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曾从盛,男,1954年7月出生,福建省宁化县人,理学硕士,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与生态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学术带头人之一,省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现为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海岸海洋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科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科协委员,福建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福州市土地矿产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和《湿地科学》等学术期刊编委。
前言
1 福建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1.1 背山面海,相对独立而又有紧密内部联系的地理单元
1.2 以湿润中、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要素组合和较高的能量积累与物质循环速率
1.3 以地貌的空间格局为主导的陆域景观生态空间分异
1.4 在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隐藏着特殊的生态脆弱性
2 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社会经济因素
2.1 经济发展
2.2 社会发展
3 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绩
3.1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法规建设
3.2 生态保护
3.3 生态建设
4 陆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4.1 土地利用和土地退化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4.2 陆域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4.3 陆域水生态现状及其变化
4.4 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4.5 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环情况
4.6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4.7 城镇生态环境
4.8 陆域生态灾害
5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5.1 近岸海域总体状况
5.2 海湾生态环境
5.3 河口区生态环境
5.4 岛屿及其周围水域水生态环境
5.5 红树林生态系统
5.6 海洋生态灾害
6 生态环境退化对福建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6.1 对经济的影响
6.2 对社会的影响
6.3 对可持续发展影响
7 福建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和驱动力-状态-响应分析
7.1 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机制问题
7.2 土地利用及其生态问题
7.3 森森资源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7.4 海湾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8 基本结论
9 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工作的通知2100433B
调查报告基本按技术规范的参考提纲编写,考虑到海、陆域各自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因而把海域单独作为一大部分编写。
本期内容提要 【情况汇报】 ○ 我区建设新农村工作情况概述 【调研报告】 ○ 环南湖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经验交流】 ○ 梅溪乡三项措施力保计生服务见成效 【工作动态】 ○ 整治摩托车非法营运行动再掀高...
气候方面:美国东海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西海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中国是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方面:美国东西两面临海,呈南北纵列状分布,而中国只有东部和南部临海,地形为西高东低,...
我们正在打一场反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反对人类自身错误行为及观 念的战争。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公民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如果 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
福建省“十五”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
1 福建省“十五”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规划( 闽政 [2002]14 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保护和 建设好生态环境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本规划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编制。参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结合我省实际,本规划主要包括 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生态林业、近海生态环境、农田基本建设、矿区治理等,其他如环境污染整治等不 在本规划范围。 一、我省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情况 (一)建设成就 1.水土保持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水土保持法》,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从 “八五”期间的 7个重点县扩大到 “九五”期间的汀江、晋江、九龙江、赛江流域的四大片, 70个县(市) 389 个乡镇。截止 2000 年底,开展小流域治理 532条,建立不同类型的综合治理示范点(片) 960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以遥感影像、统计资料为基础数据,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论,运用最小方差法和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的划分,最终确立一个由3个生态环境结构系列和10个结构类型构成的福建省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结构类型分类系统。最后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结构类型的地理分布、区域分异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是生态现状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和依据,调查的内容和指标应能反映评价工作范围内的生态背景特征和现存的主要生态问题。在有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包括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或其他特殊保护要求对象时,应做专题调查。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应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现场工作,生态现状调查的范围应不小于评价工作的范围。
一级评价应给出采样地样方实测、遥感等方法测定的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等数据,给出主要生物物种名录、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等调查资料;
二级评价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可依据已有资料推断,或实测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方予以验证;
三级评价可充分借鉴已有资料进行说明 。
调查目的是指为什么要调查,要解决什么问题,调查资料的具体用途是什么?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其目的主要是:
① 掌握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② 建成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基本数据库,初步形成为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查询数据库;
③ 完成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报告和多媒体演示系统;
④ 为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调查对象就是要调查研究的那些生态环境现象的总体。确定调查对象,最主要的是确定它所包括的范围,把它与其他相近的对象划分清楚。调查单位就是构成调查对象的各个单位,是调查内容的承担者,即被直接调查的对象。
调查内容就是需要向调查单位了解的情况和问题,具体是统计指标或调查统计项目。调查内容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点:
① 主要根据调查目的而定,力求精简,只规定必不可少的调查统计指标;
② 考虑各方面需要,也要考虑调查的力量能否完成,调查资料能否得到;
③ 要注意调查统计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既可了解调查内容之间的联系,又可进行核对。
调查内容通常采用调查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应由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它规定统一的填报范围、统计指标、统计时间与统计方法,并附有填表说明或备注,对各项统计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要有明确的解释。
规定调查时间就是确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或时期和调查工作的期限。调查资料有的是某一时间的水平,有的是某一时期的总量,调查方案中必须明确规定统计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或时期。调查工作的期限是指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规定完成统计调查任务的工作时间。
确定调查方法要根据调查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而定,原则是:凡只需一次性专门调查的,就不制定定期统计表;凡不需全面调查的,就可采用非全面调查;在人力、物力、财力较强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全面调查,否则,尽量采用非全面调查。至于在非全面调查中对重点调查、典型或抽样调查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应明确调查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有的还要成立调查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要制定技术规范或技术要点,规定调查的步骤、要求以及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等。对于技术要求高、规模较大而又缺乏经验的调查统计,需要举办相关的培训班并进行试点调研。在调查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还要及时修改和补充调查方案,以使调查方案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制定调查方案或报表制度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除了组织人员下基层调查外,还要把调查方案或报表制度布置给报告单位,以便统一行动,全面开展调查统计工作 。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与影响评价的内容根据建设项目的影响和环境特点而有不同,一般包括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种、种群、群落等)和非生物成分(水分、土壤)的评价,即生态系统因子层次上的状况评价、生态系统整体结构与环境的评价、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资源的评价等。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一般需阐明生态系统的类型、基本结构和特点,评价区内居优势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域内自然资源赋存和优势资源及其利用需阐明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相关关系(空间布局、物流等)及连通情况,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注意食物链关系);明确区域生态系统主要约束条件(限制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以及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另外,现状评价还需阐明评价的生态环境受到的主要压力、威胁和生存的主要问题等。
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生态系统评价方法,主要考虑的是生态系统属性,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意义。例如,早期的生态系统评价就是着眼于某些野生生物物种或自然区的保护价值,指出某个地区野生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现状、有哪些外界(自然的、人为的)压力,根据这些住处提出保护措施观点评价生态系统,估计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评价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及其改变程度,提出保护生态系统和补救生态系统损失的措施。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免受或少受有害影响。两类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但由于影响因子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方法的复杂程度也不尽相同。
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大部分评价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而且许多定量方法仍由于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人为的主观因素而增加了其不确定性。因此,对生态环境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评价的对象(生态系统)有透彻的了解,大量而充实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以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工作,在于对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