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63年的动力机械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
学院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与新能源利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具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流体力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6个二级学科及自主设置的清洁能源与环境保护学科点),并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流体机械及工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优势学科。
学院设有流体机械工程系、工程热物理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系、流体力学教研室与中心实验室。现有教职工总数10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20人,副教授37人。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研究生、留学生300余人。
兰州交通大学全国排名187名,新能源动力工程学院还算不错的,是该校几大院系之一的。
能源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能源消费量大致成正比。能源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所以相关专业的就业率也长期居于高位。在专业...
南京师范大学动力工程学院创办于 1956 年。50多年来,为我国的能源动力、暖通空调及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培养出了8000多名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分布在全国化工、石化、电力、环保、橡胶、医药、建筑、城...
学院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实力较强、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充分依托学科优势,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良好的学术气氛。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一起抓,已在荷电两相流理论及工程应用、流体机械性能及内流分析、泵类产品的研究设计、计算流体力学、煤炭气化与强化传热技术、烟尘治理技术、清洁燃烧理论与技术、热物理测试及微机智能测试技术、微动力机电系统、高效低污染动力装置控制过程、空调与制冷过程、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室内热环境技术及工程应用等方向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共完成及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专项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4项,共完成纵横向研究课题20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被SCI、EI等检索的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教材10多部,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
学院现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体视粒子图像测速仪(PIV)、三维相位多普勒粒子动态分析仪(PDPA)、JDDF1400型开闭两用低速风洞、高速数码摄像机、暖通综合测试装置,以及图形工作站、并行机群、CFD软件、多功能旋转流场试验台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还有完备的教学实验仪器及软件,为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同国内近百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瑞典、奥地利、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的大学、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员交流及人才培养等合作关系。
1956年我国著名的流体机械专家戴桂蕊教授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组建内燃水泵研究小组,1958年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课题组研究人员。
1960年排灌机械教研室和排灌机械研究室(现流体中心)成立,并在吉林工业大学开始招收排灌机械专业本科生。
1963年排灌机械专业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江苏大学),与内燃机专业一起组建动力机械工程系。建系初期的两个专业均获得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74年排灌机械专业改为农用水力机械,1978年改为水力机械设计制造。
1985年动力机械工程系增设热能工程专业,同年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为适应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内燃机专业并入汽车工程学院。
1993年水力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调整为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专业。
1996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9年成立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并将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专业、热能工程专业、热力发动机专业调整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200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招生。
2003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增设工程热物理方向。
2005年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2008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9年流体机械及工程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试点专业。
2010年增设教育部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2011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
历任领导:
戴 桂 蕊 |
1964年8月起任镇江农机学院动力系主任 |
郭 骅 |
1964年8月起任镇江农机学院动力系副主任 |
刘 毅 |
1964年8月起任镇江农机学院动力系副主任 1982年10至1983年8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党总支书记 1972年10月至1980年3月任镇江农机学院动力系主任 |
吴 起 亚 |
1980年3月至1982年10任镇江农机学院动力系系主任 1982年10月至1983年8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系主任 |
熊 文 山 |
1983年8月至1984年3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党总支书记 |
高 宗 英 |
1983年8月至1990年4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系主任 |
毕 忠 谦 |
1984年3月至1989年2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党总支书记 |
邹 介 农 |
1989年2月至1994年2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 1994年2月至1996年12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党总支书记 |
韩 冰 |
1990年4月至1994年2月任江苏工学院动力系系主任 1994年2月至1996年11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系主任 |
吕 玉 娟 |
1996年12月至1999年11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党总支书记 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任江苏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
陈 次 昌 |
1996年11月至1998年6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动力系系主任 |
王 泽 |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任江苏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 |
杨 敏 官 |
2001年3月至2011年5月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
陈 汇 龙 |
2006年4月起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王 谦 |
2011年5月起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
王军锋 |
2017年6月起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王军锋 |
2018年10月起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
康灿 |
2018年11月起任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院长 |
王军锋 |
书记 |
康灿 |
副院长 |
袁海宁 |
副院长 |
潘剑锋 |
项目名称 |
项目类别 |
年度 |
动力机械工作过程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
教育部二等奖 |
2011 |
盐类溶液输送泵阀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
2011 |
盐溶液输送装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
2011 |
系列高温熔盐泵的研制开发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二等奖 |
2010 |
无过载排污泵设计方法及内部流动研究 |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2010 |
常压流化床水煤气气化炉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0 |
涡流式柴油机燃烧过程和共轨电控喷射系统的基础研究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3 |
700LSY型输卤泵研制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5 |
LHY3-80型、LHY10-80型液态硫磺泵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4 |
摩托车减震器示功试验台的开发与研究 |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0 |
摩托车减震耐久试验台的开发与研究 |
江苏省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0 |
煅烧石油焦专家配料及优化控制 |
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5 |
回转窑增产及优化控制 |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4 |
高压静电喷洒灭蝗车 |
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6 |
柴油乳化技术及其制备装置的研究与开发 |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7 |
水柴油乳化剂连续性全自动柴油乳化机 |
淮海科学技术三等奖 |
2008 |
核用液下屏蔽泵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8 |
系列输卤泵和防结盐阀门的研制及产业化 |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动力机械工作过程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 |
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动力机械燃烧理论与燃烧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
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高效低污染施药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9 |
高效低污染喷雾技术研究及装备创制与应用 |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高效喷雾技术及其在劳动保护和农业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004 |
中国职业健康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9 |
回转窑增产及优化控制 |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4 |
防结盐管路材质选用研究与防结盐阀门的研制 |
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2007 |
学院现设有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热能与动力工程已建成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依托学院的学科优势已逐步形成专业特色。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精品课程5门,近几年主编及参编教材10余部,出版专著及其它专业书籍4部,其中省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部。建立了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10个基地长期承担实习任务。学院中心实验室面积7000m2,实验设备总价值约1500余万元,形成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基地。
热能与动力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下设流体机械及其自动控制、电厂热能工程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与节能减排等方向。
本专业着重培养具备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能源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相关方面的设计、研究、教学、开发、制造、运行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充分依托重点学科的优势,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知识和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系统的技术基础理论,接受现代动力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室内环境系统与设备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建筑环境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建筑环境与设备的设计研究、制造安装、物业管理等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注重建筑、机械、电气、热工、和环保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通过培养,使学生掌握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恐慌之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建筑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及设备的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新能源科学及工程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热流体科学基础理论、系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能胜任新能源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结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要求,充分依托现有的清洁能源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柴油应用技术省工程中心、生物质能研究所及太阳能利用研究所的优质资源,以现有能源与动力大类本科生教育体系为基础,形成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利用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学生具有新能源装置和产品设计、制造和控制,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的综合能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 2015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结合本学院具体情况, 特制定本学院 201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一、学院各专业复试线(已在研究生院网公示) 二、复试形式、内容和要求 复试主要内容: 专业素质和能力: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 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外语听 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诚信等;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 (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 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同时纳入考核考生学习经历及取得成果。 本学院复试包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报考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 2019 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办法》 ,结合本学院 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学院 2019 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细则。 一、学院各专业复试线及复试名单 1 、复试线在研究生院网站公布; 2、复试名单请参见学院网站。 二、资格审查 学院复试资格审查小组将对考生的资格进行审查。考生复试时须携带以下材料: 1、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 2、准考证(登录研招网打印) ; 3、毕业证或学生证(原件和复印件) ;复印件右上角需写明考生编号(全 15位); 4、学生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 (加盖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公章) ; 5、《南京理工大学考生思想政治表现、 自然情况审查表》(加盖学校或档案所在单位公 章); 6、反映其综合素质能力与水平的各类证明材料复印件(符合加分政策的需带证明材 料); 7、报考“退役大学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是基于原土木工程系,力学系(隶属江苏大学理学院)于2011年5月建立的新学院。学院涵盖了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力学学科是江苏大学历史最久远的学科之一,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培养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学者、大学校长、企业家和国际化人才。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曾先后设有电厂热能动力、热工仪表及自动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制冷与空调低温技术、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1998年以来,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现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
1983年,工程热物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工程热物理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热能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制冷与低温技术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动力机械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热能工程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2005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六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工程热物理学科被评为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获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核工程与核技术获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重庆市重点学科。“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9年批准立项建设,2012年通过建设期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2017年作为重庆大学智慧能源学科群主干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专任教师86名,其中教授39名、博士生导师42名、副教授31名。99%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5%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经历。
学院自1985年开始招收“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研究生,现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工学硕士点以及“动力工程”、“水利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建有“流体机械及工程”四川省重点学科、“流体机械”省级重点实验室、“流体及动力机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等学校“水电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能源与环境实验中心,并装备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还与国内同行业的一些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为研究生培养奠定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70余人,其中70%的教师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院目前拥有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2人。同时学院还聘有一批行业内的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2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生150余人。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广理论基础、一定创新能力、较强适应能力及分析与解决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在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等部门从事产品和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现代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等相关基础理论,水能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水力机械及工程、水利水电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基础、流体力学、电工及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水利工程。
四、主要课程
机械设计、电工及电子技术、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程序设计基础、流体力学及叶栅理论、热能与动力装置基础、水力机械原理、水电站及水泵站、电机学、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水力机械制造工艺、水力机械数字化设计、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等。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知识,掌握一定实用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能在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工程结构、测量、水文、地质和水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人文、外语、计算机技术、绘图以及工程设计方法、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基础知识;
3.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4.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备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四、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水利水能规划、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水电站机电设备、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等。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毕业生具备室内外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供热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智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的能力,并初步具备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二、专业培养要求
(一)思想品德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实干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知识结构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理论,具备针对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建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解决的能力;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查阅外文资料,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写基础;
(3)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及应用。
(4)具有较好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2.较系统地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
(1)掌握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建筑环境学等,能利用这些理论解决建筑中各类热工问题;
(3)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控制工程基础,包括电工电子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
(4)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状态与发展趋势。
3.专业知识
(1)掌握泵与风机,换热器,制冷机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设计计算,操作运行管理等;掌握供热系统,供冷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建筑给排水系统之组成,设计计算和设备选用。
(2)掌握建筑供电照明,建筑安全防范、消防监控、网络综合布线、设备自动控制等系统之组成和原理;掌握其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
(三)能力培养
获得工程实践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基本训练:
(1)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2)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初步的工程管理能力以及运行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书面、口头表达以及沟通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自理能力以及适应各项工作的能力;
(四)身心素质
掌握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掌握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生体育标准;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
三、主干学科
土木工程。
专业方向:
(1) 供热通风与空调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四、主要课程
供热通风与空调方向: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空气调节、制冷技术、通风工程、供热工程、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流体输配管网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向: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照明技术、智能建筑消防工程、智能建筑安防工程、智能建筑综合布线工程、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等。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城建部门、市政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和建设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通过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水质分析化学、城市给水排水管网及水处理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等方面的学习,并通过相应实践环节的训练,具备给水排水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科研和现代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水质分析化学、水处理微生物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与消防工程、给水排水仪表与控制、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3.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4.具有本专业领域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市政工程
四、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建筑制图、电工及电子技术、工程流体力学、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水环境分析及监测、水泵与水泵站、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工程、水处理微生物学、排水工程、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工业给水工程等。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进行环境监测分析以及环境评价和清洁生产审核的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等基础知识;
3.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有环境监测和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初步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主干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生态学、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等。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