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批准号 |
10572104 |
项目名称 |
复合材料空间可展结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A0704 |
项目负责人 |
胡振东 |
负责人职称 |
教授 |
依托单位 |
同济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6-01-01 至 2008-12-31 |
支持经费 |
30(万元) |
为了减轻自重增大有效载荷,航天器空间可展结构普遍使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本项目主要研究如何将已有的各向同性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推广到各向异性多柔体系统,用来预测复合材料空间伸展结构的大范围刚体运动和弹性变形相耦合的动力学行为,为包括材料设计在内的系统优化设计、控制和安全性评估提供高效可靠的分析工具。 2100433B
复合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增大字体 复位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以不同方式组合而成的材料,它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单一材料的缺陷,扩大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
因为重力是不变的,弹力是与位移X有关,当这两个力同时取微分后,重力的微分为零,导致公式中就没有重力了。能量对时间的导数是能量随时间的变化,能量对距离的导数是能量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用能量法和牛顿二定律。...
展会名称:2015亚洲(上海)复合材料展 展会时间:2015年6月10-12日 展 &nbs...
热冲击下的复合材料壳刚柔耦合动力学研究
研究了在热冲击下任意形状(仅一个方向有曲率)复合材料壳的非线性刚柔耦合动力学响应。根据Mindlin理论,建立了任意形状的复合材料壳的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借助于数学理论以及几何关系,描述了壳上任意点的变曲率。用虚功原理建立了动力学变分方程,并采用等参单元对壳的连续动力学方程进行离散,建立了中心刚体-复合材料壳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用高斯积分计算常值阵,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广义-α法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积分。将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频率与ANSYS软件计算得到的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通过算例分析了在热冲击作用下复合材料壳的线性、非线性的动力学特性,以及曲率、材料特性对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复合材料 百科名片 橡塑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 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 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分为金 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基体常用的有铝、镁、铜、钛及其合金。非金属基体主要有合成树 脂、橡胶、陶瓷、石墨、碳等。增强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 化硅纤维、石棉纤维、晶须、金属丝和硬质细粒等。 目录 历史 分类 性能 成型方法 应用 江苏新型复合材料产业园 展开 编辑本段 历史 复合材料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至今沿用的稻草增强粘土和已使用上 百年的 钢筋混凝土 均由两种材料复合而成。 20 世纪 40 年代,因航空工业的需要,发 展了 玻璃纤
针对空间铰接锁紧柔性帆板和空间柔性臂等柔性多体结构,在空间环境运行的特点:系统模型高阶且低阶振动模态频率低,阻尼弱。在调姿、变轨和温度变化易引起振动和颤振问题,将影响航天器的稳定性和指向精度。本项目采用动力学建模、数值计算和有限元分析方法等对空间柔性多体结构动力学特性分析;研究为低阶控制器设计的模型降阶和低阶模型匹配方法;研究智能结构传感器和驱动器优化配置方法,尤其是异位配置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适应时延补偿算法;研究振动和颤振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及策略,进行稳定性理论分析、数学仿真。拟采用智能结构材料PZT、SMA、以及加速度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和伺服电机等建立铰接锁紧板和柔性机械臂两套柔性多体试验装置,进行振动和颤振辨识、主动控制试验研究,验证所探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项目采用理论和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旨在为柔性多体结构控制工程实现和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技术途径。
空间铰接柔性帆板和空间柔性臂等柔性多体结构在空间环境的特点:系统模型高阶且低阶振动模态频率低,阻尼弱;在调姿、变轨和温度变化易引起振动和颤振问题。研究了柔性多体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建模、振动和颤振特性分析。研究智能结构传感器和驱动器优化配置方法,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性和自适应时延补偿算法。研究了基于模型降阶和低阶模型匹配的振动和颤振抑制的智能、自适应和非线性控制方法。采用智能结构材料PZT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压电驱动器、伺服电机、气压驱动和SMA驱动等建立实验装置,包括铰接锁紧板和柔性机械臂等实验系统。进行振动和颤振辨识、主动控制算法的试验研究,验证了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研究内容、重要结果、关键数据:(1) 研制了一种压电铰接柔性板结构,进行了传感器和驱动器优化配置,实现了弯曲和扭转模态在检测和驱动上的解耦。进行了弯曲和扭转振动的非线性控制和T-S模糊控制仿真和实验研究,实现了快速振动抑制。(2) 提出了一种基于端部CCD相机视觉检测,进行柔性板结构的弯曲和扭转模态振动检测方案和图像处理方法。并进行了有限时间快速残余振动控制实验研究。(3) 研制了一种基于滚珠丝杠驱动的压电柔性臂系统,进行了特征模型的低阶模型匹配的自适应非线性控制实验研究。(4) 研制了一种谐波齿轮传动的压电铰接梁系统和一种基于行星减速器驱动的压电双柔性梁系统,分别进行了模糊终端滑模控制和分层递推控制实验研究。(5) 提出并研制了基于有杆气缸和无杆气缸驱动的压电柔性臂系统,进行了模糊自适应控制、自组织神经网络映射控制、自适应时延补偿控制等算法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实现了振动有效控制。(6) 研制了压电固支板结构,进行了自适应滤波前馈Filter-X LMS、自适应前馈结合反馈控制FULMS等算法仿真和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文章SCI检索12篇,录用国际刊物6篇,发表EI期刊和会议文章8篇,授权专利11件,申请发明专利11件。研究成果为相关柔性结构控制工程实现和应用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技术途径。 2100433B
本课题面向我国空间站以及未来其他大型航天器系统在轨建造与维护的需求,开展大型空间结构在轨装配的多臂空间机器人协调控制研究,包括:(1)建立柔性多臂空间机器人装配大型柔性结构过程中的变构型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各种构型下系统的动力学耦合特性,得出空间机械臂、载荷及其基座之间刚性运动、柔性振动等的耦合关系;(2) 提出多臂空间机器人在轨操作大载荷过程中,保持基座稳定的无奇异路径规划与控制方法;(3) 建立多臂传递大型挠性载荷过程中,机械臂末端与载荷的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并提出利用双臂的协调运动最小化碰撞效应的路径规划与控制方法;(4) 提出双臂抓持挠性载荷形成闭链后双臂协调操作的轨迹规划与振动抑制方法。. 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我国大力发展空间机器人在轨服务技术的大方向,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大型航天系统在轨组装、维护、拆解等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