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框景,一个是“框”,一个是“景”。这是框景的两个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框景艺术从曾经的私家园林走向更多的公共景观当中。“框”也从曾经的拘泥的门窗框延展到一个更大更为抽象的层次,用于厨窗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废弃构筑物还有立交桥的处理上等。现代园林中的框景大致可以分为按景设框、按框设景、框自成景、无框成景、无框无景 。
在“景”与“框”中,“景”占主导地位,景是主要要素,这里的框是景的展示平台。美好的景致需要有一个观看的场所,景观和视线是最主要的,景观的形成更多讲究的是框对景的协调与契合。常见的山景房、湖景房、海景房等都是采取的按景设框的框景模式;橱窗的设计也是属于按景设框的典范,对街景设窗,路上游人均入窗中,好似一幅流动的人物画,立于窗前或人行窗外,均十分有趣。该模式适合用于街景或其他有美好可观景致的地方 。
在“景”与“框”中,“框”占主导地位。景是对框的点缀。这里的“框”经常是构筑物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存在,是一些尺度与场景有些不协调的构筑物,这里主要处理的是“框”的空间,考虑的是尺度,在较大尺度下怎么去营造适宜的景观,使景观具有可观性和可使用性。在这之中“框”是重点,是需要处理与美化的景观,使景与框相得益彰。按框设景经常用于城市如立交桥、废弃的工厂、废弃构筑物等处 。
“框”本身就构成了完整的景,这是对框本身的利用和解读。这里的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独的框或连续的“框”组图,对人们形成视觉上的刺激或引导;二是“框”本身成为一个利用的空间,“框”在这里泛化成一种可供使用的场所,容纳了相应的活动 。
“框”的图样运用:常见的景观小品中单独的框,还有以连续的框的结构,用构筑物的形式形成视线的引导,这是对框本身结构的运用,常用于公共园林景观中,一般与场地的轴线重合、平行或者垂直。在建筑表面,设计师将“框”以某种逻辑规律进行重复布局,单一的“框”在构图中不再占据主要位置,追求的是建筑表皮所呈现的整体效果。完整的“景”在若干个“框”的分解下已不能展现全貌,无论人们是静止还是在建筑中行走,脑海中获取的是各个“框”呈现的“景”所拼贴而成的意象。此方法多见于建筑表皮处理。无论人们是静止还是行走中,脑海中获取的是各个“框”呈现的“景”所拼贴而成的意象 。
“框”活动的空间:景观主要不是框外景而是框内景,“框”中天地宽。这里主要是对“框”空间的运用。这里的框更抽象为一个空间“框”的空间内部存在的活动,以及框内框外的互动,是对城市中的一些消极空间的使用。多用于城市景观桥下、立交桥下,如韩国首尔清溪河上的景观桥,这里的22座桥有其自身的使用功能,他们是连接街道两边的交通枢纽,桥本身是清溪河上瑰丽的景观,桥洞是景色中的框,人在框中自成画。人在框中、框外,成了框的使用者,也成了框景的造就者,框外人框内人互成景观 。
景观依旧在,框遁无形。这里的“框”可能是不易捕捉的或者抽象化的。如巨大的玻璃幕墙。也可以通过透视关系使原本不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呈现“框”的形式。在建筑内部,通过建筑自身来形成的超大尺度的“框”在人眼里是难取全貌且不易被察觉的,人在“框”前显得十分的渺小,视线常常难以将边界尽收眼底。但框到的“景”却是真实而完整的,也可能是概念化、轮廓化的,“框”更加的抽象化、意识形态化、轮廓化。如韩国某公园景观便借用色彩的对比,以红叶和道路形成概念性的框,以整形的绿色灌木形成框中之景,形成生动的无框成景。在现实生活中,“框”也常通过虚实明暗对比来强化框中景。这种轮廓线与芦原义信关于建筑轮廓线的两个概念——“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如出一辙。通过透视关系也可以使原本不在同一平面的物体呈现“框”的形式。老子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种无形寓于有形之中,如天地,如永远追逐不到又永远存在的曼妙的天际线。无框成景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面,这也许是框的最高境界 。
这里的无框无景并不是景观的不存在,而是“景”与“框”存在于流动的时间状态里。景观在这里是连续性的不断变化的,相对的无框无景。其无限连续的先锋主空间打破了传统六面体空间的概念。所有空间都无以名状、界限模糊、互相穿插与渗透,这种不确定的空间关系使人对空间产生了运动和视觉上的全新体验,被称为“流动空间”。其本质在于空间与空间相互关系的模糊性。这里的框景使景观相融,使空间流动。这里的“框”是一个个动态的空间转换媒介。“景”随其后如行云流水。流动空间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是对时间、空间,对景观的瞬间动态感受 。2100433B
“框景”犹如一个容器,容纳古往今来的雕栏玉砌、春花秋月,是传统古典园林中一抹沉静的绯红。而在当代园林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框景也从庭院深深中款款而来,分花拂柳,盈盈芳华。当今,框景手法运用形式更为多样,无论是在景观的布局,还是材质的使用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并形成了“框”与“景”不同的新组景方式。在当代园林中要算“框”的属性拓展速度最快,范围也更广。不同“框”有不同的材质、色彩、形状、尺寸,框的生成方式也更为灵活,更具想象力。“框”既可以是街道边精致的景观橱窗,公共建筑物的巨大玻璃幕墙,墙面上反复的框构图,也可能是景观小品或重复引导的“框”的构筑物,甚至是曾经废弃的桥洞或转瞬即逝的流动的空间框等。“景”也从静止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变得更为生动活泼,可能是街道上过往的人群,百货店中庭的喷泉,或是橱窗里时常更新的图样或流动空间里转瞬即逝的景致。动感的景,流动的景,有人参与的景变得更为普遍。总的说来“框景”变得更加的外向、生动,兼具了更多使用的功能 。
与其它景物观赏一样,要获得好的赏景效果,赏景方式、视距与视角等十分重要。框景在景物高度的两倍距离以上设框容易获得最佳观赏视距,视角则宜在26°~28°之间。框景若先有景而后有框,则框的位置应朝向美丽的景物;若先有框而后有景,则应布置景物在与框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使景物恰好落在26°的视域内,便可成为最佳的画面 。
东西方园林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德国人酷爱雕塑,初园中的雕塑外,他们甚至在园林中的枯树上掉图案,用以观赏,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
水景工程可以运用于现代园林中,但不能夸张,只能运用于小溪和高山流水方面,例子:现在苏州、无锡就有。
定压喇叭。一般有石头状、蘑菇状等。功率需要结合园区大小和功放大小以及是否需要分区控制等要求设计。
框景总体可分为入口框景、端头框景、流动框景、镜游框景、模糊框景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镜游框景,它是以各式窗户框起的景色,但最富艺术魅力的也许要算模糊框景了。模糊框景又称漏窗,它是在窗内装有各式的窗格或砖瓦拼成的各式的窗格或砖瓦拼成的各式图案,因而使窗外的风景依稀可见但又不甚清晰,具有一种“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模糊美,同时,漏窗本身也有一定的欣赏与审美价值。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窗是框的主要元素,其中窗有什锦窗和漏花窗两种。顾名思义,什锦窗本身窗框形状各异同,具有观赏性的同时也主要用于借景。漏花窗则主要是沟通内外空间,造型上精致小巧,本身极具观赏性,通常在无景可借时运用。两种窗通常为木制雕琢或砖瓦砌就 。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园冶》中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
框景是传统园林造景手法之一。利用门窗洞、柱间、廊下挂落、乔木枝干等组成边框,将园内景色有选择地收入其中,有如一幅画框嵌就的图画,称“框景”。框景充分利用作画构图之原理,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为前景,撷取园中众多景物中有特色的部分,摒弃散乱平淡之物组成风景画面,画面构图完整,主体突出,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框景在园林创作中把要观赏的景物用门、窗洞、框架等,或由乔木树冠抱合而成的空洞围合起来,如同镶嵌在画框中的风景画。
如清代画家李渔曾经设计一种湖舫,在密闭的船舱中,左右开两个扇面窗。坐在舱内,两岸湖光山色,寺观浮屠,云烟竹树,往来游人,连人带马尽入扇面之中,俨然天然图画。又在家中创尺幅窗和无心画,利用窗框作画框,透过窗洞观赏屋后的假山,如同一幅山水画。框景的创作,可以把不需要观赏的景物屏除在画框以外,使视线更加集中在需要观赏的景物上,主题更为突出,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 。
解读“框景”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造园手法\"框景\"的研究,提炼其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要素,结合具体实例总结表达方法,探索古典园林研究和当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园林中框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在传统园林的建造中,框景是一种常见的造园手法,它在现代新中式建筑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主要探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框景艺术的应用,分别从设计概述、艺术应用和艺术展示三个方面总结了园林设计中框景手法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设计:MDO 摄影:隋思聪、Dirk Weiblen
郡西云台销售中心处于位于杭州西北市郊美丽的良渚文化村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建筑风格,室内设计的部分则由MDO负责完成。空间运用光影的变化关系来刻画环境氛围,定制的屏风则用来捕捉风景的剪影,以水波为灵感的流动形态呼应着建筑的节奏,让整个空间浑然一体。
作为设计师,我们对于空间中各元素的联系和对比有很强的兴趣 - 建筑与室内,粗糙与平滑,深与浅,鲜明与细腻。每组对立概念之间都有一个过渡,在这个过渡中间也蕴藏着引发某种情感的机会。
- 入口大厅 -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售楼处展厅代表着这样一种过渡。它是访客们进入一段发现之旅的大门。到达目的地的仪式感成为了我们设计大厅的出发点。一个高而列队般的空间让访客们感受到敬畏和期待感。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奠定了整个项目的基调,并且展现了地产商对于精致和品质的追求和承诺。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折叠屋顶(灵感来源为中国艺术家吴冠中作品中展现的传统中式屋顶),而这些屋顶形状也呼应了建筑的节奏。这个长廊从南边单侧采光,这种节奏被一系列的立柱上深色拉丝金属与浅色砂岩之间的强烈对比凸显得更加强烈。每两个立柱之间都给予访客一个通过层叠的屏风瞥见室内的机会。
- 中央区域 -
我们在设计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两种建筑高度之间的过渡:入口大厅是一个双层挑高的空间,整体规模很大,而当你步入中央区域的模型区时,天花高度突然降低了一半。怎样才能保持整个设计的精神呢?
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在中央区域中延续入口大厅中折叠天花的主题,但加大它的比例。我们创作了一个以水波为灵感的,向外流动的折叠形态。当这些折叠造型到达了洽谈区时,它变成了轴对称的形状。从座位处向上看,它则是传统尖屋顶的样子。这样,洽谈区的上方的空间感就显得更为舒适而亲近。
我们设计了洽谈区处的定制沙发,这个沙发也呼应了观看室外景观的视角。背靠着墙的沙发有一个很高的后背,给你提供了必要的隐私。而面朝景观的沙发则比较矮,能给访客提供朝向花园和景观的极佳视角。
- 捕捉风景 -
MDO对于捕捉风景这一概念非常感兴趣。我们把每一个空间的过渡当作一个可以框出独特景观的机会,如创作一副画一样。每个捕捉景观的地方同时安装了定制的屏风,这些屏风使得观景的体验更佳丰富 — 访客们可以通过屏风看到部分风景并感受到在此之外有更多景观,因此想要更进一步地探索。从入口大厅处,这些烤漆屏风就创造了使人们往内部和外部看到风景的机会,也从而建立了内部和外部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在中央区域的中心部位有一个用烤漆屏风围绕起来的微景观。这个微景观把室外的风景延续到了室内,既成为了一个室内特征,又增加了室内的层次感。
- 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联系 -
MDO对于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联系非常重视。事务所的两位创始人都是建筑师出身,因此空间、形态和光影等元素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喜欢室内空间和建筑之间的对话,并且探索它们如何可以影响并且改善彼此。这种模糊建筑和室内之间界限的概念只有在对建筑和室内都有清晰认知的基础上才可以达到。
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会不断考虑任何的形态、材质和规模可以在衔接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时候达到平衡。我们注重每个细节,包括石材的排列,建筑立柱与窗框和完成面的对齐,以及空间之间衔接材料的肌理和特性。每一种关系是否都可以加强访客们在空间中移动时的感官体验?
我们的兴趣也延伸到了对于自然光与灯光的研究。在入口大厅处,我们想象这些连续的立柱可以被看作是日晷 — 它们的影子一直在动,一日之间可以大厅的地上画出时刻。在室内,我们运用了隐藏的洗墙灯,从而赋予了沿着浅色石墙的屏风温柔而有质感的阴影。
平面图
立面图
项目名称:郡西云台销售中心
设计公司:More Design Office (MDO)
木君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项目摄影:隋思聪、Dirk Weiblen
工程状态:2017年11月完成
项目面积:400平方米
项目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万科郡西澜山郡西云台售楼处
More Design Office (MDO)
木君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徐伩君女士 Jaycee Chui
Justin Bridgland 桥义先生
MDO 创始人
木君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上海的多领域设计事务所。木君建筑由徐伩君女士和桥义先生于2010年成立,在国内外获得过诸多奖项。我们非常重视设计的过程和研究,致力于创作新颖而有趣的空间。我们的工作范围囊括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并在持续探究这些设计领域之间的联系。
徐伩君Jaycee Chui
木君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由徐伩君 女士在2010年创立。徐伩君女士在香港出生,在英国和加拿大接受教育后成为一名注册建筑师协会认证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她拥有12年以上在伦敦和香港的工作经验。她对细节的重视反映在每个项目的质量上,为日常的空间带来美观优雅的体验。
Justin Bridgland桥义先生
桥义先生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认证建筑师,拥有15年以上在伦敦工作的经历,获得了很多住宅、商业和办公项目的奖项。桥义先生在英国与知名事务所squire+partners和RCKA合作,创造了一系列获得奖项的高质量项目。在2010年他移居到上海,并主导设计了在中国各地的各种规模类型的建筑与室内项目。
框景,夹景,漏景,添景,对景,分景,借景,点景
其中框景,夹景,漏景,添景属于对前景的处理手法。
抑景,透景,添景,夹景,对景,障景,框景,漏景,借景,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