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职务 |
姓名 |
---|---|
院长、党委副书记 |
卢金友 |
党委书记、副院长 |
吴志广 |
副院长 |
汪在芹、沙志贵 |
纪委书记 |
李江鹰 |
总工程师、党委委员 |
程展林 |
参考资料来源 |
任期 |
职务 |
姓名 |
---|---|---|
1951.10-1954.10 |
实验室临时负责人 |
肖世泽 |
1954.11-1956.01 |
实验室、实验研究所主任 |
刘鼐臣 |
1956.04-1970.03 |
院长 |
何之泰 |
1968.12-1972.12 |
革委会主任 |
王前义 |
1972.12-1975.11 |
院长 |
赵奔荆 |
1975.11-1982.12 |
赵文怀 |
|
1983.04-1993.08 |
陈济生 |
|
1993.08-1998.04 |
包承纲 |
|
1998.04-2004.08 |
沈泰 |
|
2004.08-2007.03 |
杨淳 |
|
2007.04-2016.12 |
郭熙灵 |
|
参考资料来源 |
长江科学院标识为“CJ”英文变体,C为外环,J字变体为长江奔流的水。
长科院精神:创新、协作、诚信、奉献
1987年,李鹏同志为长江科学院题写院名。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工程咨询甲级(水利水电;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测绘甲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甲级、水文与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5星)、水土保持监测(5星)、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甲级资质(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金属结构类、量测类、机械电气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等各类资质证书,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被遴选为水利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蓄水安全鉴定、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大中型水闸安全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单位。
还可以吧,待遇方面还好,主要是工作比较自由,有一定的保障,很稳定,没什么压力
机构领导 于宝明 署 长、党组书记 主持全面工作 倪绍文党组成员、副署长分管计划财务、前期工作(市政类项目除外)、莲塘口岸项目建设管理,主管计划财务处、项目策划处、市住宅工程管理站刘志达党组...
局党组书记、局长顾金山局巡视员陈伯深副局长杨健副局长沈依云副局长朱石清副局长刘晓涛副局长陈远鸣总工程师陈庆江局副巡视员卫洪达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部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专业,与山东大学联合设有岩土工程博士点,是河海大学硕士、博士生培养基地之一。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岩土工程(联合设置)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水利工程、土木工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设每年约招生30名,每年保持在90名在校学生人数 ;有111名硕士生导师 ,博士后学科带头人19名。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主持完成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数十项国家科技计划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同时,还为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服务。提交科研成果10000余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2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7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规程规范40余部;出版专著80余部。
获奖时间 |
获奖项目 |
获奖类别 |
---|---|---|
2015 |
水工岩体特性评价与工程利用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3 |
巨型机组水电站建筑结构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2 |
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应用(第4)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 |
江湖冲积过程联动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 |
工程爆破作业安全和有害效应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0 |
水布垭超高面板堆石坝坝工程筑坝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第三)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 |
高坝工程泄洪消能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第五)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8 |
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设计、施工及拆除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8 |
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与监测关键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5 |
长江三峡二期工程船闸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4 |
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2 |
预应力岩土锚固综合技术及其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9 |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1995 |
:CBI596——《用于水泥和砼中的粉煤灰国家标准》 |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以上仅列出国家级最高级别奖项 |
《长江科学院院报》创刊于1984年10月,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主管、长江科学院主办的应用科学型学术性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水利系统优秀期刊、湖北省精品期刊、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湖北省科协“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优秀科技期刊、CSTA(英文版)首期入选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选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资料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杂志,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期刊、2006年被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网络数据库收录,1998-2003年被 《EI》(美国工程索引)Page One收录,还被收列入美国国际CODEN中心,被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 德国波恩德国科学院图书馆固定收藏,被美国纽约尤里其(Urich's)国际期刊索引。
2003年,长江科学院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2008年以来,长江科学院获全国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2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评为“第九届全国水利文明单位”。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在职职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0余人,教授级高工及高级职称人员480余人,博士230余人,硕士290余人。有“双聘院士”2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4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4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湖北省重大人才工程“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培养人选1人、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1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中国水利学会青年人才助力计划5人、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郑守仁(双聘)、钮新强(双聘)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丁秀丽、杨文俊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汤显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丁秀丽、卢金友、邬爱清、杨文俊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林绍忠、程展林
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4人):卢金友、汪在芹、陈进、范北林
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首批第一层次培养人选(1人):陈进
水利部水利科技英才(1人):姚仕明
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4人):卢金友、杨文俊、汪在芹、黄国兵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姚仕明
长江委重大成就奖获得者(7人):卢金友、李青云、汪在芹、张平仓、陈进、林绍忠、贾宝良
中国爆破行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2人):吴新霞、赵根
第二批湖北省青年英才开发计划(1人):周银军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4人):林莉、赵瑾琼、胡英国、袁喆
“5151人才工程”第三、第四层次人选(37人):丁文峰、丁秀丽、王志旺、王敏、尹正杰、甘孝清、石妍、卢波、朱杰兵、朱勇辉刘美山、刘洪鹄、汤显强、李青云、李珍、李家正、李喆、李端有、张平仓、张奇华张细兵、张家发、陈进、陈亮、林莉、周火明、赵伟华、赵根、胡波(土保所)、黄书岭、黄茁、曹慧群、董芸、韩炜、程冬兵、谭德宝、潘家军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1人):王家生、邢领航、刘纪根、许继军、李学海、张细兵、陈端、胡波(岩土重点实验室)、段文刚、黄茁、常福宣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下设16个研究所(中心),1个分院,1个科技企业,3个综合保障单位。此外,依托长科院组建了江湖保护与水安全保障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长江治理与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秘书处和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秘书处设在长科院。
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利部江湖治理与防洪重点实验室、 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长江科技推广示范基地
地市级研究中心:武汉市智慧流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所属研究机构:河流研究所、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流域水环境研究所、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工程安全与灾害防治研究所、农业水利研究所、国际河流研究所、水力学研究所、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岩基研究所、土工研究所、爆破与振动研究所、重庆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计量检定及标准化中心)、野外科学观测中心(生态修复技术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
根据2020年7月官网显示,长江科学院总占地面积近90万平方米,在武汉、宜昌、重庆、青海杂多等地建有科研基地,其中武汉的沌口科研基地占地约40万平方米,建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河工模型——长江防洪模型,拥有各类实体模型试验大厅,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
1951年10月,在荆江分洪工程完成后,长委会水土工试验室在领导支持下正式成立。
1952年9月,原实验室改名为长委会计划处实验室。
1953年,水工、土工实验室被列为长委会三大基建项目之一正式开工,次年投入使用。
1955年1月,更名为长委会实验研究所。
1956年4月,为适应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发展需要,扩建并更名为长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1959年12月,更名为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1986年8月,更名为长江科学院。
长江科学院几代科技工作者辛勤耕耘,努力拼搏,长江科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已由最初几人的水土工试验室,逐步发展成为长江特色鲜明、科技人才荟萃、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级非营利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成为治水治江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为推动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促进水利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江科学院立足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事业,面向国家水利水电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科研条件和院所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紧紧抓住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不断拓展调整学科专业,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长江特色和工程特色的水利水电学科专业体系,河流泥沙、工程安全监测、工程爆破与抗震、空间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长期的治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 “创新、协作、诚信、奉献”的长江科学院精神,并积极推进“爱水、爱江、爱院”的院所文化建设,全院干部职工精神面貌昂扬奋进,呈现出勃勃生机 。(时任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评)
长江科学院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励精图治、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宗旨,秉承“创新、协作、诚信、奉献”的八字精神,弘扬“爱水、爱江、爱院”的三爱文化,在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悉心指导下,充分发挥科技先导的作用,立足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为我省境内的三峡、葛洲坝、丹江口工程,清江流域高坝洲、隔河岩、水布垭等梯级电站的开发,荆江分洪、人工裁湾、堤防整治等长江防洪体系建设,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时任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评)
长江科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学科门类齐全、专业实力雄厚、专家人才荟萃的综合性水利水电科研机构,成为治江工作的重要支撑和中坚力量,为推动治江科技进步、促进治江事业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瞄准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水利水电科技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紧密围绕治江高级人才计划,认真谋划人才发展战略,加大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总量基本稳定,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更加合理;不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健全制度,促进发展。按照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以学科规划和专业发展为导向的科研体制改革,作为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长科院公益性研究得到加强 。(时任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评)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研究进展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专业以服务治江事业为宗旨,立足长江、面向南方,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地质灾害、面源污染等关系,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等,积极开展基础科研与技术咨询,切实履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职责,积极承担相关社会公益责任,为治江事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10 a的发展,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首创移动式坡面水土流失高精度快速测评系统、完善创新以长江上游\"排水保土\"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区划理论首次用于中国山洪灾害防治领域、建立泥石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且提出并解决了以工程开挖面与堆积体水土流失测算技术和水利行业标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为代表的水土保持共性关键技术。
长江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构皮滩泄洪消能建筑结构研究”通过验收
2008年3月11日,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科环部组织召开的“构皮滩泄洪消能建筑结构研究”项目验收会在贵阳市召开。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构皮滩电站建设公司和长江科学院对项目的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了汇报。项目一共分为三个专题,即“构皮滩电站泄洪消能专题技术研究”、“构皮滩电站泄水建筑物空蚀特性及减蚀措施研究”和“构皮滩电站泄洪雾化专题研究”。
2021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防洪减灾室被评选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江湖演变机理、 河道整治技术、泥沙环境问题、河道采砂影响及江湖水沙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
洪涝灾害形成原因与致灾机理及防治研究,洪涝灾害动态监测,评估与风险分析,洪水预报、调度与预警技术研究,河道、湖泊、分蓄洪区洪水演进及溃坝、溃堤洪水模拟技术研究,防洪工程抢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水工程与涉水项目的防洪评价与论证。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对策研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流域防洪及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调水工程对流域防洪及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下游河道再造床过程及其对防洪、航运、取水等影响研究,枢纽泥沙问题研究,水利血防技术研究。
实体模型模拟理论与技术研究,试验量测技术研究,河流数学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河流数学与实体复合模型的开发与应用,数字流域研究。
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和演变规律,河口泥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潮流波浪作用与泥沙输移关系,河口岸滩冲淤变迁机理,河口海岸波浪模拟技术研究。
山洪灾害致灾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水库泥沙淤积环境效应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研究,滑坡、崩塌形成机理与防治工程措施的研究。2100433B
详情请查看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词条。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7月,是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理事单位。经过3年多的发展,水土保持研究所已成为国内技术力量较强的研究所之一,人员素质高,在现有17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硕士以上文凭的技术人员占全所总人数的70%,博士以上文凭的人员占到了40%,专业涉及水土保持、地理、环境、园林工程、农田水利、土工等领域。有15人持有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上岗证书,有10人持有水土保持监测上岗证书,是拥有两证人员较多的单位之一。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科研、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方面。
主要科研项目包括:长江上游干支流水沙变化(国家“973”项目);大型水利工程对重要生物资源影响补偿途径(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国家“973”项目)等。
主要规划项目包括:《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第一专题“典型区域山洪灾害成因、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中有关山洪成因、特点、区划,山洪沟和小流域城乡居民点防灾规划;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科研规划;雅鲁藏布江水土保持规划;白龙江水土保持规划和长江中下游蓄洪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规划等。
编报并通过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审查并取得水利部批文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近二十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