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继承性和可行性最高,同时高效超超临界发电具有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建设成本,具有最优性价比。除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运的几台超超临界机组外, 从90年代初到全世界已经新建超超临界机组超过100台,其参数还在不断提高。提高参数,进一步提高经济性,降低价格性能比,降低单位能量的排放是现今火电汽轮机的发展方向。
日本、欧洲及美国正在政府和各大公司的支持下进行下一步更高参数超超临界技术的研发,将燃煤电厂的蒸汽初参数提高到700℃以上,同步采取大幅提高蒸汽初压力以及二次再热循环技术,大幅度地提高电厂热能利用率。
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结构的基础,在整个电网中燃煤火力发电占70%以上,电力工业以燃煤发电为主的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
燃煤发电在创造优质电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排放污染。因而在我国发展700℃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部已经把“700℃以上高参数超超临界发电”列入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领域2012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国家能源局已经成立“700℃超超临界发电”联盟,计划2015年建立示范电厂 。
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到约70%,在整个电力结构中, 火电占到了绝对多数。根据中电联2011 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 年底,中国的火电装机比例高达73.4%,而西方国家的比例大多在20%左右。并且中国是全球6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运用最多的国家。
我国已经投运近80台600℃、压力超过25MPa 的超超临界机组。通过600℃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研发及工程实践,除锅炉、汽轮机部分高温材料及部分泵和阀门尚未实现国产化以外,其他已基本形成了600℃超超临界机组整体设计、制造和运行能力,已建立起完整的设计体系,拥有了相应的先进制造设备及加工工艺。
我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凭借国内巨大的市场,通过前期的技术转让和后期的自主开发, 600℃超超临界发电建成机组居世界首位。拥有了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全球最多的6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设计运行经验,这些为我国发展700℃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难点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我国已初步拟定了其技术发展路线(2010~2015),确定的目标参数为:压力≥35MPa、温度≥700℃、机组容量≥60×104kW,并初步制定了研发进度,争取在“十二五”末建立示范电厂 。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以及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日渐紧缺,如何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和减少CO2排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火力发电行业面临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需要降低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要求电厂降低SO2、NOx、CO2等的排放,满足严格的环保要求。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其一是开发利用新的高效发电技术,如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等;其二是基于常规发电系统,提高机组的蒸汽参数,即机组的超超临界化(USC),发展高经济性、高效率的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提高机组参数成为常规燃煤电厂增效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燃煤发电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 。
发电机超临界机组的优点是效率高超临界与亚临界发电机组的优缺点热效率高超临界机组热效率可以达到48%以上,煤耗低到270g/千瓦时,现在煤价、油价那么高,可以省钱,提高利润。
目前,在整个电网中,燃煤火力发电占70%左右,电力工业以燃煤发电为主的格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但是,燃煤发电在创造优质清洁电力的同时,又产生大量的排放污染。为实现2008年G8(八国首脑高峰会议...
水的临界参数为:tc=374.15℃,Pc=22.129MPa。在临界点以及超临界状态时,将看不见蒸发现象,水在保持单相的情况下从液态直接变成汽态。一般将压力大于临界点Pc的范围称为超临界区,压力小于Pc的范围称为亚临界区。
从物理意义上讲,水的状态只有超临界和亚临界之分;而超超临界一般是应用在火电厂方面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没有这个分界点,只表示超临界技术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常规蒸汽动力火电机组的自然发展和延伸。由于超超临界参数机组在我国投运的数量最多,超超临界是我国人为的一种区分,也称为优化的或高效的超临界参数。
超超临界与超临界的划分界限尚无国际统一的标准。我国电力百科全书认为主蒸汽压力≥27MPa为超超临界机组。2003年,我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中,定义超超临界参数为蒸汽压力≥25MPa,蒸汽温度≥580℃。
高效超超临界机组相对于超超临界机组,蒸汽温度和压力参数的提高,对关键部件材料带来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尤其是材料的热强性能、抗高温腐蚀和氧化能力、冷加工和热加工性能等,因此材料和制造技术成为发展先进机组的关键。
已经运营或处于设计建设阶段的超超临界机组, 温度参数大多在566~610℃,压力则分为25MPa、27MPa 和30~31MPa 三个级别。新高温铁素体-马氏体9%~12%铬材料已成功应用于31MPa、600℃/610℃参数。经过各高温高压部件近10多年的应用,该材料系列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标准的市场采购规范。高效超超临界技术采用更高的蒸汽温度700℃以及更高的蒸汽初压力,对材料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于先进发电技术所需的材料均有相应的研究战略,对电厂材料的蠕变、疲劳等长时性能研究也有长期规划,并建立了数据共享平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性能数据。如欧洲蠕变合作委员会(ECCC)和日本材料所的数据共享平台,多数常用材料的持久强度试验时间均超过100000h,最长的达到20~30年。这些数据为机组的合理设计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国的高温材料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材料数据库,这成为制约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发展的瓶颈。在材料方面有两大问题:第一,如何按照汽轮机使用间隔长的要求选择现有的镍材料,包括在补充长期高温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调整和优化;第二,汽轮机部件大型化,要求对铸锻、焊接、热处理等工艺性能进行研究,例如单个锻件的尺寸加大,质量达到8~10t。
可选择的材料有转子及阀门汽缸的617、625;高温管道的617、740、263;螺栓的M252等。根据汽轮机的强度要求,材料的长期高温性能以达到100MPa 为目标,长期性能试验(从20000h、30000h到100000h)的代价非常大。上述材料在长期性能以及锻件大型化的基础上是否要进行成分的优化调整(例如日本对用于转子的617 材料、用于螺栓的M252 材料都进行了微量元素的调整),调整必将增加研究的周期及资金和人力投入。大型化铸锻件(阀门、转子锻件、汽缸)工艺、热处理规范的研究投入以及实物的运行试验研究周期长、投入大,根据AD700 的报道,仅这方面的投入费用就达到近6000万欧元。同时,镍基高温合金的机械加工切削性能比较差,而汽轮机转子和汽缸的结构型式复杂,必须经过大量的切削加工过程,因此必须针对加工制造工艺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建立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加工参数,选择合适的加工制造设备厂,设计合适的加工切削刀具、切削工艺参数,设计制造装夹工具、质量检验工具等。
由于电厂耐热材料与影响国计民生的能源和环境两大问题均关系密切,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研究和开发战略,通过加大材料研发的力度,加大试验研究装置的建设和研究力量的投入。同时不放弃向国外吸取经验的机会,通过参与国际研发项目掌握新型耐热钢的特性,通过建立材料性能数据库和共享机制,并与国际数据平台合作,形成完整的材料技术支撑体系,促进高效超超临界等先进火力发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开发700℃高效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对我国电力事业、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组的蒸汽参数是决定机组热经济性的重要因素,亚临界机组的供电效率一般为36%~38%,设计供电煤耗为340~320g/(kW·h)左右;超临界机组的供电效率为41%~43%,设计供电煤耗为300~286g/(kW·h)左右;采用先进的700℃高效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通过提高参数、优化系统可使供电效率达到46%以上,供电煤耗可进一步降至250g/(kW·h)以下。可见,700℃高效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的节能效果显著,同时由于煤耗下降,还大大降低了粉尘、SO2、NOx及CO2等的排放量。
700℃高效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技术对节约煤炭资源、提高发电机组的经济性以及改善环境都显示出相当的优越性。发展700℃高效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可以满足新增机组、替换低效机组的需求,有效节约能源,改善环境,降低CO2排放,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升级 。2100433B
超超临界锅炉的汽温偏差探析
超超临界锅炉的汽温偏差探析——根据实际运行数据研究了超超临界锅炉的汽温偏差变化规律和影响汽温偏差的特殊因素。
超超临界机组安装焊接(下)
(5)热电偶插座焊缝裂纹(某超临界机组),如图13所示。某火电厂在进行水压试验时,发现主蒸汽管道6只热电偶插座的角焊缝5只开裂漏水,在后续三年中对剩下的16只热电偶插座的角焊缝进行MT、UT及PT检验时,发现焊缝内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面状缺陷,部分焊
前言
第一章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的技术性能
第一节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容量及参数
第三节超临界机组的热效率及煤耗
第四节超临界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的主要区别
第五节超临界锅炉的性能要求
第六节超临界直流锅炉的主要特点
第七节新一代超临界锅炉的技术特点
第八节部分超临界锅炉燃用的典型煤质
第二章超临界及超超临界锅炉的型式及系统
第一节X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
第二节B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
第三节Q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
第四节C电厂600MW超超临界锅炉
第五节典型的1000MW超超临界锅炉
第六节塔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
第七节上海石洞口 第二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
第八节800MW超临界锅炉
第三章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的传热及水动力特性
第一节超临界压力下水和水蒸气的热物理特性
第二节超临界压力下水冷壁管的传热特性
第三节水冷壁型式与质量流速优化设计
第四节螺旋管圈水冷壁的特点及水动力特性
第五节光管垂直管屏水冷壁的特点及水动力特性
第六节内螺纹管垂直管屏水冷壁的变压运行特性
第七节30MPa以上压力水冷壁的水动力及传热特性
第八节超临界锅炉水冷壁工质温度控制
第九节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传热恶化的判据
第十节1000MW超超临界锅炉的水冷壁系统
第四章超临界锅炉的启动系统及启动特性
第一节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系统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带循环泵的启动系统
第三节带循环泵和扩容器的启动系统
第四节简化型启动系统
第五节带快速启动旁路的启动系统
第六节带三级旁路的启动系统
第七节带大气式扩容器的启动系统
第八节超临界机组的启动特性
第九节超临界机组的旁路系统与启动方式
第五章超临界机组的金属材料
第一节超临界机组金属材料的类型和性能
第二节超临界机组锅炉的金属材料
第三节超临界机组汽轮机的金属材料
第六章超临界锅炉的中间点温度控制和汽温调节
第一节超临界锅炉的中间点温度控制
第二节超临界锅炉的汽温特性
第三节超临界锅炉的汽温调节
第四节500和800MW超临界机组的运行特性
第五节上海石洞口 第二电厂600MW超临界锅炉的运行特性
第六节超临界机组的变压运行
第七章煤粉燃烧新技术及超临界锅炉炉型结构分析
第一节低负荷运行无油稳燃技术
第二节燃烧过程NO2控制新技术
第三节超临界锅炉燃烧器及配风技术
第四节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的炉型结构分析
第八章亚临界参数锅炉的类型及性能
第一节亚临界参数锅炉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亚临界参数锅炉的汽包装置
第三节自然循环锅炉的技术性能
第四节控制循环锅炉的技术性能
第五节复合循环锅炉的技术性能
第九章亚临界参数锅炉的运行特性
第一节给水压力与温度变化的静态特性
第二节过热蒸汽压力与温度变化的静态特性
第三节再热蒸汽压力与温度变化的静态特性
第四节蒸汽流量、燃料量及过量空气系数
第五节亚临界机组的启动特性
第十章亚临界锅炉受热面布置及传热特性
第一节亚临界锅炉受热面布置的特点
第二节汽温调节方式与受热面传热特性
第三节亚临界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系统
第十一章W型火焰锅炉的燃烧技术和综合性能
第一节W型火焰锅炉的整体布置
第二节W型火焰锅炉的技术特点
第三节W型火焰锅炉的燃烧技术
第四节W型火焰锅炉的汽温特性
第五节变负荷过程的动态特性
第六节配置W火焰锅炉的660MW机组的启动特性
第十二章亚临界锅炉的水动力及传热特性
第一节亚临界锅炉水动力特性概述
第二节亚临界自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及传热特性
第三节控制循环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第四节循环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调峰机组的变压运行
第一节调峰机组变压运行的特点
第二节调峰锅炉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调峰锅炉的变压运行特性
第四节几种典型锅炉的调峰性能
第十四章大容量锅炉热力计算的改进方法
第一节现行方法的特点与问题
第二节前苏联的炉膛换热计算校准方法
第三节分隔屏过热器传热计算的改进方法
第四节屏式过热器传热计算的改进方法
第五节大容量锅炉炉膛温度分布计算的改进方法
第六节煤的灰污特性与受热面传热系数
第十五章大容量锅炉的火焰探测技术
第一节火焰探测技术的发展及类型
第二节红外动态火焰探测原理及系统组成
第三节红外光谱火焰动态响应特性
第四节可见光火焰探测系统组成及运行原理
参考文献2100433B
《超超临界及亚临界参数锅炉》重点阐述了包括超临界机组的新技术和经济性;各种型式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锅炉的设计特点及系统布置;超临界锅炉螺旋管圈水冷壁与内螺纹管垂直管屏水冷壁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以及优化设计;超临界锅炉中间点温度和水煤比的优化控制;超临界锅炉的汽温特性和汽温调节;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系统及启动特性;超临界机组的金属材料;煤粉燃烧新技术。书中内容还包括亚临界参数锅炉的设计理论和运行特性;调峰机组的变压运行以及火焰检测技术等。
本书适用于从事超临界和超超临界以及亚l临界机组锅炉设计、运行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