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是“非常绿建”系列图书的*本,“非常绿建”系列图书是对绿色建筑进行归纳细分、并搜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绿色建筑项类代表进行整理出版的系列图书,本书对绿色建筑的一种类向——动态建筑的概念进行归纳并阐释,并搜集整理了全球范围内的四十三个动态建筑的代表案例进行展示。
本书所阐述的绿色建筑,是主流绿建之外、采用特殊手段,或因本身的特殊功能要求而必须达到生态环保目的的建筑,就可以称为非主流绿建。它们要么包含着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全局的前沿思考和方法探索,要么包含着对主流的反思与批判,抑或着力于用极致的建筑设计手段解决绿建某一方面的问题,有的还在探索在特殊的环境和功能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更有用朴素的本土民间智慧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的尝试,还包括通过跨界嫁接来实现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但不管哪一类都反映出建筑学意义上的本质思考。
这些建筑量大面广,但往往被社会和学术界忽视,很少出现在讨论话语中。编著者也尽量回避那些已经被大量报道、时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案例,而是刻意搜集那些不为人熟知和关注的高品质作品,作为主流之外的一种补充,或许这样可以让这套丛书更具阅读价值。
张军杰,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一级注册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几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课题;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三项;并在《建筑学报》《新建筑》《工业建筑》等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专注于绿色建筑设计及理论相关研究。
本书是对非主流绿色建筑的系统阐述和归纳整理之作。所谓非主流绿色建筑是指主流绿建之外、采用特殊手段,或因本身的特殊功能要求而必须达到生态环保目的的建筑,就可以称为非主流绿建。它们要么包含着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全局的前沿思考和方法探索,要么包含着对主流的反思与批判,抑或着力于用极致的建筑设计手段解决绿建某一方面的问题,有的还在探索在特殊的环境和功能前提下采用非常规的理念和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更有用朴素的本土民间智慧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态问题的尝试,还包括通过跨界嫁接来实现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但不管哪一类都反映出建筑学意义上的本质思考。
这些建筑量大面广,但往往被社会和学术界忽视,很少出现在讨论话语中。编著者也尽量回避那些已经被大量报道、时常出现在媒体上的案例,而是刻意搜集那些不为人熟知和关注的高品质作品,作为主流之外的一种补充,或许这样可以让这套丛书更具阅读价值。
本书共分20讲,叙述了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近现代建筑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中外建筑...
本书是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等专业的教学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本书共13章,包括建筑概述,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基础,墙体,楼板层与地面,楼梯,屋顶,门与窗,变形缝,工业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图的识...
《大设计》无所不在。在会议室和战场上;在工厂车间中也在超市货架上;在自家的汽车和厨房中;在广告牌和食品包装上;甚至还出现在电影道具和电脑图标中。然而,设计却并非只是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
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
绿色施工技术内容简介 --------------建筑 业 10 项新技术之一 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和安全 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 工中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首先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 的全新技术,而是对传统施工技术的改进,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技 术,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使施工 过程真正做到 “四节一环保 ”,对于促使环境友好、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具 有重要意义。 一、绿色施工技术的编写基础和新增内容 绿色施工技术是 以建筑业 10 项新技术( 2005) 中第七章建筑节能技术为基础编写的,因 此保留了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
《摄影测量学》内容简介
<正>本书主编王双亭,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专业,主要从事数字摄影测量和遥感信息提取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及所面临的问题;第二章介绍了摄影像片的获取原理与技术;第三章介绍了中心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
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 。
绿建筑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还是成本的考量。
中达电通董事总经理 游文人
绿建筑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成本的考量。从商业的交易情况来看,如果最终的业主买家没有很远大的目标和想法的话,就无法理解绿建筑可以帮他带来的长期效益,这种案子是不会成功的。一般建筑的集成方案需要100元,绿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案则需要120元,买家就会问你一个问题,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相差20元?
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消费群众来讲,短期投资看起来确实会比较高,而用中期做判断和分析,就会发现你的投资比一般住宅的投资来得更加划算,因为他能够节省下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都非常的划算。
打一个比方,假设今天外面的温度是30摄氏度,一座绿建筑的室内温度大概就是28摄氏度,这个温度对人体来讲是很舒适的,不会感觉到非常热,当外面的温度升到3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室内温度达到29、30摄氏度左右时才需要开空调。而一般的住宅载体,当外面温度是30摄氏度时,里面由于是密闭空间,空气循环效果不好,可能会达到32摄氏度,同理,当外面是26摄氏度的时候里面已经是28摄氏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开空调,所以绿建筑在能耗使用方面就可以节省很多,在电费方面也能节省很多,对于环境就有持续的贡献。
我们对绿建筑施工初期的投资成本相对比较高,但如果长期来看,成本就会比较低。我们的消费者、民众,一定是需要教育的,尤其是这样的观念跟这样的意识,在国内还算是刚开始的阶段,这不仅是政府需要出很大的力气来教育国内的民众,也需要企业本身出力。这是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来做的事情,过去政府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绿建筑,但是很少看到一家企业跳出来做这件事情,而我们今天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愿意来做这件事情。不仅是在自己的工厂、办公楼这样做,包括我们捐赠的学校都愿意这样做。
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了解,中国台湾的民众对节能减排这件事情非常放在心上,有80%民众是放在心里面的。以绿建筑来讲,中国台湾在这几年一直不断推动环保表彰绿建筑。在过去几年,新的建筑载体推出来的时候,都是朝着绿建筑的指标在推进当中。而内地这几年绿建筑的意识也开始抬头,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会看到绿建筑的身影,但是还没有那么普及。
通常来说,有需求、有供应这两件事要结合起来,有需求没有供应,这件事就成不了,有供应没有需求也成不了,所以这一定要是一个配套。所以我觉得,政府要把需求开出来,让所有的建筑业者、地产业者知道我们现在要建造绿建筑,知道绿建筑是好的,地产业开始建造绿建筑,这样整个配套就开始成型了,才会走到比较好的方面去。这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尤其是对公众的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绿建筑对于整个环境保护、对未来生活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游文人 中达电通董事总经理
绿建筑在商业化的过程当中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成本的考量。从商业的交易情况来看,如果最终的业主买家没有很远大的目标和想法的话,就无法理解绿建筑可以帮他带来的长期效益,这种案子是不会成功的。一般建筑的集成方案需要100元,绿建筑的系统集成方案则需要120元,买家就会问你一个问题,一模一样的东西为什么会相差20元?
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消费群众来讲,短期投资看起来确实会比较高,而用中期做判断和分析,就会发现你的投资比一般住宅的投资来得更加划算,因为他能够节省下来的成本和产生的效益都非常的划算。
打一个比方,假设今天外面的温度是30摄氏度,一座绿建筑的室内温度大概就是28摄氏度,这个温度对人体来讲是很舒适的,不会感觉到非常热,当外面的温度升到3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室内温度达到29、30摄氏度左右时才需要开空调。而一般的住宅载体,当外面温度是30摄氏度时,里面由于是密闭空间,空气循环效果不好,可能会达到32摄氏度,同理,当外面是26摄氏度的时候里面已经是28摄氏度,这个时候就需要开空调,所以绿建筑在能耗使用方面就可以节省很多,在电费方面也能节省很多,对于环境就有持续的贡献。
我们对绿建筑施工初期的投资成本相对比较高,但如果长期来看,成本就会比较低。我们的消费者、民众,一定是需要教育的,尤其是这样的观念跟这样的意识,在国内还算是刚开始的阶段,这不仅是政府需要出很大的力气来教育国内的民众,也需要企业本身出力。这是政府和企业一起努力来做的事情,过去政府在大力宣传节能减排、绿建筑,但是很少看到一家企业跳出来做这件事情,而我们今天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愿意来做这件事情。不仅是在自己的工厂、办公楼这样做,包括我们捐赠的学校都愿意这样做。
根据我的个人观察和了解,中国台湾的民众对节能减排这件事情非常放在心上,有80%民众是放在心里面的。以绿建筑来讲,中国台湾在这几年一直不断推动环保表彰绿建筑。在过去几年,新的建筑载体推出来的时候,都是朝着绿建筑的指标在推进当中。而内地这几年绿建筑的意识也开始抬头,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各大城市或多或少都会看到绿建筑的身影,但是还没有那么普及。
通常来说,有需求、有供应这两件事要结合起来,有需求没有供应,这件事就成不了,有供应没有需求也成不了,所以这一定要是一个配套。所以我觉得,政府要把需求开出来,让所有的建筑业者、地产业者知道我们现在要建造绿建筑,知道绿建筑是好的,地产业开始建造绿建筑,这样整个配套就开始成型了,才会走到比较好的方面去。这还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尤其是对公众的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绿建筑对于整个环境保护、对未来生活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