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006 今后的建筑 安藤忠雄(建筑师)
008 劳力士学习中心 妹岛和世 西泽立卫/SANAA ArchitramSA
022 犬岛“房屋项目” 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事务所
034 李禹焕美术馆 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046 濑户内国际艺术节2010
051 感受自然的展望台六甲垂枝 三分一博志建筑设计事务所
062 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研究所 槙综合计画事务所 合作 LeersWeinzapfelAssociates
080 惠比寿办公室 原广司 ATELIER·FAI建筑研究所
087 惠友远见办公大楼 原广司 ATELIER·FAI建筑研究所 戴育泽建筑师事务所大彦工程顾问
091 和光大学E楼 内藤广建筑设计事务所
099 立正大学熊谷校园重新建设 石本建筑事务所
106 小结构体——与空间紧密相关的结构体
107 日本大学理工学院船桥校园新活动楼 今村雅树 山中新太郎 日本大学理工学部WG 协立建筑设计事务所
114 区之家 武井诚 锅岛千惠/TNA
121 入川亭·忘茶舟 藤森照信
127 悬空的泥舟 藤森照信
133 清津川信息活动中心“KIYOTZ” 槻桥修 T-House建筑设计事务所
140 tomarigi梅田阪急大楼SKY大厅 福屋粧子建筑设计事务所2100433B
《建筑的未来》,最新日本建筑设计实例和著名日本建筑师访谈,提供大量图纸和数据,实用性强。
《建筑的未来》,国际性案例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有很强的借鉴参考价值。
概念而已
楼主的话很贴近实际,联想到去非诚忽扰应婚的一位桥梁建设的技术骨干的感言,确实和楼主说的一样,在现今中国,从事建筑业的职业,确实是对很多年轻男人的挑战,中国的社会制度不同于美国,男人是家中的挣钱...
《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的不断升温,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形势近年持续走高。找到一份工作,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讲并非是难事,然而土木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国家政策及...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未来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未来 制砂机 http: //www.zhis haji1 69.co m/ 制砂机 http: //www.shit ouzhi shaji.org/ 制砂 机 htt p://w ww.sb mzhis haji. com/ 核心提示: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建筑部件化、建筑工业化和产业化。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根 据建筑需要,在工厂加工制作成整体墙板、梁、柱、叠合楼板等构件,并可在构件内预埋 好水、电管线、窗户等,还可根据需要在工厂将墙体装饰材料制作完成。 引言: 我国的房屋建筑已经进入改革期。 就目前我国房地产状况而言, 一线城市房价节节攀高, 地王不断呈现, 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环比降价的城市寥寥无几。 偏开炒房者 不说,说明我们普通老百姓还是很需要拥有自己的一套住房, 所以国家出台政策要求加快保 障房建设,来弥补目前钢需供应不足的局面。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
探析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标志现代建筑产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逐步实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智能建筑规范工作的加强,智能建筑的建设已逐步趋于理性化、实用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10年30%”的目标,更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送来政策东风。不过,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星火燎原,在为行业带来新气象的同时,建筑行业业态或将面临洗牌和重构。
建筑岗位:泥瓦匠处境堪忧,装配工前景看好
“一栋30层的高楼,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我们用12个工人最快只需要180天就可以建成。”这个效率是惊人的,因为如果用传统建造方式,要想在180天建成30层的高楼,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专家指出,建筑业旧业态具有"高增速、大规模、多机会、低利润、旧模式、恒盈利"的特征,过去,一直有大量企业和人员涌入建筑业。但是,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建筑行业内分化将变得激烈,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企业和从业人员退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不下5000万,队伍非常庞大。这些年,传统“人海战术”式的建筑生产组织方式,因为其对人工劳动严重依赖、简单重复劳动多、科技含量低,使得建筑施工行业作业效率普遍低下,原材料消耗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这种现场施工、现场砌筑、人随项目走的习惯性做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而"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工厂化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不但缩短了建造周期,而且减少了对手工劳动和劳动技能的依赖。这意味着,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今后建筑业将不再时兴“人海战术”了。
建筑业有很多岗位,就土建一块来说,就有木工、泥工、水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抹灰工、腻子工、幕墙工、管道工、混凝土工等岗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做装配式建筑后,一些墙体、楼梯、阳台等部品构件在工厂中就已经制作好,工人的现场操作就仅是定位、就位、安装等步骤,所以木工、泥工、混凝土工等岗位需求将大大减少。同时,采用装配式工法施工后,多采用吊车等大型机械代替原来的外墙脚手架,所以架子工也将无用武之地了。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吊车司机、装配工、焊接工及一些高技能岗位可能愈发吃香。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一步步推广,所需的劳动力会越来越精简,5000万建筑工人中必然会有大量人员退出,届时如何解决因机械化生产代替人工作业而带来的过剩劳动力安置,将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市场格局:中小企业面临挑战,钢构企业迎来新生
推行装配式建筑,对于市场主体的建筑企业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应该说,早几年建筑企业普遍处于观望态度,试水装配式建筑的多以民营企业为主,而随着政府的大力号召,这几年来企业对待装配式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已经纷纷跟上脚步,加大了产业化投入力度,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建筑节能的发展。
目前,实力强的龙头国有企业充当了推行装配式建筑的主力,而大量中小建筑企业依然顾虑重重。在我国,由于目前政策鼓励不足、创新能力欠缺、技术成熟度不够等原因,要搞装配式建筑,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令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一位小型建筑企业的老总悲观地说:“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目前来看,只有少部分国企央企和产品结构较为合理、具有前瞻性提前布局且有良好信誉的民企才能界入,中小建筑企业很难参与。”
当真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吗?中小建筑企业真的没有机会吗? “中小企业都有自己特点,有的擅长施工管理,有的擅长加工制作,甚至有的擅长门窗、建筑材料、建筑机械等某一细分领域,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特点进行发展,而不是都投入到建立大型工厂,投入到大而全的全产业链生产中去。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与资金实力,围绕产品做深耕细作。”
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钢结构建筑是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我们下大力气盖房子,未来可能成为一堆建筑垃圾。但钢结构建筑就不一样了,可以回收利用,而且施工工期短、能耗低、抗震性好,更符合新形势下'绿色建筑'的要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一位专家这样表示。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对钢结构企业无疑是利好。
同样,对钢铁企业也是机遇。据某钢结构企业人员介绍,他们建20层~30层建筑的用钢量一般为60千克~70千克/平方米;3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统计数据,以“小天城”为例,其钢材用量在2.6万吨左右,平均为153千克/平方米。这些用钢多为国产钢,国内钢企都能生产。因此,鼓励更多有实力的钢铁企业进军工厂化装配式建筑领域,促进工厂化建筑更好、更快发展.他认为,自主开发或强强联合都是钢企可以采取的选项。“钢企要深刻思考,是否适时进入工厂化装配式建筑领域,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明日气象:示范基地遍地开花,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装配式建筑将给行业带来变革,同样也会带来新气象。其中,以装配式建筑为特点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5年4月,江苏省财政厅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江苏省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指出:“要合理布局集成应用、设计研发、部品生产等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15年4月,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2015年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以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建设”;2015年5月,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到2017年,全省培育并创建3~5个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和服务基地”……
据悉,经过“十二五”的大力推动,截至2015年,全国已建立起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11个住宅产业化试点城市,行业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此外,零碳建筑、3D打印建筑等新生事物将不断涌现。
早在2012年12月,由零碳中心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零碳馆之后倾力打造的零碳人居系统方舟2012——零碳馆2.0就已发布。据零碳中心CEO陈硕介绍,零碳馆2.0具有如下特点:通过顶级的高强度钢材和设计,能够使得一栋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小别墅在两个工人的操作下一天内搭建完成;而且应用广泛,全地形适用,零基建投入,适用于沼泽、沙漠、山地和海岛等传统建筑无法建造的项目中。这样的零碳建筑无疑也是装配式建筑,只是更个性化。
2014年4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亮相,这10栋房子最大的60平方米,最小的24平方米,引发业界广泛关注。那么3D打印房子究竟是“一次成型”还是“组装合成”的呢?房子是在厂房中用3D打印机打印出建筑构件,然后在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合成"的。因此,3D打印建筑事实上也是装配式建筑,只是材料更特殊。
零碳建筑、3D打印建筑以及机器人等新技术、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无疑将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推波助澜。“百花齐放春满园”——装配式建筑的明天,值得期待。
十年前,matthias hollwich和marc kushner在jürgen mayer H的厨房中第一次见面,此后二人共同创办了HWKN,一个涉及范围跨越文化、品牌推广以及开发工作的建筑公司。他们种类繁多设计范围广泛的作品中包括零售空间、简易临时建筑以及大尺度住宅方案及商用建筑方案。公司最新完成的项目包括“火岛松亭(fire island pines pavilion)”以及“迷你天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温蒂”获得了2012年度MOMA PS1年轻建筑师项目的优胜奖。
笔者近期与这个来自纽约的二人组进行交谈,谈话内容包括工作室的起源,二人在建筑方面的积极探索以及他们认为能够影响当今建筑环境的近期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等。
请问HWKN公司是如何创立的呢?公司的核心建筑意图又是什么呢?
matthias hollwich:HWKN是与十年前在属于jürgen mayer H的位于柏林的一间厨房中开始的,也正是jürgen mayer H的介绍使得HW(matthias hollwich我本人)与KN (marc kushner)的名字结合在了一起。此后三年多的时间中,我们不断参加非正式会议、接受非正式开发项目、教学项目以及全职工作,直到我们最终决定共同参与一项纯理论性竞赛。
marc kushner:在我们见面之前我们几乎完全不认识对方,但当我们相识之后,仅仅几天之内我们就有一种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当我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会产生某些特别的化学反应。我想这可能就是设计层面上的“一见钟情”吧。在我们合作的竞赛项目还没有完全完成时,我们就决定成为搭档共同创办公司了。我们的竞赛参赛作品是为一个气候潮湿的世界设计的摩天大楼,名为“摩天森林(skygrove)”。到现在这也是我最得意的HWKN项目之一—2012年飓风sandy来袭让我们意识到应该重新思考如何在水体附近构建建筑物,而“摩天森林”早在飓风发生6年前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公司核心的建筑意图从公司创始之初至今基本没有改变,那就是——创造出震惊当代并能在未来经久不衰的设计。
请问您认为您二位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受教育情况是如何塑造您二位的设计原则和人生观的呢?
marc kushner:matthias来自德国,而我来自美国新泽西。是我们过去的经历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设计师,由于我们不同的背景我们之间经常会有可笑的紧张感。像所有优秀的德国人一样,matthias欣赏严谨的设计风格,他曾经为雷姆·库哈斯工作过多年,他最爱的设计方式就是用设计排列法不断进行排列比对,直到合适的设计结果自己显现出来。尽管我成长在一个开发人员的家庭并且懂得开发语言,对于设计我依然是非常感性的。我曾经与jürgen mayer H共同工作过,在设计中我更倾向将重点放在形式上——比起matthias我似乎有着更多的下意识反应。我热爱美国流行文化——我的毕业论文就是有关我的家乡——新泽西的一个名叫bel-aire的小镇的分部——同时我还是伤感音乐的忠实粉丝。
请问迄今为止对你们的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或是什么事呢?
matthias hollwich:影响我们的建筑师有很多,从我们的导师雷姆·库哈斯和 jürgen mayer H到约翰·索恩(john soane)、飞利浦·约翰森(philip johnson)、王澍以及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都对我们的作品产生了影响。
请问您认为HWKN公司最大的强项是什么呢?以及多年以来这个强项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marc kushner:建筑的未来是由我们现在设计的建筑组成的,就好比当今存在的建筑都是由过去的几千年间设计的建筑组成的一样。建筑不同于苹果手机,也不同于电脑程序,建筑并不会因为过时就被市场淘汰乃至凭空消失。他们会成为构筑物。构筑物又共同组成了我们的城市。我认为我们多年以来不断演化的最强项是,我们能创造出短期内给大众带来震撼,娱乐大众并向传统提出挑战的建筑,而这些建筑同时也会为客户以及整个城市带来长期的价值。
matthias hollwich:我们收到了来自客户的很多有关我们公司能量及处理方式的正面反馈。近年来,我们接手的项目的规模显著增大,从临时建筑项目发展到相当主流的文化建设及个人建设项目,我们的客户依然能够注意到我们的激情和能量,并积极做出响应。实际上我们在项目上也的确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随着项目的改变,我们每天的工作过程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乐趣。
请问您二位认为现今建筑产业中最有趣的发展动态是什么呢?为什么是最有趣的呢?
matthias hollwich:我觉得是 architizer!在经济危机最严重时,我们创办了architizer网站,因为在当时我们就预见到了业内迫切需要有一个供建筑师和专业人士展示品牌和作品的平台。也正是从那时起architizer逐渐发展成现在建筑业内最大的在线平台,这种的扩张在某些程度上也是由当今人们迅猛增长的建筑消费需求决定的。#p#分页标题#e#
marc kushner:我认为是Instagram。Instagram的成功之处在于从建筑评论者中夺走了建筑的控制权,转而将控制权交给到了广大群众手中。Instagram中的评论与专业评论者的华丽辞藻和复杂句式不同,群众对建筑的评论可能是简单是“我爱这种风格。”或者“快看这个丑爆了。”——但是这些同样是建筑学的评论。人们用Instagram发送图片向朋友展示他们去过的地方,或者展示他们有多酷——当他们发出一张他们在建筑前拍摄的自己的照片时,他们就已经把建筑变成了他们个人叙述的一部分。这种趋势创造了追求独特和创新的渴望。试想一下,如果在全国各地旅游时,在一座与家乡建筑完全相同的建筑前拍照将是多么扫兴的一件事。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造师、开发商以及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不断开放新形势,并从建筑师处得到新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正处于建筑的黄金年代的悬崖处——高度地方色彩化风格已经回归——每个城市都将各不相同且充满乐趣——人们甚至希望看到有些震撼甚至有些古怪的建筑!这种趋势也是所谓国际风格时代的终结。
请问二位,最近在建筑之外的领域有什么让您特别沉迷的事物呢?这些事物又是如何在您的作品中体现的呢?
marc kushner:我近期比较有兴趣的是技术产业。我认为在技术产业和建筑产业之间有着惊人的对等性,尽管二者是以截然不同的速度向前发展的。我们注意到的最显著的一点是,对技术领域对于推陈出新总有着无止境的需求——找到停滞不前的体系并用新观念对其发出挑战——这与我们在建筑设计中的行为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通常会问“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做出比我们之前的建筑更好的设计呢?”——“现今与以前不同的事物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解决方式重新进行思考。”
matthias hollwich:我最近被“新世纪”的想法深深吸引。多年以来,随着人们年龄不断增长,我们研究了由建筑和都市生活引发的各种挑战。改变这种状况和建造更具可持续性的建筑物以及城市一样,对我们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但这其中的益处是,尽管我们是带着长者的心境进行设计,设计的受益人却包括所有人群。城市和建筑物变得更加社会化、可接近并且更加紧密相连。
当今业内计算机生成视觉化技术如此司空见惯,请问您认为,建筑领域还有实体模型和手绘草图的一席之地么?
matthias hollwich:无论是手绘草图、实体模型还是3D模型,我们要问的问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我们与每位客户沟通时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有些客户可以看懂平面图和剖面图,并且对建筑有着自己的理解,另一些则更倾向于实体模型,还有的客户需要的则是高度逼真接近照片的3D渲染效果图。我们都是按照需求选择表达方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一种表达方式。
请问建筑师的工作的目的是使公众满意么?
matthias hollwich:当然,这是永恒不变的目的。当我们设计建筑时,我们会想到四个不同人群:
1. 我们的客户——我们需要按照他们提供的日程尽力为其提供服务
2. 用户——住在建筑中的使用者
3. 过路者——城市中每天要路过这座建筑的人群
4. 观看者——会将用媒体形式(照片或视频)消费建筑的人群
marc kushner:我赞同这种看法,用户和观看者的人群年龄将跨越几代人——在客户以及客户的日程早已消失多年之后依然存在。对建筑师而言,在建筑的寿命期限全过程中考虑到以上多个人群是建筑成功的关键。
请问在当代的建筑师中您最崇拜的是哪一位呢?
marc kushner:因为architizer网站的缘故我们不能对建筑师有这种偏爱的看法!但是其他领域我们崇拜的设计师有很多,比如yves behar, rafael de cardanas 以及曾是我们客户之一的zaldy.
请问您得到过最有用的建议是什么?您二位想与当今的年轻设计师分享什么经验呢?
matthias hollwich:我认为是“爱上过程,结果自然会来临。”在建筑领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建筑师要发自内心的把建筑当成一件心甘情愿做的事。每个建筑师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这样下去,想要的结果最终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marc kushner:我曾经从两个在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口中得过到两条建议。当我与我父亲谈到建筑时,他告诉我“不要从事建筑行业,你无法靠他谋生。”然而在我二十多岁,与我的导师 jürgen mayer讨论与matthias共同开办工作室的想法时,我的导师说到:“尽管去做吧,建筑的神秘你永远无法完全了解,但值得你用一生去探索。”我认为他们都是对的。建筑是很艰苦而且容易令人产生挫败感的行业,但是如果你理解了建筑的能量——建筑无处不在——就有一个加入建筑领域的令人叹服的原因——没人真正完全了解建筑。我还在尽力了解的过程中!
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二位的座右铭是什么呢?
matthias hollwich:未来派画家john cchaar说过的“不要去寻找路径,要创造路径,创造路径的行动,会改变创造路径的人,也会改变路径最终的目的地。”
marc kushner:我没有座右铭——我更想用主题音乐来表达。我想应该是bert kampfert的《非洲节奏》。
绿色化中的绿色建筑
刚刚闭幕的“第十二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国绿色建筑最新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令人对绿色建筑的未来充满信心。过去的一年,也是国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绿色发展的第一年,绿色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五个目标之一,这对绿色建筑的推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肯定地说,绿色建筑在践行绿色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十多年来,绿色建筑在我国从不被了解到成为建筑领域的主要方向,从单体绿色建筑的评定到绿色社区、绿色城区的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实践活动,为绿色建筑在实现绿色化目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基础为绿色建筑的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但绿色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总目标,其含义更广,标准更高。因此,绿色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
绿色化,首先是一种理念。它既要求面上的全覆盖,更要求绿色的立体深度,这是绿色发展进程中的新高度。思想观念的每一次改变和进步,都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绿色建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建筑节能处在发展路上之时,绿色建筑观念的引入,为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打开了一个出口,于是才有了其后的发展。绿色化的提出,也将对建筑节能产生深刻影响,促进人们对绿色建筑理解的深化,并加大实践力度。
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绿色化不仅是观念的提升,更是一个行动原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方针。概括而言,就是全面深化,从源头做起,将绿色灌注到每一个细节。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第九次全体委员会议上,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指出绿色建筑六个发展创新模式和思路,包括:必须能耗更低,更健康,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循序渐进地将其改造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规模化,建筑材料多样化,精细化创新发展。这是绿色建筑今后的宏观发展方向。
具体来说,建筑师应该首先具有绿色化观念,具备绿色建筑素养,把绿色设计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在造型、功能分布、朝向、形体系数等等设计中,做到节能最优,生活最优,让蓝图成为绿色的起点。另外,住宅装配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工业化程度问题,建筑的个性化、居住者的特殊要求如何体现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此外,绿色建筑的标准以及本土化等问题也应明确。
绿色建筑是建筑领域绿色化的载体,其今后的发展会遇到新的问题,但以其已具有的经验和发展基础,它对建筑节能、生态文明和社会的贡献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