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生长于海拔800-900m的林下溪边石上。
小型石生蕨类植物,植株高8-10cm。根茎暗褐色,横走,纤细丝状,粗约0.3mm,被疏毛或几无毛。叶远生,相距1-2cm;叶柄长2-2.5cm,无翅,疏被柔毛;叶片薄膜质,半透明,干后暗褐色,狭长披针形,长7-10cm,宽12-15cm;二回深羽裂;羽片10-12对,斜长圆形,长8-10mm,宽5-6mm,基部数对几近生,其余的密接,互生,深羽裂几达羽轴;裂片3-4对,线形,边缘有尖齿,基部上侧的裂片较长而常分叉;叶脉叉状分枝,叶轴除基部外均有狭翅。孢子囊群仅生于叶片先端,位于羽片的上部裂片的顶部,生孢子囊群的裂片在囊苞之下明显狭缩;囊苞狭长卵形,长1.5-2mm,宽约1mm,两唇瓣分裂至近基部,先端尖锐并有尖齿。
分布于我国西南及广西等地。
蕨类植物生长环境是背阴潮湿。虽然光可以促进光合作用,但是叶绿素的成分对各种光的利用程度却是不同的。大概蕨类的叶绿素利用红外的能力好,而对紫外利用差吧。向阳还没准会晒伤蕨类植物体内输导水分和养料的维管组...
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以根茎在泥中越冬。中国南北各地池塘、河沟、沼泽中常有生长,常与穗状狐尾藻混在一起。夏季生长旺盛。冬季生长慢,能...
一、 盆栽芦荟的技术 家庭公署栽芦蔡,不仅可以美化居室,而且便于随时采摘,获得新鲜的芦荟叶片,供家庭保健使用。还能从自己动手培养的盆栽芦荟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为了种好家庭盆栽芦荟,需要了解和掌握盆栽...
微涩;平
止血生肌。主外伤出血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
药材基源:为膜蕨科植物顶果膜蕨的全草。2100433B
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
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制度, 是确保农村环境长治久洁 的关键,也是解决农村环境工作治难巩固更难的关键。 根据我村实际 情况创建环境卫生考核标准要求, 现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制度规 范如下: 一、村庄环境建设长效管理制度的四项基本原则 1. 以着眼长远,注重长效为原则。 2.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切实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抓紧抓好的原 则。 3. 以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建设与管理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 相结合原则。 4. 能有效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保护生态为原则。 二、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制度 1. 道路保洁制度。(1)成立道路保洁小组,增加道路保洁人员,主 要负责本村区域内进村路段,自然村路段及村内居民区、公共活 动区及场所的卫生清扫、垃圾收集、清运工作。 (2)道路地面要 做到无垃圾、无杂草、无堆积物、无积水。村主要道路两侧可视 范围内道路保洁标准执行。 (3
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方案444
- 1 - 新鲜村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按照镇党委、政府建立环境卫生 整治长效机制的要求,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落实党的 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把开展全村环境卫生整治 作为我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广泛宣传发动,科学制定规划, 明确各方责任,落实关键措施,全面组织推进;以全村环境卫生 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探索和推行农村环 境建设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全村农村新形象、新面貌,为我村争 创文明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情况 新鲜村地处武威城区北郊,东、南、西三面与市区交错,辖 区内共有 14个村民小组,共 1226户人家,总人口 4089人。雷台 东路、北二环路两条主干道路横穿全村,
顶育蕨
顶育蕨属
植株具横走根状茎,直径0. 7-1厘米,幼时绿色,密被鳞片,后逐渐脱落至近光滑,常被白色粉末;鳞片狭披针形,先端呈鞭状扭曲,幼时棕色半透明,后暗褐色,边缘具短睫毛,由形状不等的粗筛孔状长细胞组成;叶远生,二列,叶柄长达20厘米,幼时基部被与根状茎上相同的鳞片,后光滑,被白色粉末,叶片卵状披针形,一回羽状,如不育则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如能育则具有单一或数对互生的强烈收缩的能育羽片,均具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上,关节下部有一大而明显的蜜腺;不育羽片7-10对,相距5-8厘米,下部2-3对缩短,阔卵状披针形,互生,羽片长达15厘米,宽达8厘米,短渐尖头,向叶轴方向弯头,基部不对称,圆状楔形,全缘,具半透明骨质边缘,稍向下反卷;各回小脉上下两面均突起,明显,网状,具内藏小脉,分叉,顶端具水囊;羽片革质,干后黄绿色,下面各回小脉连同叶轴均被有白色分节的长柔毛,上面光滑无毛,具光泽,往往在与下边水囊相对应处产生白色小圆点;能育羽片强烈收缩为狭线形,单一或数对互生于叶片顶端,长达15厘米,宽不及5毫米,具柄或近无柄,中肋于两面均突出,下边密被与不育羽片相同的长毛,侧脉在上边不显;孢子囊散生,除中肋及边缘狭边外布满能育羽片背面,孢子囊群无盖而有隔丝,隔丝与孢 子囊等长;孢子囊具长柄。孢子左右对称,卵形或肾形,单裂缝。
产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生岩石上,海拔1300-1400米,罕见。广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地。1981年陶国达在勐腊首先采到标本,1988年李庆军又在景洪发现。
顶育蕨在我国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蕨类植物区系,同时对云南热带植物区系与东南亚热带植物区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对我国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很有价值。
根状茎短而直立,连同叶柄基部直径1-2厘米,顶端密被棕色至深棕色或栗黑色、披针形、长达4毫米、全缘或边缘有疏短齿的厚鳞片。叶常多数簇生;叶柄浅禾秆色,长(0.5-)3-10(-18)厘米,直径(0.6-)1-2毫米,上面有沟槽,通体被相当多与根状茎顶端鳞片相同而易脱落的开展鳞片;叶片狭长椭圆披针形,长(4-) 15-30 (-33)厘米,中部宽(1-)2-3.5(-4)厘米,顶端羽状浅裂至深裂,钝头或短渐尖至长渐尖,中部以下渐略缩狭或显著渐缩狭,一回羽状;羽片(8-) 30-50 (-60)对,无柄,通常彼此密接或呈覆瓦状,下部的有时有狭间距,互生,少见近对生,平展或大部分或多或少向下斜展,较少略向上斜展,近矩圆形,下部的常近直角三角形,中部的较大,长0.5-2厘米,宽2.5-8毫米,顶端钝圆或急尖并略向上弯,有时具短尖头,两侧不对称,上侧基部或多或少凸起呈三角形急尖头或短芒刺头的 ,凸起的外侧近截形,与叶轴平行或略覆盖叶轴,凸起以上的边缘近截形,浅波状,有时顶端有1-2个急尖头或短刺头的锯齿,有时基部上侧圆钝,无明显的耳状凸起,下侧的下部狭楔形,平截,全缘,上部呈弯向上的弧形,边缘波状或有3-4个与上侧相同的锯齿;叶脉上面不明显,下面可见或明显,羽状,侧脉几达羽片边缘,在主脉上侧的自下而上羽状、二叉状至单一,下侧的单一或二叉状。叶通常纸质,有时近革质或革质,干后浅绿色或浅棕绿色,上面色较深;叶轴浅禾秆色,疏被棕色至深棕色或近栗色、钻状披针形、边缘有疏齿、常被伏贴的小鳞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浅棕色或灰白色的短节毛及狭披针形的细小鳞片。孢子囊群小,生于较短的小脉顶端,接近羽片边缘,在主脉上侧多达9个,下侧在上部有1-3个或不育;圆盾形的囊群盖灰棕色,全缘,易脱落。孢子赤道面观半圆形,周壁形成少数褶皱。 生长习性通常生于海拔500-155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及岩洞洞口阴处石灰岩上及岩隙,较少见于林缘较干燥的石灰岩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