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前言
一、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描述简表
三、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四、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数据标准
五、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六、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表
七、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利用情况报告格式
八、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
参考文献
一般一斤的草的价格在10元左右,多花黑麦草是一年生或越年生,须根密集细弱,秆多数,直立高50~70厘米。穗状花序扁平。 一年生或短寿多年生禾本科草,主要分布于15厘米以上的土层...
多年生黑麦草的品种:林思、曼哈顿、NK至100、罗妮、彼罗、彭范、S至23、百妮、百代、布雷萨、卡诺瓦、西地生、戴歇尔、戴瑞、德比、狄普迈特、伊藤、飞斯达、竞赛、苟妮、罗瑞塔、NK至200、欧米茄、瑞...
发酵多花黑麦草和野生杂草可喂肉牛、鸭、鹅、羊、兔等畜禽类。
国标规范最新标准图书目录汇总.
序号 类别 1 JGJ/T23—2011 2 JGJ/T241-2011 3 JGJ55—2011 4 GB50164—2011 5 JGJ 104-2011 6 GB/T50107—2010 7 GB/T25181-2010 8 JGJ/T223-2010 9 GB50010-2010 10 GB/T50082-2009 11 GB23439-2009 12 CCES02:2004 13 CECS02:2005 14 CECS03:2007 15 CECS104:99 16 CECS13:2009 17 CECS203:2006 18 CECS207:2006 19 CECS38:2004 20 GB/T10171-2005 21 GB/T12959-2008 22 GB/T12960-2007 23 GB/T1345—2005 24 GB/T1346—2011 25 GB/T14684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前言
一、红三叶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红三叶种质资源描述简表
三、红三叶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四、红三叶种质资源数据标准
五、红三叶种质资源数据质量控制规范
六、红三叶种质资源数据采集表
七、红三叶种质资源利用情况报告格式
八、红三叶种质资源利用情况登记表
参考文献2100433B
《红三叶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介绍了红三叶原产于小亚细亚与东南欧。据记载,早在3~4世纪欧洲已有栽培,16世纪传入西班牙、荷兰、德国;17世纪中叶传入英国,而后传入美国和俄罗斯。现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亚热带地区,并成为重要的豆科牧草之一。在欧洲,最主要的栽培地区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荷兰、德国和中欧,在北美,美国是主要栽培地区。我国新疆、湖北及西南地区有野生种分布,栽培种为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已在西南、华中、华北南部、东北南部和新疆等地栽培,野生种也已试种成功。据报道,红三叶在我国湖北省西部山区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恩施地区巴东红三叶分布面积达10余万亩。目前红三叶的栽培种已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省,云南省引种过46个品种。
由于掠夺性采掘等多种原因,不论野生或栽培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都有许多种类面临散失和濒于绝灭的危险。野生种质资源如兰属的某些种、变种和类型,栽培种如凤仙花的某些品种的减少,均为突出例证。保护和保存种质资源的途径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制订严格的法规外,对栽培的种和品种一般是搜集活材料,集中栽培于适合其习性要求地区的品种圃(品种资源圃或品种资源中心),在植株衰老前,通过营养繁殖及时更新。对于一、二年生草花,为防止天然异花授粉,一般实行定点、分区保护栽培,组成隔离保存优良品种原种的网点;或采用网罩等人工隔离措施,以保证原种纯正。对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多采用建立种子贮藏库贮藏种子的方式。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建立种质库(基因库),对种子、花粉、营养器官、组织和活植株等实行长期保存。其中茎尖组织的超低温贮藏新技术尤有发展前途。凡搜集保存的种质资源均需经过严格的检疫,编号登记,作出初步评价,并将有关形态、习性、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方面的情况和研究结果详细记入科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