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为研究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借助于拉曼散射可快速定出分子振动的固有频率,并可决定分子结构的对称性、分子内部的力等。激光问世以来,关于激光的拉曼散射的研究更得到迅速发展。强激光引起的非线性效应导致了新的拉曼散射现象,如在强激光作用下产生的受激拉曼散射,可获得高强度的多个新波长的相干辐射,用于大气污染的测量(见拉曼光谱学、受激光散射)。
散射与通信技术关系也很密切,如利用对流层、电离层以及流星余迹的散射可对上百乃至几百公里距离的定点进行微波或超短波通信,是跨越不能设中继站的地段进行通信的有力措施。此外,微波特别是毫米波穿越雨云和雨幕时,水滴乃至分子的散射与吸收所引起的衰减是不能忽视的。
对流层中随时存在着尺度不同(约10~100m)的湍流区。湍流区内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有10-6数量级的差别。这些湍流区如同浸在均匀大气中的介质块,在投射被照射下,其极化电流的辐射场即是散射场,团块极化电流的相位沿着投射波的传播方向逐渐落后。类似行波天线的原理,其前向散射强度远大于背向散射。利用这种前向散射可以进行远距离通信。有效的散射区是收、发天线主波瓣端部相交的区域,见图。由于团块的运动、生灭和分布都是随机的,因而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也都是随机起伏的。由于团块内外折射指数相差甚微,必须使用较高的频率(常用微波)和相当大的发射功率,才能引起可观的极化电流。收、发天线也必须有较高的增益。
在电离层中也经常存在着电子浓度与周围有差异的团块。由于频率越高等离子体的折射指数越接近于真空,所以利用电离层的不均匀性进行散射通信时只能用米波,而且信号频带受到限制。
太阳系大量微粒和流星以12~-72km/s的相对速度与地球相遇时,大多数情形因灼热而气化,飞出的原子与大气分子碰撞而引起电离,选就是流星的电离余迹,它是细长的等离子体柱。肉眼能观察到高度约100km的流星,其余迹上每米长有1014个以上的自由电子,能在1秒乃至几分钟时间内散射米波,在高空风作用下先变形而后散失。估计每一昼夜约有108个这种流星进入大气,所以这种电离余迹是经常存在的,只是要在发现余迹出现后立即进行断续通信。其散射的方向性较强,与电离层不均性散射相比,同样的发射功率下,通信容量增大至10倍或10倍以上。
由于卫星通信的使用,散射通信的必要性已很小,但卫星数量加多必终致发生信道拥挤;空间武器的发展使通信卫星在战争中难免被破坏,散射通信或将再度受重视。
对卫星通信和直接广播影响最明显的是散射衰减。水珠、雪片乃至大气分子在电磁波照射下,其极化电流的辐射把照射波的能流转化为散射能流和质点的内能,因而使照射波受到衰减。在厘米波段,每一水滴如同一个电偶极子。雨滴散射的散射衰减随频率提高而加大。在毫米波段则进入散射的谐振区。散射衰减随频率增大较快,例如每小时12.5mm的降水中,每公里的衰减分贝数,λ=3cm时约为0.285,λ=1cm时约为2.73,λ=6mm时约为4.72,而λ=3mm时则约为6.72。水蒸汽和氧分子对于毫米波的某些频率也有强烈的衰减:水汽对于λ=1.35cm的波约有2dB/km的衰减,氧对于λ=5mm和2.5mm的波衰减分别达到3.4和14dB/km。因此对于毫米波通信和广播必须选用衰减峰之间的频率,以避免过大的衰减;在计算发射功率时,必须留出足够的余量以弥补传播途径中的衰减。
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
I(λ) scattering∝I(λ)incident/λ
米氏发表了任何尺寸均匀球形粒子散射问题的严格解,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可以研究雾、云、日冕、胶体和金属悬浮液的散射等。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米氏散射。
这种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微粒,如烟、尘埃、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引起。米氏散射的辐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的方向比向后的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如云雾的粒子大小与红外线(0.7615um)的波长接近,所以云雾对红外线的辐射主要是米氏散射。是故,多云潮湿的天气对米氏散射的影响较大
入射光与介质的分子运动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频率发生改变的散射。1928年C.拉曼在液 体和气体中观察到散射光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称拉曼效应或拉曼散射。拉曼散射遵守如下规律:散射光中在原始入射谱线(频率为ω0)两侧对称地伴有频率为ω0±ωi(i=1,2,3,…)的一组谱线,长波一侧的谱线称红伴线或斯托克斯线,短波一侧的谱线称紫伴线或反斯托克斯线,统称拉曼谱线;频率差ωi与入射光频率ω0无关,仅由散射物质的性质决定。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特有的拉曼谱线,常与物质的红外吸收谱相吻合。在经典理论的解释中,介质分子以固有频率ωi振动,与频率为ω0的入射光耦合后产生ω0、ω0-ωi和ω0+ωi三种频率的振动,频率为ω0的振动辐射瑞利散射光,后两种频率对应斯托克斯线和反斯托克斯线。拉曼散射的诠释需用量子力学,不仅可解释散射光的频移,还能解决诸如强度和偏振等问题。
按量子力学,晶体中原子的固有振动能量是量子化的,所有原子振动形成的格波也是量子化的,称为声子。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都是入射光子与声子的非弹性碰撞结果。晶格振动分频率较高的光学支和频率较低的声学支,前者参与的散射是拉曼散射,后者参与的散射是布里渊散射。固体中的各种缺陷、杂质等只要能引起极化率变化的元激发均能产生光的散射过程,称广义的拉曼散射。按习惯频移波数在50-1,000/厘米间为拉曼散射,在0.1-2/厘米间是布里渊散射。
采光板材料主要由PP,PC,PET,APET,或PVC料做成。常用波形760/840/930/950/1050/1130,常用的厚度为:0.8mm、1.0mm、1.2mm、1.5mm、2.0mm、2m...
粉尘仪的传感器室中,主要元器件为激光二极管、透镜组和光电检测器.检测时,首先由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通过透镜组形成一个薄层面光源.薄层光照射在流经传感器室的待测气溶胶时,会产生散射,通过光电探测器来检...
你好,粉尘仪的传感器室中,主要元器件为激光二极管,透镜组和光电检测器。检测时,首先由激光二极管发出的激光,通过透镜组形成一个薄层面光源。薄层光照射在流经传感器室的待测气溶胶时,会产生散射,通过光电探测...
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相同,而其强度与波长λ成反比的散射,称瑞利散射定律,由瑞利于1871年提出。此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散射微粒的线度小于波长。若入射光为自然光,不同方向散射光的强度正比于1+cosθ,θ为散射光与入射光间的夹角,称散射角。θ=0或π时散射光仍为自然光;θ=π/2时散射光为线偏振光;在其他方向上则为部分偏振光。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可解释天空的蔚蓝色和夕阳的橙红色。
当散射微粒的线度大于波长时,瑞利散射定律不再成立,散射光强度与微粒的大小和形状有复杂的关系。G.米和P.德拜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以球形粒子为模型详细计算3对电磁波的散射。米氏散射理论表明,当球形粒子的半径a<0.3λ/-2π时散射光强遵守瑞利定律,a较大时散射光强与波长的关系不再明显。用白光照射由大颗粒组成的物质时(如天空的云层等),散射光仍为白色。气体液化时,在临界状态附近由密度涨落引起的不均匀区域的线度比波长要大,所产生的强烈散射使原来透明的物质变混浊,称为临界乳光。
高光洁度玻璃基片的表面散射和体散射测量
提出了一种利用总积分散射(TIS)测量K9玻璃基片表面散射和体散射的实验方法。首先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基片表面沉积厚度为几十nm的金属Ag薄膜,然后将基片的表面和体区分开考虑,通过TIS测得了基片上下表面的均方根粗糙度,进而求得基片的总散射和表面散射,最后计算得到了体散射。分别利用TI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测量了3个样品上表面所镀Ag膜的均方根粗糙度,两种方法所得的均方根粗糙度的数值相差不明显,差值分别为0.08,0.11和0.09 nm,表明TIS和AFM的测量结果相一致。利用该方法测得3块K9玻璃基片的总散射分别为6.06×10-4,5.84×10-4和6.48×10-4,表面散射介于1.25×10-4~1.56×10-4之间,由此计算得到的体散射分别为3.10×10-4,3.30×10-4和3.61×10-4。
基于多模光纤的动态光散射粒径测量研究
介绍了一种用多模光纤构造的动态光散射粒径测量实验系统,系统中没有对接收光纤的孔径角加任何限制措施。分别用单分散,多分散和不同浓度的标准聚苯乙烯乳胶球悬浮液检测了该系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准确地测量浓度(体积分数)达5%的聚苯乙烯乳胶球溶液中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
型号:ACEMATT OK412
品牌:德固赛Degussa
包装规格:15kg/袋
有效物质含量:98%
产品特性:赋予体系亚光效果;良好的悬浮性;消光性;能在涂层表面提供良好滑度。
应用领域:涂料、油墨、薄膜涂层、皮革表面处理剂等行业。
消光机理:当充填在涂层内均匀分布的二氧化硅的粒径与涂膜的厚度适宜它能使涂膜表面得粗糙,不均匀的表面和微弱的粗糙度会造成光的散射,因而降低了光泽。
散装正投软幕采用优质双层PVC面料,质地柔软,耐折叠,易绷紧,不掉色,周边包边打孔或上下制作穿管套,可按要求订做任意尺寸。超过300寸的散幕通常通过电影院里的舞台升降杆挂装.
金属正投软幕采用领先工艺,金属涂层细腻均匀,柔韧性好,具有亮度大、色彩艳丽,对偏振光的散射小等优点,立体投影效果超强,是立体电影的最佳选择.
第1章 荧光灯的放电与发光
1.1 光的基本原理
1.1.1 光的干涉与衍射
1.1.2 偏振光
1.1.3 光的双折射
1.1.4 光的散射与色散
1.1.5 光谱
1.1.6 维恩位移与普朗克假设
1.1.7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1.2 灯中气体——从绝缘到导电
1.2.1 荧光灯工作原理
1.2.2 激发与电离
1.2.3 亚稳态跃迁与潘宁效应
1.2.4 带电粒子的运动与消失
1.3 气体放电
1.3.1 气体放电的全伏安特性
1.3.2 汤生雪崩与二次过程
1.3.3 着火电压与巴邢定律
1.3.4 辉光放电
1.3.5 弧光放电
1.3.6 等离子体正柱区
1.3.7 电极与电子发射
1.3.8 气体放电的负阻特性
1.4 汞蒸气压与填充气体
1.4.1 汞蒸气压
1.4.2 惰性气体的作用
1.5 管径与放电管长度
1.5.1 管径对放电的影响
1.5.2 灯的长度设计
1.6 镇流器与启辉器
1.6.1 电感镇流器
1.6.2 启辉器结构与原理
1.6.3 电子镇流器原理
1.6.4 集成电路概述
第2章 荧光灯产品
第3章 荧光粉
第4章 荧光粉涂层技术
第5章 氧化物阴极的制备
第6章 喇叭与芯柱制造
第7章 封口、对接与弯制工艺
第8章 真空技术
第9章 排气工艺
第10章 装头、老炼与打印
第11章 燃点质量的探讨
第12章 光辐射测量技术
第13章 紫外线光源与无极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