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以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研究,构建了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一般理论框架,并以江苏省典型矿业城市——徐州市为分析样本,充分利用RS与GIS技术,围绕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格局、机制、效应”这一科学命题,系统分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与格局特征,综合研究资源、经济、技术、交通、社会等因素对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从生态系统视角分析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可以作为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作 者:渠爱雪著 丛 书 名: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丛书
出 版 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23376
出版时间:2010-12-01
版 次:1
页 数:243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所属分类:图书 > 建筑 >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渠爱雪,女,1971年12月出生,江苏丰县人。1994年在徐州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在辽宁师范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及GIS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城市与区域规划等多项地方委托课题。在《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亲哦!! 一、关于征收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被征收土地的界址、地类和面积必须清楚,权属无争议。被征收土地的勘测应由拟实施征地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区外独立选址项目由项目业主)...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是一种动态过程。土地覆盖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具有特定的...
土地分利用的未利用的,利用的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即非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可以再分为林地、园地、耕地等;建设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居民用地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LUCC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矿业城市研究进展
1.2.3 矿业城市徐州市LUCC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l.4.1 研究目标
l.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内容结构
2 研究区概况及遥感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2 矿业经济发展概况
2.2 数据基础及遥感数据处理
2.2.1 研究区范围
2.2.2 数据源
2.2.3 遥感数据处理工作平台及技术路线
2.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5 遥感影像解译
2.2.6 矢量图的生成及建库
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理论研究
3.1 矿业城市基本内涵
3.2 中国矿业城市发展及理论研究意义
3.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4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理论研究
3.4.1 分析方法成因分析法
3.4.2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系统层次关系辨识
3.4.3 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机制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研究
4.1 技术流程及研究方法
4.1.1 技术流程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变化强度
4.2.2 土地利用类型增减转移
4.2.3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4.3 本章小结
5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与空间格局研究
5.1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结构演变分析
5.1.1 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均衡度
5.1.2 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
5.1.3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计算及分析
5.1.4 用地变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关系分析
5.2 徐州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5.2.1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及研究数据基础
5.2.2 研究方法
5.2.3 工业用地空间分析
5.2.4 居住用地空间分析
5.2.5 商服用地空间分析
5.2.6 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对比分析
5.2.7 工业、居住及商服用地空间格局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
6.1 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定量研究方法及研究主要内容
6.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2 主要定量评价方法
6.1.3 驱动力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实证研究
6.2.1 自然因素影响
6.2.2 矿产资源影响
6.2.3 经济人文因素影响
6.2.4 驱动力因素系统综合影响的定量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
7.1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研究
7.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及应用
7.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7.1.3 计算结果与分析
7.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7.2.1 生态足迹理论及应用
7.2.2 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7.2.3 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7.2.4 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与分析
7.3 基于景观生态理论的徐州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7.3.1 景观生态理论及应用
7.3.2 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总结
8.2 主要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继续在高速的增长,叹为世界奇迹!在人类发展史上写下了更为辉煌的一页!今年5月,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更是将海内外世人的目光长时间的聚焦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正好为国际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名言“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做了华丽的诠释。然而,当下还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粗放模式主导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下的城市及其依托的区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众多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坚持唯GDP马首是瞻的发展理念下,多种不和谐声音集聚形成了倍增效应,使得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别和群体收入差距等不断地被拉大的同时,城市空间过度开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等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扑面而来。我国这一高速发展中的诸多负面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2100433B
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
土地利用效益是衡量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量化方式评价全国14个大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表明协调度函数模型可操作性强,可信度高,不失为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较好的方法。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这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针对性的论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西南地区城市化进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设计与优化》是在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河北省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规划及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07457205D-7)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充实、整理和完善形成的,包括8章。分别为矿业城市及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矿业城市的产业糯合特征及演化路径;矿业城市产业经济的运行特征、循环经济及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基本特征;矿业城市资源产业集群及其演变轨迹、基于产业集群的矿业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效率与系统优化、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优化SD建模原理及循环经济系统SD仿真模型;矿业城市主导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和主导产业循环经济系统技术支撑体系;系统场控理论、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场控功能研究及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唐山市资源产业集群体系的循环经济实证研究。
《矿业城市循环经济系统设计与优化》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管理部门的参考用书。2100433B
关于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开发要有前瞻性,做好规划性开采
要认真研究矿产开发破坏土地的规律以及依据塌陷规律建立起来的预测模式,运用这些模式,科学地预测规划期内煤矿生产可能造成的土地破坏数量和破坏程度。同时研究采煤对土地破坏以及对水资源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破坏土地评价,研究已破坏土地和规划期内可能破坏土地适宜性复垦,明确破坏土地复垦的潜力与方向,提出土地复垦整治的分阶段目标,并切实执行。提高土地复垦工艺,并保证资金渠道和补偿机制,提高复垦土地的质量状况。
2、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实行多种经营
一定要稳定矿业城市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在数量稳定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提高土地质量,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矿业城市的地形地貌一般都比较恶劣复杂,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质量都不高,必须要实行多种经营。要加强耕地的基本建设,发挥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单产;要大力增加“现有”林木的抚育管理,努力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要管好现有草地资源,制止过度放牧,防止草地的继续退化,抓好人工改良草地,提高草地的产草量和质量,提高载畜量。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作物品种,合理调整农、林、牧结构,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业整体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3、建设项目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农转非
严格实施低占用指标控制与用途分区管制措施,严格把握建设项目审批关,建立“论区位、评效应、核指标”的建设用地审批与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耗能高、占地多的建设项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鼓励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按照土地利用现状水平与潜力,盘活存量土地,在建设用地呈现闲置浪费时,应因地制宜,树立挖潜存量土地为先的理念,限制征用非农用地。供给引导需求,按照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政策,保证重点,优地优用,对存量土地潜力大的地区和污染严重或效益低下的企业实行限制供地。充分发挥土地政策在正确引导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布局中的调控作用。 2100433B
随着遥感GIS深入应用,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型研究呈现出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与GIS新方法的集成、侧重于对不确定性问题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多模型体系的集成等发展趋势。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城市用地急剧扩张,交通需求与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不断深化。本项目在分析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互动关系演化规律基础上,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演化与交通系统互馈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引进美国最新的UrbanSim模型,探讨将GIS与UrbanSim集成并进行改进,建立一个基于离散个体行为选择的、能够整合模拟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时空耦合过程的一体化模型,使其能应用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发展过程模拟预测、以及城市用地管理与城市交通政策评估的实践中,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丰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拟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