钢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变形规律、内力变化规律及主要因素的影响规律。为研究采动区上方合理的钢框架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及建筑物抗变形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扰动地基与基础界面力学试验、平面钢框架试验和钢框架结构三维有限元计算,研究了建筑物位于采动地表下沉盆地的不同位置、地基力学参数、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刚度和上部结构形式对钢框架结构建筑物稳定的影响规律;研究了钢框架结构建筑物的稳定机理,为采动区上方建筑物的设计、加固和控制地表变形的地下开采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采动区框架结构建筑物稳定机理研究》可供从事矿山开采沉陷与治理、建筑工程等专业的科研、设计、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我国煤炭开采已造成100多万公顷地表塌陷、每年还以6万多公顷的速度增加,在地表塌陷过程中引起地面建筑物、桥梁等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破坏、影响正常使用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本课题针对采动区桥体结构整体稳定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1)采动区地表变形引起的桥体基础或地基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建立采动区桥体的应力边界;(2)研究采动区地基与桥体结构之间载荷、变形的传递规律,建立采动区浸水地基-桥体结构界面力学模型;(3)建立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力学模型,揭示采动区动态地表变形引起的桥体结构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的演化规律;(4)研究采动区桥体结构整体稳定的关键影响因素,揭示采动区桥体结构关键部位和整体稳定的机理。该项目的研究为评价动态地表变形对桥体结构的影响程度、为保证采动区新建及改造桥体结构的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项目申报时的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采动区地基土的实验室试验,研究了采动区地表变形对地基土的孔隙率、含水率、粘聚力、内摩擦角、承载力等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采动变形引起的土压力变化规律;建立了采动区地基土动态扰动规律及土压力计算理论,推导了采动区土压力计算公式。研发了浸水条件下界面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界面性能的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了浸水条件下的地基-桥体结构界面的力学行为,确立了不同地基扰动程度下地基-桥体结构界面的法向刚度、切向刚度等基本参数,完成了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界面性能的现场实测,研究采动区地基与桥体结构之间载荷、变形的传递规律,建立采动区浸水地基-桥体结构界面力学模型。进行了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的理论分析,建立采动区砂土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力学模型和采动区黏土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理论模型,建立了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揭示了采动区动态地表变形引起的地基土压力重分布、界面接触状态、桥体结构附加内力及附加变形的演化规律,明确了影响采动区地基-桥体结构协同作用的关键因素;揭示了动态协同作用下采动区桥梁结构的整体稳定机理,揭示了影响采动区桥梁结构安全稳定的关键因素,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成功解决了三座桥梁受采动影响的安全稳定问题。 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2篇,中文核心10篇;已经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公开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9人。两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2人晋升高级职称,荣获中国矿业大学优秀科研创新团队,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