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2013—2017年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
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立项教研项目“‘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以及“‘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原则”两个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也同时得到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支持。全书基于工程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实习的通识教育属性和专业教育属性,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系统汇集了与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有关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并按照产品制造流程的逻辑关系,首次系统构建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体系、能力要求体系,以及不同教学模块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提出了适用于慕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和翻转课堂内容要求。同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程标准(或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依据和原则,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书对“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和机械制造实习课程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内容如下:
(1)汇集凝练了本课程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各种基础知识点,拟定了能力点和能力要求。按照各种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构筑了面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对接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对该课程的知识需求,起到了引领课程建设的作用。
(2)确定了基于慕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翻转课堂内容要求,为慕课教学提供了内容要求。
(3)确定了机械制造实习模块必要的知识点,构筑了相对完整的机械制造实习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4)通过知识体系的建立,为后续修订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5)给出了制定本课程标准(或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依据和原则。
全书由孙康宁课题组和林建平课题组共同编写完成。其中,孙康宁课题组完成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的编写工作,课题组成员包括山东大学及昌吉学院的孙康宁教授,山东大学的张景德教授、李爱菊教授,清华大学的傅水根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的朱华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邢忠文教授,东南大学的张远明教授,四川大学的罗阳教授。林建平课题组完成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和原则”的编写工作,课题组成员包括同济大学的林建平教授、王昆老师、温媛媛老师,清华大学的傅水根教授。
孙康宁,工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先后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国家及部省级规划教材7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2、3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1、2等奖3项,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一部,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项。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教学团队。
第1章绪论
1.1本书的主要任务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2.1解决问题的思路
1.2.2解决问题的方法
1.3前期调研与工作基础
1.3.1原“金属工艺学”课程知识体系
1.3.2原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1.3.3课程的现状
1.3.4课程存在的问题
第2章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构建
2.1课程知识体系逻辑关系
2.2课程知识体系
2.3课程能力体系
第3章课程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
3.1材料与制造技术简论
3.2工程材料
3.2.1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3.2.2材料学基础1(金属材料)
3.2.3材料学基础2(非金属材料)
3.2.4材料选择
3.3材料改性
3.3.1材料热处理
3.3.2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3.4材料成形
3.4.1材料的液态成形
3.4.2材料塑性成形
3.4.3材料连接成形
3.4.4陶瓷及粉末冶金材料成形
3.4.5高分子材料成形
3.4.6复合材料成形
3.5机械制造工艺
3.5.1切削加工工艺
3.5.2特种加工工艺
3.5.3螺纹与齿形表面加工
3.5.4常见表面加工方案选择(建议采用讨论式)
3.5.5数控加工技术
3.5.6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建议采用讨论式)
3.5.7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
3.5.8装配自动化
3.5.9机械制造工艺典型零件讨论(建议采用讨论式)
3.5.10机械制造经济性与管理
3.5.11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3.5.12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
3.5.13电子设备制造基础(本部分建议安排学生自学)
3.6机械制造实习
3.6.1机械类
3.6.2非机械类
第4章模块化部分课程知识点与能力点
4.1机械工程材料
4.1.1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
4.1.2晶体结构与结晶
4.1.3金属的塑性变形
4.1.4二元合金
4.1.5铁碳合金
4.1.6合金钢
4.1.7铸铁
4.1.8有色金属及合金
4.1.9非金属材料
4.1.10材料的选用
4.2材料成形
4.2.1材料的液态成形
4.2.2材料塑性成形
4.2.3材料连接成形
4.2.4陶瓷及粉末冶金材料成形
4.2.5高分子材料成形
4.2.6复合材料成形
4.3机械制造工艺
4.3.1切削加工工艺
4.3.2特种加工工艺
4.3.3螺纹与齿形表面加工
4.3.4常见表面加工方案选择(建议采用讨论式)
4.3.5数控加工技术
4.3.6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建议采用讨论式)
4.3.7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
4.3.8装配自动化
4.3.9机械制造工艺典型零件讨论(建议采用讨论式)
4.3.10机械制造经济性与管理
4.3.11机械制造业的环境保护
4.3.12非金属材料的机械加工
4.3.13电子设备制造基础(本部分建议安排学生自学)
4.4机械制造实习
4.4.1机械类
4.4.2非机械类
第5章课程知识点与能力点的汇集及分析
附录A“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标准(或教学基本要求)
制定的依据和原则
附录B“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十一五”版)
(机械类专业适用)
附录C“机械制造实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机械类专业适用)
附录D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
的通知
附录E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2100433B
不难学
钢管怎么会是机械呢?一般的,钢管指架管,用于支设脚手架之类的,多为Φ48的,这是周转料;还有一种情况是指安装上用的采暖之类所用到的钢管,这是属于直接工程材料。
主要材料有铸铁,按碳在铸铁中存在的状态及形式的不同,可将铸铁分为:白口铸铁:碳绝大部分以在渗碳体状态存在,断口亮白色,渗碳体硬而脆,机械中较少应用。灰铸铁:石墨片状存在,可锻铸铁:团絮状,球墨铸铁:圆...
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学时压缩的前提下,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实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达到国家对工科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论文
1 鲁东大学 交通学院 20 11 -20 12 学年第 一 学期 《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论文 课程号: 2811090 任课教师 苑金梁 成绩 论文题目:(可指定题目,也可说明题目范围。 ) 论文题目自拟,论文内容要求从与《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相关的几个方面选择一个展开论述:金属热处理;钢铁材料; 铸造;塑性成型;焊接;切削加工;先进制造技术。 论文要求:(对论文题目、内容、行文、字数等作出判分规定。 ) 要求:字数 2500左右,其中摘要 100字左右,关键词 3-5 个; 参考文献 5 篇左右;论文要求题目与内容相符,对问题的分析较为 深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流畅,书写工整。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正文 学 院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专 业 __ __ __ __ __ __ __ __ _班 级 __ __ _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分为6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两个部分,工程材料部分可根据本专业工程材料课程的设置和先修情况在教学中选用。工程材料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材料的性能、二元合金与铁碳合金相图、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部分主要包括铸造、塑性成形、焊接、切削加工和先进制造技术。每一章都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引例、特别提示、知识链接、本章小结和习题等内容,以便于教学。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的编写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教学改革“宽口径、少学时”的新要求,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适应性为目标,突出应用。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工科非机械类专业教材,还可作为企业中从事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机械是21世纪社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重要要素。《机械制造基础》作为介绍机械零件制造与成形工艺的一门学科,是未来机械工程师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技术基础知识的课程。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慕课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和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对适应各类机械专业知识学习和从事各类机械技术及管理工作,以及研究与制造机械都具有重要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慕课课程适应于所有对机械领域感兴趣的人学习。
知识产权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验和实训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
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教学课程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
按照相关规定,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 |
|||
---|---|---|---|---|
通识课程 |
根据知识产权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学分。通识课程应当涵盖外语、体育、计算机课程以及逻辑学等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应当保持均衡。 |
|||
专业必修课 (核心课程) |
法理学 |
宪法学 |
刑法 |
民法 |
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
知识产权总论 |
|
著作权法 |
专利法 |
商标法 |
竞争法 |
|
知识产权管理 |
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 |
|||
专业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程应当与专业必修课程形成逻辑上的拓展和延续关系,并形成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性修读。各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鼓励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 |
参考资料:
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
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程,组织专业实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课程应当制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明确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时分配。专业实习时长不得少于10周。
社会实践
根据专业实际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社会实践时长不得少于4周。
毕业论文(设计)
知识产权专业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加强问题导向。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结合社会实践以及经济、社会现实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高校应为学生确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知识产权专业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