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染色体基数n=41。
中型至大型陆生植物。根状茎粗大直立(有时成树干状)、斜升、横卧或横走(偶有直立根状茎上横向长出的横走茎),褐色或近黑色,有网状中柱,或多或少被鳞片;鳞片钻形、披针形或阔披针形,有时卵形而贴生或具线形长柄,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至黑色,边缘全缘或常有稀疏的刺状小齿,并往往有一条线形黑边。在斜升或直立的根状茎上叶簇生,若根状茎横走或横卧者,则叶远生或近生。
叶柄基部常为褐色或黑色,往往有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向上通常光滑或偶有少数鳞片,有时基部有刺状突起,或向上达叶轴和羽轴,上面有1-2条纵沟,无毛;叶片多为阔卵形、矩圆形或三角形,少为阔披针形,通常羽裂渐尖的顶部以下一回羽状至三回羽状-末回小羽片羽裂,但大多为二回羽-小羽片不分裂或浅裂至深裂;羽片披针形、阔披针形或矩圆披针形,常有柄,基部大多数对称或近对称,下部的不缩短或略缩短;末回小羽片多为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少为卵形或矩圆形,先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有时钝圆或截形,基部有柄或无柄,截形、圆形或略呈心形,边缘全缘或有锯齿;叶脉分离,罕见在羽片、小羽片中肋两侧联结形成一行网孔,小脉单一或分叉,斜向上,下部的往往略呈弯弓形。叶为草纸或纸质,少有革质,一般光滑,有时叶轴、羽轴和中肋下面有少数钻形或披针形鳞片,少见有刺状突起;叶轴、羽轴及中肋上面有纵沟和刀口状的薄边,彼此互通,中肋两面往往有细小的腺毛。
孢子囊群线形、矩圆形或卵形,大多单生于小脉上侧,较少双生于1脉两侧,但在每组小脉基部上出1脉往往双生,生于叶脉基部、中部或与1脉等长,通直或下部(尤其基部上侧1条)的往往略呈弯弓形;囊群盖膜质或厚膜质,灰白色或褐色,或膨胀呈腊肠形、卵圆形,成熟时由背部不规则破裂,或呈扁平线形,成熟时由外侧张开,宿存,或早脱落,仅留残片。孢子两面形,单裂缝,大多为肾形或豆形,较少呈半圆形,罕见呈圆球形,周壁一般明显,多形成褶皱,表面平滑或具刺状、颗粒状、脊条状、网孔状等各种纹饰。
在现代文献中,本属植物大多归入双盖蕨属 Diplazium Sw.,还有学者将其并入蹄盖蕨属 Athyrium Roth., 但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地理分布等方面都证明三者有很大区别,不能混同。
斑马鱼有50条,都比人类的46条多。 染色体数是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变异得来的,常以随机形式出现,与智慧基本无关
你说的这个估计要到北京301这样的大医院才可以分析,一般的医院检测的都是比较常见的位点,可以先到省级医院咨询一下。
1)年龄大于35岁的;有近亲婚配的。 2)曾有不明原因的胚胎停止发育和不明流产史的。 &nbs...
Allantodia australis R. Br.
根据孢子囊群与囊群盖的形态及着生位置、叶片分裂度、根状茎类型、叶的质地、鳞片形态等外部形态,可将该属划分为:
短肠蕨组:孢子囊群卵圆形或柱状矩圆形,着生于小脉基部,被肠衣状的膜质囊群盖包围,膨胀呈卵形或短腊肠形,成熟时囊群盖从背部不规则破裂。
短盖组:孢子囊群及囊群盖通常粗短,矩圆形,少为长椭圆形,囊群盖成熟时明显膨胀或极膨胀,从外侧张开,易破损。
长盖组:孢子囊群及囊群盖短线形至长线形,囊群盖不膨胀,成熟时从外侧张开,往往被压于孢子囊群下面。
2100433B
银杏观赏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银杏观赏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黄葛树染色体核型分析
试验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对黄葛树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黄葛树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核型公式为2n=30=1st+9sm+5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30=5L+3M2+2M1+5S,属于"3B"型;染色体组总长度是21.37μm,长臂总长为14.13μm,对称程度较低。
细裂系叶草质;叶片细裂,基部三回羽状或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深裂至全裂。
2. 细裂系 Ser. 2. Tenuisectae W. M. Chu et Z. R. He, ser. nov. in Addenda.
叶草质;叶片细裂,基部三回羽状或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深裂至全裂。
系的模式种: Allantodia prolixa (Rosenst.) Ching ——Diplazium prolixum Rosenst.
中国现知有4种。
下级分类
狭翅短肠蕨 Allantodia alata
假密果短肠蕨 Allantodia multicaudata
双生短肠蕨 Allantodia prolixa
矩圆短肠蕨 Allantodia pseudosetigera 2100433B
中华短肠蕨在园林中宜植于阴湿处观赏,盆栽时可用于室内观赏。
组培材料:中华短肠蕨根状茎茎尖。
外植体的灭菌消毒与接种:取2厘米长的根状茎茎尖,去掉杂质及茎尖周围的绒毛等附属物,洗净,用流水冲洗2-3小时,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酒精处理30-60秒,用无菌水冲洗2-3次,再用0.02%的升汞加少许表面湿润剂吐温的消毒液消毒5分钟,然后用用无菌水冲洗3-5次,取出茎尖切取1厘米长保持极性接种于培养基表面。
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中华短肠蕨的根状茎茎尖的培养常用MS培养基,以浓度为0.5毫克/升时,对根的生长发育最适合。BA(1.0毫克/升)NAA(0.1毫克/升),此时产生的芽数最多,芽生长较快,芽粗,生长茁壮。培养基和培养容器的灭菌采用高压湿热消毒法,即将分装好的培养基、培养皿等实验器具置于D-1型自动蒸汽灭菌锅内,在温度为121℃、压力为1千克/立方厘米的环境中灭菌15-20分钟。
接种: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NAA浓度对根系的生长影响较大,以浓度为0.5毫克/升时,适合根的生长发育。BA(1.0毫克/升)NAA(0.1毫克/升)时产生的芽数最多,芽生长较快,芽粗,生长茁壮。
试管苗的移栽:当根长到3-4厘米、茎高4-5厘米时,将瓶盖打开,将培养容器在自然条件下培养7天左右,然后打开盖子,于室内自然光照下再放3天,然后用镊子轻轻取出幼苗,用自来水将根系上的琼脂冲洗干净,再用0.01%高锰酸钾浸泡3-5分钟,稍微晾干后移栽到用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泥炭土和蛭石(2:1)混合土中,湿度保持在90%以上,薄膜覆盖1周后揭膜,成活率在90%以上。移栽时,最适温度控制在25℃左右,超过28℃以上容易引起烂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