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开裂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在约束条件下的粘弹性能是研究混凝土开裂机理避免混凝土开裂的必由之路。本项目以不同条件、不同配比混凝土的收缩为基础,对早期收缩规律进行研究总结。以钢环对混凝土施加约束,精确测量钢环的受压变形,通过计算定量研究混凝土在约束条件下内部应力的发展,以及在此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复杂变形──弹性变形、拉徐变的发展规律。并以力学分析软件为分析工具,对混凝土在约束条件下的力学状态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与材料试验结果相互验证。通过早期约束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分析,建立混凝土早期以时间为变量的流变学模型。定量分析混凝土发生开裂的应力和应变临界条件,期望能够通过在试验室对混凝土进行约束收缩试验,来预测该混凝土在工程中发生开裂的可能性,避免具有开裂可能的混凝土用于工程中,避免或减少开裂事故的发生。 2100433B
批准号 |
50678054 |
项目名称 |
高性能混凝土早期粘弹力学性能与早期开裂行为预测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申请代码 |
E08 |
项目负责人 |
马新伟 |
负责人职称 |
副教授 |
依托单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研究期限 |
2007-01-01 至 2009-12-31 |
支持经费 |
29(万元) |
高性能混凝土,是指一种能符合特殊性能综合与均匀性要求的混凝土,此种混凝土往往不能用常规的混凝土组分材料和通常的搅拌、浇捣和养护的习惯做法所获得。
提问时,选择 广东 地区,让 广东朋友 回答,会更好点。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为首要设计指标,这种...
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正>北京交通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高温后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类别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断裂能试验结果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冷却后,含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和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着经历温度的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而断裂能随着经
黄国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
黄国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
早期故障期是指设备安装调试过程至移交生产试用阶段。造成早期故障的原因主要是由设计、制造上的缺陷,包装、运输中的损伤,安装不到位、使用工人操作不习惯或尚未全部熟练掌握其性能等原因所造成的。设备处于早期故障期,故障率开始很高,通过跑合运行和故障排除,故障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此段时间的长短,随产品、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质量而异。
早期故障率是影响设备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设备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减少。从设备的总役龄来看,这段时间不长,但必须认真对待,否则影响新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对资金回收不利。对于已定型的成批生产的设备和熟练的操作人员来说,早期故障期较短。
对新设备来说,此阶段的故障形态主要由三个参数所决定,即期初故障率,持续时间和期末故障率。这一阶段的故障率是下降型,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故障率是逐渐下降的,可靠度的分布函数大体服从超指数分布或a<1时的威布尔分布。
学科:矿床地质学
词目:早期岩浆矿床
英文:early magmatic mineral deposit
释文:又称结晶分异矿床(crystallization differentiation deposit)。岩浆作用的早期,由于结晶分异作用或岩浆熔离作用使成矿物质富集而成的矿床。早期结晶的矿石、矿物或熔出来的硫化物矿浆,由于其密度较大,因此矿体产于岩体的下部或底部,特别是铜镍硫化物矿床,常在岩体的底板上构成底部矿体。矿体一般呈瘤状、巢状、透镜状和似层状。主要矿产有铬铁矿、铜镍和铂族元素等。
根据斯坦福大学 Robert M. Gray 的说法,线性预测编码起源于 1966 年,当时 NTT 的 S. Saito 和 F. Itakura 描述了一种自动音素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第一次使用了针对语音编码的最大似然估计实现。1967 年,John Burg 略述了最大熵的实现方法。1969 年 Itakura 与 Saito 提出了部分相关(en:partial correlation)的概念, May Glen Culler 提议进行实时语音压缩,B. S. Atal 在美国声学协会年会上展示了一个 LPC 语音编码器。1971 年 Philco-Ford 展示了使用 16 位 LPC 硬件的实时 LPC 并且卖出了四个。
1972 年 ARPA 的 Bob Kahn 与 Jim Forgie (en:Lincoln Laboratory, LL) 以及 Dave Walden (BBN Technologies) 开始了语音信息包的第一次开发,这最终带来了 Voice over IP 技术。根据 Lincoln Laboratory 的非正式历史资料记载,1973 年 Ed Hofstetter 实现了第一个 2400 位/秒 的实时 LPC。1974 年,第一个双向实时 LPC 语音包通信在 Culler-Harrison 与 Lincoln Laboratories 之间通过 ARPANET 以 3500 位/秒 的速度实现。1976 年,第一次 LPC 会议通过 ARPANET 使用 Network Voice Protocol 在Culler-Harrison、ISI、SRI 与 LL 之间以 3500 位/秒 的速度实现。最后在 1978 年,BBN 的 Vishwanath et al. 开发了第一个变速 LPC 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