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地图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和信息加工,并弄清地图设计制作的思维过程描述的理论。随着人工智能在地图学中的应用,学者可以了解地图的认知特点,以改善和增加地图信息的传递效果。
进行数字制图时,要使电脑模仿人脑制作出优秀地图,就要让数字制图的过程模仿人类制图的思维过程通过模型来研究系统,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模型论在地图学中的应用有两方面:一是将地图作为现实世界的模型来研究,在模型上阐述地理环境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一是将地图制作和使用所形成的人(包括制图者和用图者)一图系统作为一个模型来研究,以对地图信息传递模型进行探讨。前者是关于地图应用基础问题,后者是对地图学实质的认识问题。
在广联达中五层是画图纸上六层结构的梁、板以及五层的柱子,显然你图纸上五、六层柱发生了变化,然而图纸有时画得不够标准,如五层柱断面比六层大,结构梁却是按六层柱画的。这种情况是有的,没关系,只要你布置的柱...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论文报告 2008-01-11 14:35 阅读57 评论3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 实习概述实习目的:工程地质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
1、这个小圆点,没看出来什么意思,应该不用管他 2、3c25/2c25。表示支座负筋两排,按照图纸输入就行,
基于认知地图的城市建筑物利用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指出:建筑学的发展是综合利用多种要素以满足人类住区需要的时代要求,体现出建筑物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协调,由此引发了对建筑物利用适宜性评价定量化的研究问题。从评价现状入手,采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系统工程理论,将建筑、环境与人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建筑物利用适宜性的各个因素,提取主导因子,建立评价体系,实现分析结果定量化。
%8d%89图的北京居民认知地图变形及因素分析
基于手绘草图的北京居民认知地图变形及因素分析 作者: 申思, 薛露露, 刘瑜, SHEN Si, XUE Lulu, LIU Yu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北京,100871 刊名: 地理学报 英文刊名: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 2008,63(6) 被引用次数: 4次 参考文献(26条) 1.薛露露;申思;刘瑜 认知地图两种外部化方法的比较:以北京市为例 2007(03) 2. Thorndyke P;Hayes-Roth B Difference in spatial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maps and navigation [外文期 刊] 1982(04) 3.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5(02) 4.顾朝林;宋国臣 北京
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和理解环境,是因为我们能在记忆中重现环境的形象。这种对感知过的事物的重现的形象称为表象(image),对具体的空间环境的表象称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假设,请你花几分钟想想你所在校园的布局,想想你经常走的一些地方和道路,然后试着画一张校园地图,并标出校园布局的重要特征,这样,一个不熟悉校园的人也可以利用它来找到要走的路。这张地图即为你对校园的认知地图,它是你对熟悉环境的非常主观的个人化表征。根据贝尔(2009)的定义,认知地图是人们对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非常个性化的心理表征。
环境认知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当我们对环境中的空间信息进行心理加工时,就是在进行空间认知。具体来说,空间认知就是指对方向、距离、位置和空间结构等空间信息进行的编码、存储、回忆和使用,它涉及空间定向、寻路和形成认知地图等一系列空间问题的解决过程。
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
根据定义,认知地图由地点、空间关系和行动计划三部分构成。其中,地点是指基本的空间单元,如一间房子、一条河流、一个场所或一个城镇等。地点在地图山往往包括名称、视觉图景、功能和情绪评价等内容。空间关系实指认知地图中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空间特性,如彼此的距离和方位等。行动计划是人们借助认知地图可能会完成的行动路线等。综上所诉,认知地图的建构是个体基于实际空间环境的认知来进行的,是个体对环境空间的结构布局所建构的空间心理模型。
空间认知与寻路
寻路是人们在进行空间认知时经常需要完成的另一项任务。在寻路是,我们需要制定行动计划,确定行动的路线和策略,并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中,不断监督和校正自己的行动路线,对原有的认知地图做出调整。故而,认知地图和寻路是空间认知研究的重要方面。 2100433B
在环境心理学中,环境认知是一个既基础又活跃的领域。环境认知是个体适应环境、作用环境的心理基础,个体如何识别环境、环境在头脑中形成怎样的印象、这种印象又如何影响个体作用环境的方式,这些问题在环境心理学中已演化为城市与建筑物的表象、认知地图、寻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认知(cognition)源于拉丁文“cognoscere”一词,意思是“知道或具有......的知识”。以此类推,环境认知是“知道环境或者具有环境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刺激的储存、加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过程。
丰富的知觉源于我们经常遇到并形成我们经验的环境刺激,但没有认知的知觉会使我们固定在当前一刻。尽管知觉理论者认为,记忆和认知在知觉环境中的重要性不同,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同,知觉的形成既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期待,又依赖对将来的思考。在历史上,很长时间以来,心理学家们不讨论记忆和心理表象等认知成分。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重新开始探讨记忆、问题解决和想象等复杂心理操作过程。从记忆来的信息提供给我们重要的线索,例如,哪些环境特征对我们来说是最显著或重要的。你经常迷路吗?根据研究显示,人们认为迷路是一种对生存的威胁,也挑战了个人的自信。试想如果我们的记忆中有有关环境的特征,那么这些记忆信息也许会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路径。易识记的环境更利于行进和旅行。因此,简单且易懂的环境更具美学上的愉悦感,环境记忆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机会,从而深入大脑了解人类对信息的储存、加工和提取。
1984年相马一郎提到,人只有通过认知环境,才能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环境是“可读的”,如同一本书,它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可以通过视觉领悟它们相互关联的形态。我们可以通过对很大城市范围进行认知,可以对很小范围进行认知;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知环境,从而运用环境或为环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