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简明版,避免了深奥的理论,通俗易懂,能量平衡原理能够全面揭示建筑结构抗震的机理,反映建筑结构抗震的本质。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理论上非常完备的设计方法。日本东京大学著名教授秋山宏40多年来对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进行深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日本已将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设计方法作为与基于承载力和基于延性抗震设计方法并用的方法,并体现在日本《建筑基准法》中。
《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适用于适合于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抗震设计人员学习和参考。《基于能量平衡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秋山宏教授的专著。
绪论
第1章 单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
1.1 力平衡方程和能量平衡方程
1.2 输入能量的基本特性
1.2.1 无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2 有阻尼弹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3 弹塑性体系的输入能量
1.2.4 能量谱的形状
1.2.5 有效周期的概念
1.2.6 有效周期的算例
注:地面运动输入的能量
第2章 多自由度体系的输入能量
2.1 连续体的弹性响应
2.1.1 振型分析
2.1.2 剪切杆的算例
2.2 剪切型多层结构的弹塑性响应
第3章 结构的损伤
3.1 损伤的表达
3.2 剪切型理想弹塑性体系的基本损伤分布
3.3 最优屈服剪力系数分布
3.4 多层结构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3.4.1 基本损伤分布规则
3.4.2 损伤集中指数
3.4.3 损伤分布算例
3.5 层间损伤分布规则
第4章 累积塑性变形和最大塑性变形
4.1 最大变形的意义
4.2 累积塑性变形与最大变形的对应关系
4.3.1 分析参数
4.3.2 理想弹塑性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3 考虑包辛格效应的理想弹塑性型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4 具有刚度退化型恢复力模型的算例
4.3.5 等价往复滞回次数
4.4 残余变形
4.5 等价线性化模型的成立条件
第5章 阻尼耗能
5.1 阻尼的概念
5.2 阻尼耗能
5.3 设计用VD谱
5.4 阻尼耗能的统一评价
5.4.1 由滞回阻尼类推黏滞阻尼
5.4.2 滞回阻尼与黏滞阻尼的耦合
第6章 基于能量平衡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框架
6.1 抗震结构
6.2 基本公式
6.3 基本参数的确定
6.5 变形需求
6.5.1 基于的表达
6.5.2 变形量的直接表达
6.6 多层结构的有效周期
第7章 隔震结构
7.1 隔震结构的发展史
7.2 隔震结构能够实现的原因
7.3 隔震结构的基本公式
7.4 上部结构为弹性时的隔震结构
7.5 隔震结构的优越性和今后展望
第8章 刚柔混合结构
8.1 刚柔混合结构概述
8.2 刚柔混合结构的基本公式
8.3 刚柔混合结构的可能性
第9章 有关抗震设计的补充
9.1 多层结构各层的特性
9.1.1 多层结构的层分解
9.1.2 层框架的分解与合并
9.1.3 合并框架单元的耗能能力
9.2 一般体系等效为理想弹塑性体系
9.2.1 一般恢复力特性
9.2.2 一般损伤分布准则
9.2.3 一般体系等效为理想弹塑性体系
9.4 抗震性能评估公式
9.4.1 抗震单元并列(同时发挥作用)的情况
9.4.2 抗震单元串联(先后发挥作用)的情况
9.4.3 构件的DS值
9.4.4 梁屈服型结构的DS值
9.5 弯曲变形的影响
9.5.1 基本周期
9.5.2 弯剪型结构的总输入能量
9.5.3 弯剪型结构的最优屈服剪力系数分布
9.6 扭转响应
9.6.1 含扭转变形的结构
9.6.2 总输入能量
9.6.3 损伤预测
9.6.4 可忽略不计扭转影响的条件
9.6.5 一般体系的损伤预测
9.6.6 多层结构的损伤集中
9.7 各种场地的能量谱
9.7.1 基于一维波动理论的分析结果
9.7.2 兵库县南部地震的能量谱
第10章 设计例题
10.1 概述
10.2 设计用能量谱
10.3 设计用公式及主要参数
10.3.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10.3.2 强柱弱梁型框架结构
10.3.3 刚柔混合结构
10.4 数值算例
10.5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
第11章 针对地震动不可预知性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11.1 地震动的不可预知性
11.4 有效周期
11.5 例题
11.6 小结
11.7 补充:刚柔混合结构的抗震设计
11.7.1 刚柔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公式
11.7.2 例题
11.7.3 刚柔混合结构应采用的输入能量
11.7.4 小结
结束语
附录恢复力模型
参考文献2100433B
详《抗规》5.2.2条第2款,在满足相邻振型周期比小于0.85的情况下可以采用SRSS(平方和开根号)组合的方法:因梁刚度为无穷大,取柱中点为反弯点,得柱顶弯矩:振型1: 35x4.5/2...
抗震结构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吸收地震能量,隔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吸收地震能量,针对建造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必须安全。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岩体内存在的层状或带状的软弱薄层。一般,软弱夹层的厚度比相邻岩层的小,力学强度和变形模量也较低,饱和抗压强度仅为干抗压强度的二分之一或更低。有些遇水崩解。按成因,软弱夹层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类。前者...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究 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深 入,各种新型的、 高层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而随着现代建筑的建筑类 型越来越复杂, 其对地震风荷载等的抗震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只有 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合理地抗震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能不断促进我国的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 文针对建设抗震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近年来,在我国几次重大的地震灾害中, 房屋建筑的倒塌现象时 有发生,给我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也严 重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 地震灾害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天 然灾害,我国又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因此在各种新型、复杂和高层 建筑不断应运而生的时代,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性能,做好建筑抗震设计, 保证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能。下面主要从几 个常见的抗震设计问题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针对基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平衡问题,提出了基桩工作性状的能量法解答,给出了程序算法,并利用室内模型试验及工程实例对该解答进行了验证。首先,基于基桩工作的荷载传递机理及桩土之间能量传递方式,提出了考虑卸载的桩土荷载传递多折线模型,并给出描述桩土之间能量平衡的能量法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基桩工作性状计算程序,就程序收敛条件及收敛策略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通过结合工程实例的计算对各桩土模型及程序算法进行了验证。除此以外,深入分析了考虑桩周土沉降,基桩桩身产生负摩阻力时,基桩的工作性状等。最后,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得到、整理了相关试验数据,并利用已开发程序对模型试验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相符合,证明了能量法基桩承载力设计计算理论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2100433B
超长大直径桩因竖向承载力高而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其承载性状与地基土的状态密不可分。从能量角度来说,基桩从受荷到稳定的过程,即桩顶荷载做功将能量传递至桩身,再由桩身传递至桩周及桩端土层直至能量平衡的过程。因此,超长大直径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宜考虑桩-土体系的能量传递方式。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还较少关注桩-土体系的能量传递问题,为此,本研究拟从超长大直径桩室内模型试验入手,探讨桩土体系中土体的能量传递边界及位移模式,结合数值方法建立能量扩散边界及位移模式的样本参数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体系内部各单元的变形能、势能、摩擦功相互之间的转换规律及土体位移模式对该转换规律的影响,以期通过确定各级荷载下桩-土体系内部最终能量状态来反映基桩受力、沉降、桩侧阻强化效应、深度效应等超长大直径桩特有的承载特征。此外,拟结合模型试验及现场试验资料深入探讨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完善超长大直径桩设计计算理论。
能量平衡是描述电弧放电现象的又一重要定律。能量的产生是电弧的焦耳热,能量的发散则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三种途径。改变散热条件可使电弧参数改变,并影响放电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