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第一章 绪论 |
第六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县域土地利用分区及利用模式研究 |
第二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 |
第七章 贵州省主导产业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
第三章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
第八章 喀斯特山区典型农村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
第四章 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比研究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不同主体功能区县域间土地利用模式协同研究 |
参考文献 |
该书首先在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下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得出贵州省各地区两个因素之间存在很强耦合关系的结论;其次,论述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与主体功能区划分情况,从总体上对全省土地利用和空间开发现状进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与贵州省其他地区对比分析实证区毕节市土地利用结构及驱动力;再次,选取典型实证区,分别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贵州省城市、连片县域、农村和主导产业等不同地域尺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各尺度区域土地利用模式优化途径;最后,针对前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贵州省生态脆弱性强、生态重要性高,部分地区属于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是国家重点扶贫的“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由于处于高山丘陵地区,贵州省具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开发生态成本双高的特点,因此,虽然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倾斜和扶持,贵州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仍不乐观,无论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都远不如周边省区。而贵州省及所辖各市县立足本地资源环境条件谋求经济发展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探讨贵州各区域不同主体功能区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及区域之间的协同关系,并探讨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这对于经济发展落后而生态环境脆弱的贵州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和认知,《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研究》对贵州各区域不同主体功能区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及区域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同点状态上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即没实施规划方案前的土地利用状态。时间顺序...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 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 近代在欧美城市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
仅供参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包括:a) 前言;b) 规划背景;c) 规划目标;d)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阐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原则、各类用地调整的方向和数量、土地...
一、该书通过对贵州省各地(州、市)进行的土地利用机制与区域经济耦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贵州省各地区区域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很强的耦合关系,并且土地利用机制中不同的方面与不同经济因素互相驱动。主要表现在:(1)土地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效率与代表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多方面经济因素具有耦合关系;(2)城市建设用地大幅扩张、城市土地价格的飞速上涨对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转移有很强的驱动作用;(3)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的好坏直接与工矿用地的使用及能耗的高低有关;(4)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与房地产投资比例增加直接相关,并用于居住和商服用地建设;(5)地区农用地转用数量、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数量与水土流失的程度密切相关;(6)土地市场的活跃与否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互相耦合。
二、该书选取贵州省毕节市为主要实证区,通过前述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得知实证区毕节市有4个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相对于贵州省其他州(市)中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毕节市土地生态承载力低,加上各产业单位面积土地效益差,导致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受到限制;(2)毕节市农用地大量转为建设用地,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这给高山喀斯特地貌条件下的土地造成石漠化等生态问题;(3)中小规模工矿用地的发展导致了土地粗放经营和产能差等问题,这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破坏;(4)城镇中心区建设用地的扩张和土地价格的上涨趋势非常明显,这会对本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可见,经济短期快速增长愿望成为毕节市各种土地利用活动的最终驱动力,很明显现有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位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毕节市,因此,从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入手,深入研究毕节市土地利用条件,探索不同主体功能区下的适宜土地利用模式,并为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建议。
三、为了探讨生态功能区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方法,该书在对南平市和毕节市土地利用历史、现状和潜力定量对比分析基础上,对两个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空间优化布局,研究得出南平市属于高密度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而毕节市属于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两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空间布局以及存在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两个城市均处于生态功能山区,后续土地开发中都面临空间限制问题,为了缓解城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必须将一些土地利用功能转移出中心城区,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等,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是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紧张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发展各自适宜产业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发展瓶颈问题。但由于两个城市所处的空间区位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在区域发展中所定位的土地开发性质不同,南平市是闽西北重点开发区重要枢纽城市,其用地功能应着重放在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上;而毕节市是贵州省域经济发展的节点城市,其用地功能应着重放在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上。
书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ISBN |
---|---|---|---|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研究》 |
2017年7月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203-0406-1 |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本项目研究拓展了公交导向开发(TOD)理论,构建整合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廊道(CTOD)概念模式,开发了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交通整合的廊道式TOD发展综合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公交廊道的吸引点可达性建模及优化、公交廊道的溢价回收经济效益优化和公交廊道的环境影响建模与分析三个方面,项目研究引入启发式人工遗传算法对公交廊道的多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及求解。项目应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实证分析轨道交通对住宅、商铺、写字楼溢价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和类别差异性。研究建立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模式-发展策略”双重分类框架,提出了应用于开发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空间模式和发展策略。项目选取武汉市地铁二号线沿线地区作为基于遗传算法的廊道式TOD土地利用优化模型的研究实验区,应用测试了CTOD模型。项目的CTOD理论及优化模型研究成果居相关领域国内外前沿。项目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武汉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建设指引”,为地方轨道交通与土地整合发展规划与政策决策提供了实证支撑。 2100433B
成果登记号 |
20110222 |
项目名称 |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
第一完成单位 |
河海大学 |
主要完成人 |
强培、郑垂勇、王黎明、赵敏、张平 |
研究起始日期 |
2007-08-01 |
研究终止日期 |
2009-09-01 |
主题词 |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经济 |
任务来源 |
部门计划; |
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比较
1.2.2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技术比较
1.2.3 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目标比较
1.2.4 国内外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比较
1.3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1 国内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不足
1.3.2 开展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3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数据来源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土地利用理论
2.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2.1.2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实质
2.2 土地合理利用理论
2.2.1 土地合理利用的内涵
2.2.2 土地合理利用系统
2.3 系统结构理论
2.3.1 系统结构原理
2.3.2 系统状态变化的可能方向
2.4 土地利用优化评价理论
2.4.1 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2.4.2 土地利用景观优化
2.4.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化研究
3.1 矿山-周边土地复合系统
3.1.1 矿区的概念
3.1.2 “矿区飞地”
3.1.3 “矿区飞地”可持续发展
3.1.4 “矿区飞地”土地复合利用系统
3.2 生态足迹法模型
3.2.1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内涵
3.2.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与步骤
3.2.3 世界及我国生态足迹成果
3.3 矿区生态足迹表达
3.3.1 “生物生产型土地”在矿区生态足迹计算中的修正
3.3.2 我国主要矿区生态可持续类型评价
3.4 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优化
3.4.1 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
3.4.2 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能力
3.4.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矿区复垦土地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4.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素
4.1.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质
4.1.2 土地景观空间结构的生态要素及组合
4.2矿区生态景观变迁及驱动因子
4.2.1矿区生态景观
4.2.2矿区生态景观变迁及定量分析
4.3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4.3.1 当前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模式
4.3.2 我国矿区复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产权优化研究
5.1 传统的矿业用地模式产生的问题
5.1.1 社会问题
5.1.2 经济问题
5.2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及问题
5.2.1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
5.2.2 当前矿业用地模式和土地复垦制度实践存在的问题
5.3 矿山复垦土地利用结构新模式总体设计及实践
5.3.1 模式设计原则
5.3.2 矿山复垦土地产权新模式设计思路
5.3.3 矿山复垦土地产权新模式设计实践
5.3.4 矿业用地“股份制”新模式的社会效应
5.3.5 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6.1 华丰矿区概况
6.1.1 华丰矿区自然特征
6.1.2 社会经济情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6.2 华丰矿区生态持续类型评价
6.2.1 华丰矿区生态足迹计算
6.2.2 华丰矿区生态承载力计算
6.2.3 华丰矿区生态赤字
6.3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3.1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
6.3.2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
6.3.3 华丰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