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古时以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称为漕运。自金建中都起,漕运任务十分艰巨。在水资源短缺的北京地区发展漕运,历来重视水的综合利用和节水工程的效益。从北京到通县(以下接北运河)的运输古代一直有南北两条通航水道。北线运河创自金大定四年(1164)以前,但时断时续,到元代至元十六年改建为坝河,在河道上修建七座拦河坝,实行分段运输(倒载法)。最大漕运量达110万石,一直使用到元朝灭亡。明清都没有修复。现存坝河是其遗迹。南线运河自金大定十二年开凿金口河,引浑河(今永定河)水通漕运,上段基本采用戾陵堰车箱渠路线,中间过中都北城,东至通州城北入潞水(今北运河)。结果因浑河水泥沙含量过多,河道坡降过陡而失败。泰和五年(1205)开闸河,水源改用白莲潭(今积水潭、什刹海等)清水,并在下游河道上建闸五六座以节制水流。因水量小,勉强通航10余年。元至元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292~1293)郭守敬修通惠河,长164里,并增加水源,在下游河道上建闸11处共24座,严格节制水量,将入北运河口处下移到张家湾李二寺,从而实现了顺利通航。元代船只可沿通惠河直驶入大都城内积水潭,漕运量最高约200余万石。明以后水源枯竭,通惠河缩短到东便门外,航运不很畅通,经明、清不断维修,一直使用到20世纪初。
早在东汉时,渔阳(今密云、顺义)太守张堪曾开稻田八千顷。三国时建戾陵堰引水灌溉农田。金代引永定河通航虽不成功,但仍有灌溉之利。元以后禁止从永定河引水,但沿河农民仍然私开小渠引水灌溉。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原有的农田逐渐建为市区。如金代在今皇城以东地区有大片稻田,记载称“岁获万斛”,到元代成为大都城的市区。
北京防洪历来以永定河为重点。其左岸堤防始建于元代。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行系统整治,固定下游河道,改变“无定河”局面。总的治理方针是左岸筑堤,右岸分洪的原则,以确保城区的安全。北京城区城址选择优越,基本可避免永定河、潮白河水直接泛滥入城,主要在防止雨涝和城区排水上兴修完整的排水工程。自元大都城建成起,到明代扩建城区,形成了以内城干河与护城河相通连的一级排水干渠,其次是大街两侧的二级干渠,以下分支到各街道的支渠、小沟。由于制定了较严谨的管理制度,使城内雨涝大为减少。但清后期严重失修,成为旧北京的一个严重问题。2100433B
城市供水 自公元 250年在湿水(今永定河)上修建戾陵堰,引水至当时的蓟城(今北京),至元代近千年间,北京古代城市供水不断地修复利用这一引水工程。元代建大都城后,城市扩大,只依靠上述工程和西郊的玉泉水为源已无法满足城市用水和漕运的需要。至元二十九年(1292)由郭守敬规划设计修建了白浮瓮山河引水工程,将温榆河上源的泉水引至瓮山泊(今昆明湖),供大都用水。明代白浮瓮山河湮废,北京的地表水源只剩玉泉山一处。永定河因含沙量大,泛滥严重,威胁城市安全,已无法引用。为补充水量不足,清乾隆年间兴建引用西山的香山、卧佛寺泉水的石渠工程逾10km,将分散的泉水引至玉泉。北京城市园林供水,一直是水利部门的重要任务。因此,兴修的水利工程一开始便为美化首都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最著名的工程如元代瓮山泊,既是通惠河(见京杭运河)上源调节水库,又是著名风景游览区,元代皇帝多次乘船前往游乐。经清代扩建为昆明湖,成为大型皇家园林。
万科·大都会滨江这个还不错的,价格是75000元一平方米的,楼盘地址:通州北关北500米。乘坐911路,675路、816路、648路等都可以到达,附近运河中学、潞河中学、通州二中等都有的,楼盘设计的非...
其实没什么风格可言,都是一些破旧的房子,风格上你是喜欢的,而且适合你家的建筑的,就可以了
观唐别墅 [朝阳-来广营 来广营东路与京顺路交叉口,香江北路西侧] 537平方米 &nb...
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发展思路
近年来,北京市城区局地性、短历时、冲击型暴雨对雨水排水系统、防洪除涝和雨水利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总结北京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指出了北京城市雨水利用发展的方向:建立精细化、智能化、高效率、高水平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暴雨内涝,安全利用雨水。
北京城建集团通讯录
公司名称 联系人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王健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王伟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马超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陈小姐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王燕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陈小姐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张捷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唐晓风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陈雪松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余小姐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NULL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李彦国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金魁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刘伟华 北京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齐经理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张华伟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王玉涛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李玲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刘泽宇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王宏伟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蒋部长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
优势
我国古代有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很高,说明当时掌握的水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农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大。这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农业基础建设,兴建公共水利工程。同时,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另外水和土一样又是作物生长的条件,水又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兴修水利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古代不仅在平定安世时期,就是在纷争动乱岁月,国家也往往不放弃水利事业的兴办。如三国时期蜀国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办和对都江堰的修缮。诸葛亮指出:“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所以国家专置管理堤堰的“堰官”,负责维护都江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
由于历代政府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中原、川西农业的发展。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魏晋以后水利事业继续向江南推进,到唐代基本上遍及全国。宋代更掀起了大办水利的热潮。元明清时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兴建的数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古代帝王重视水利工程
公共水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东方和古代中国国家管理经济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中国历史上还留下了不少高层领导(皇帝)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佳话。
西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
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还曾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勘察。
中国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
(1)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秦:开通了秦渠、灵渠和江南运河。
(3)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
①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有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江淮、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著名工程有六门陂。
③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著名工程有鉴湖等。
④西北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唐: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6)五代十国:兴修水利工程,如安丰塘(南唐)、捍海塘(吴越)。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
古代开挖的运河
(1)古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它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
(2)邗沟——开挖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
(3)灵渠——开挖于秦朝,秦始皇伐南越时,由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这条运河连接了向北流的湘江和向南流的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之间沟通,以后历代又曾多次修缮利用。
(4)隋朝大运河——开挖于605年,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全长四五千里,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郡,东南到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5)元——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这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
古代对黄河的治理
(1)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
(2)西汉武帝、东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3)元朝政府多次征发农民和兵士,治理黄河。
灵渠:世界古代水利建筑的明珠
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工程主体包括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灵渠设计精巧,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与四川省的都江堰、陕西省的郑国渠齐名,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
古代南北运输大动脉
据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为了将岭南百越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进军岭南。但是,百越民族的顽强抵抗,加之山路崎岖,粮饷转运困难,以致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战事处于胶着状态。为了解决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督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修建人工运河。公元前214年运河凿成,全长36.4千米,连接湘漓二水,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使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军需补给和兵源补充,因而迅速统一了岭南,这条人工运河就是灵渠。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过灵渠。
史料记载,灵渠通航以后,成为我国古代南北运输大动脉。从汉武帝时起,中国海船多次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徐闻、合浦古港起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访今越南、泰国、马来半岛等国。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重建灵渠石堤陡门碑记》中写道:“夫陡河虽小,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唯此一水是赖。”
古代运河技术典范
灵渠选在湘江上游与始安水相距4千米、水位高于始安水高程1.1米的一个静水区——渼潭(今称分水塘)拦河筑坝,将湘江之水引入始安水,在湘漓二水之间实现通航。这一科学的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灵渠的渠系非常灵巧,分为南北二渠。南渠长33公里,是引湘入漓的主渠道。北渠是引航渠道,长近4公里,只有南渠长度的1/8。其实,北渠入口和出口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但由于距离短、水位落差大、流速快、不利于通航,而且上游来水会大量注入北渠,打破南北二渠水量的平衡。于是,秦人将其设计成S形,通过延长流程,减小落差,使水流曲折且平缓地流入湘江,让船只顺利通航。
在修建灵渠时还有一项重要发明,那就是陡门。陡门,又称“斗门”,是建于南北渠上用于壅高水位、具有船闸作用的建筑物。兴安县在秋冬季节常有四五个月的枯水期,此外渠道有浅、狭、曲、急的特点,不同渠段水量深浅不一、水流速度迥异,对船只航行十分不利。因此,古人便发明了陡门来提高水位,集中比降,以利舟行。199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会(WCD)组织全球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们到灵渠进行实地考察。专家、学者们考察后赞不绝口,一致认为陡门“不愧为世界船闸之父”。
已具备申遗标准
1988年1月,灵渠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评估报告员、保护规划与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博士,来到灵渠实地考察后,深深为之震撼。“像灵渠这么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科学、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运河是极为罕见的。灵渠科学的选址、三七分水的‘人’字形大坝、调洪的大小天平、鱼鳞石砌成的坝基,是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观。”尤嘎·尤基莱托博士说,“只要中国政府有决心,灵渠申遗很有希望。”
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曾多次参与对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进行的审议投票,也曾多次到灵渠考察。
他认为,灵渠提名世界遗产整体的完整性极其充分:整体水系统具备了所有维持其功能的核心元素;全线贯通,各段河道形态完整;整体没有遭受紧迫而严重的威胁,其沿线大部分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景观环境。
灵渠的开通与秦朝统一岭南地区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它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南方百越民族征战直至最终确定古代中国南疆版图的重要历史进程,对亚洲甚至人类历史都至关重要。
内容介绍
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的《古代水利工程》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几千年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智慧善良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京抗大运河等。这些水利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也非常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不仅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益处,而且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水利工程》适合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