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定义:掺入混凝土外加剂后即可延长混凝土后浇带设置间距,在实际工程有160米超长板块案例。(是一项特别提出技术)
依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P137页 《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P33页 《建筑构造专项图集》09BJZ20 P8页 《地下建筑防水构造》10J301 P67页
扩展阅读:
·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规程》《建筑构造专项图集》09BJZ20《地下建筑防水构造》
开放分类:
建筑,新品,防水,地下,防水剂2100433B
超过1000M的建筑物必须设置伸缩缝,在适当的位置考虑设置沉降缝。在不适宜设置沉降缝的情况下,设置后浇带。
1.彩色混凝土是什么 彩色混凝土又叫艺术地坪,压模地坪,压印地坪,印花地坪。彩色混泥土原理就是用彩色的色粉散在初凝的水泥表面,再使用专用模具压...
现在4.2米的预制板大概就是100块钱一块,和混泥土没有多大的价差,唯一的价差就是人工费,预制板搁上去就可以,但是混泥土花的人工就比较多,
预制混凝土板块
4.3 混凝土预制块制作和现浇混凝土排水沟 4.3.1 工作内容 本标段混凝土工程主要包含护坡工程中 C20 混凝土块预制和 C20 现浇混凝 土横向排水沟两个部分。 C20 混凝土预制块工程量为 18924m3,现浇混凝土排水 沟工程量为 525m3。 工程所用砂从湖北巴河和贵池秋浦河购买水运至施工区内, 质量基本符合水 工用混凝土骨料; 粗骨料从就近的藕山料场和黄泥山料场购买; 水泥从当地购买 海螺牌水泥汽运至施工区预制场地水泥仓库。 4.3.2 施工顺序 现浇混凝土施工顺序:基面清理检测→模板安装固定→混凝土原材料检测、 拌和→混凝土浇制、振捣、养护→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块预制料施工顺序: 混凝土材料及抽样测试→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定 型钢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混凝土预制块养护→混凝土预制块运输→测 量放样→浆砌混凝土预制块。 4.3.3 混凝土预制块施工方法 1. 施工
混凝土连锁板块护坡设计
一、前言为保证土堤、土坝等以土料填筑的水工建筑物正常工作,堤坝坡面通常设护坡工程,抵御水流和波浪的侵蚀。我国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华东、西北等广大地区,在大地河湖季节冻结和融化过程中,堤坝坡面通常发生波浪侵蚀、冻胀隆起、融化沉陷、冰层膨胀等冻害现象,造成护坡工程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细分全球有八个主要板块:
欧亚板块-北大西洋东半部、欧洲及亚洲 (俄罗斯东北部、日本北部和印度除外)。
非洲板块-非洲、南大西洋东半部及印度洋西侧。
印澳板块-印度、澳洲、新西兰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块-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国南加州海岸地区)。
纳斯卡板块-紧临南美洲的太平洋东侧。
北美板块-北美洲、亚洲东北部、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兰。
南美板块-南美洲与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极板块-南极洲与南大洋。
此外还有至少二十个小板块,如阿拉伯板块、科克斯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等。在板块边界的地震发生异常频繁,将震央—点出即可明显看出板块的边界何在。
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2100433B
荣誉表彰
2011年9月,《超长清水混凝土雨篷施工工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定为2009~2010年度国家二级工法。 2100433B
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板块边界是构造活动带,可分为3类。①离散型边界,又称生长边界,两个相互分离的板块之间的边界。见于洋中脊或洋隆,以浅源地震、火山活动、高热流和引张作用为特征。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的中心,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在此上涌,两侧板块分离拉开。上涌的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见地幔对流说)。②汇聚型边界,又称消亡边界,两个相互汇聚、消亡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海沟或地缝合线。可分为两个亚类:大洋板块在海沟处俯冲潜没于另一板块之下,称为俯冲边界,现代俯冲边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缘(见俯冲作用);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称为碰撞边界,欧亚板块南缘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是典型的板块碰撞带的实例(见大陆碰撞)。③守恒型边界,两个相互剪切滑动的板块之间的边界。相当于转换断层。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活动等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板块边界的研究是板块构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其它如张裂、岩浆上升、热流增高、大规模的水平错动等,也多发生在边界线上,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几个裂谷带之外,现存的所有离散型边界几乎全被海水淹没,使得我们难以观察这些区域的特征。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较高,因为组成它的物质温度较高,而密度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热流比洋脊两侧老洋壳的热流高6倍。当古板块破裂并漂移时,新板块也同时形成,例如东非裂谷被认为是沿初期离散型板块边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动为特点,进一步发展成为红海裂谷,几乎使沙特阿拉伯完全从非洲分离出去。离散型边界以拉张作用为特征,张应力产生断裂,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沿着这些裂隙侵入或喷出。这些岩浆冷却之后成为板块的一部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沿离散型边界的火山作用产生的。
汇聚型边界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是一个地质作用复杂的地区,它以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为特征,又可以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俯冲型边界和碰撞型边界。俯冲型边界有一侧的板块俯冲到软流圈,并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由于陆壳物质的密度较小,洋壳的密度较大,发生俯冲的板块通常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通常会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的地貌组合,称为沟—弧—盆体系;碰撞型边界两侧通常都是大陆板块,二者不会发生俯冲而进入地幔,最终发生地壳的变形缩短并“焊接”在一起,在板块的结合处形成一系列的山脉。
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转换型边界的地震影响如图1所示,它们分隔了大洋洋脊。断裂两边出现的地质体年龄略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断裂带附近,地壳减薄。转换断层以不同的形式将汇聚板块和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在被错断的各段洋脊处,转换断层将两个离散型板块边界连接起来,转换断层也可以将山脊与海沟或海沟与海沟连接起来。但不管转换断层以何种方式连接其它板块边界,转换型边界都与板块相对运动的方向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