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戴仕炳、张鹏所著的《历史建筑材料修复技术导则》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建筑围护体表面材料修缮领域的现代理论、新材料、新技术及实践经验,在参照相关省市已有保护法规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了欧美在历史建筑围护体修复领域的先进经验、已形成的体系化的成熟技术和控制方法。本技术规程目的是为中国从事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投资方、建筑师、项目管理者、修缮施工方等提供各建筑围护体类别修缮方法的参考“路线图”。
戴仕炳
自然科学博士,理学硕士,工学学士。
1963年生人,安徽省芜湖县人。
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学习地质学与矿物学,获工学学士与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开始学习历史保护科学,1999年3月在德国Justus-Liebig University of Giessen获德国自然科学博士学位(Dr.rer.nat)。其后在德国、新加坡等国国际公司任职建筑技术经理。2005年5月回国创业。2007年12月聘任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协同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主讲"材料病理学"、"保护技术"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历史建筑及文物的材料及工艺;砖石土木等修缮材料;户外木结构的保护;传统与现代石灰技术;建筑防水防潮、遗产保护与应用建筑物理学、应用建筑化学等。在历史材料修复保护领域有丰硕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张鹏
工学博士,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学士。1975年生人,山东淄博人。
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先后获得建筑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以来,在同济大学任教,专注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副教授,负责的课程有"保护技术"和"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历史环境实录"等。近年来负责、参加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多项遗产保护类科研课题,主持完成了世博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清水湾历史建筑移位保护等重要工程,获得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前言与致谢
序一
序二
总述
1 术语
1.1 历史建筑(HistoricBLJildirlgs)
1.2 特征要素(Crtaracter-DefirlingElernents)
1.5 修缮(Rerlabilitatiorl)
1.4 维护(Mainterlarice)
1.5 保存(ConsematiorlOrPreservatiorl)
1.6 修复(Restoratiorl)
1.7 清水砖墙(FairFacedBrickFacade)
1.8 敷贴法清洁(POLJlticing)
1.9 喷砂清洗(SandBlasting)
1.10 防潮层原位增设、修复(Installatiorl/Restoratiorlo Rising Damp Barrler)
1.11 排盐、脱盐(Desalirmtiorl)
1.12 排盐灰浆(DesalinatiorlPOLJltice)
1.13 牺牲灰浆(Sact’ificialRerider)
1.14 憎水(Water’Repellirlg)
1.15 渗透增强(ImpregnatiorlCorlsolidatiorl)
1.16 清水漆(Glaze.Stairl)
2 一般建议
2.1 历史建筑材料的保存与修复目标
2.2 保存与修复方案的选择
2.5 保存与修复的原则
2.4 修复材料的选择条件
2.5 保存与修复宜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2.6 传统材料与替代材料的应用建议参照的基本原则
2.7 重视结构加固工艺和材料对历史建筑饰面的影响
2.8 样板面的必要性
2.9 日常维护
2.10 其他情况
3 材料及其病害学检测
5.1 一般建议
5.2 现场勘查
5.3 资料搜集
5.4 检测方案设计
5.5 现场取样
5.6 围护体潮湿程度现场无损检测
5.7 实验室研究
5.8 水溶盐危害程度检测及评估
5.8.1 水溶盐危害程度检测方法
5.8.2 水溶盐危害程度的评价
5.9 编制检测报告
4 立面清洁
4.1 一般建议
4.1.1 历史建筑围护体立面的清洁
4.1.2 调查分析
4.1.5 试验
4.2 清洁方法
4.2.1 物理清洁方法
4.2.2 化学清洁方法
4.5 相关注意事项
5 敷贴法无损排盐
5.1 排盐技术的分类
5.2 排盐灰浆与牺牲灰浆
5.2.1 排盐灰浆的质量要求
5.2.2 牺牲灰浆
5.5 相关建议
5.4 质量控制
6 防潮层原位增设、修复
6.1 一般建议
6.1.1 查明来源
6.1.2 优先考虑的措施
6.1.5 修复方法的选择
6.1.4 修复后的维护
6.2 防潮层增设或修复的物理方法
6.5 增设、修复防潮层的化学方法(防潮针法)
6.5.1 化学注射方法
6.5.2 无压力注射工艺
6.5.5 压力注射工艺
6.4 效果检测
7 天然石材
7.1 石材清理要求
7.2 石材置换或粘贴
7.5 石材表面渗透增强要求
7.4 石材修补要求
7.5 接缝处理
7.6 石材立面防渗漏
7.7 表面润色处理
7.8 防石砌块
8 清水砖墙
8.1 一般建议
8.2 修缮设计方案及技术流程
8.5 基层清理、清洁
8.4 砖缝清理按下列建议实施
8.5 砖的处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8.6 表面渗透增强建议参照下列建议
8.7 勾缝时建议注意如下工艺
8.8 表面憎水保护
9 清水混凝土
10 装饰粉刷
11 外墙涂饰
12 户外一半户外木构等油饰保护
13 修缮档案
附录
附录A 历史材料总含水率、潮解水及水溶盐含量的取样检测
A1总含水率检测
A2潮解水检测
A5水溶盐检测
附录B 建筑材料表面吸水性能测试——卡斯特瓶法(K法)
B1毛细吸水系数K法仪器简介
B2毛细吸水系数概念及计算方法
B5K一法测试方法及步骤
附录C 建筑石灰类型及其应用
C1建筑石灰类型及术语定义
C2历史建筑修复常用天然水硬石灰配比及使用注意事项
C5上海地区石灰传统配方
C4美洲19世纪装饰粉刷(石灰)A.J.DOwning(1850)配方
附录D
参考文献2100433B
建筑材料基本公式
密 度 代号 π 公式 π=m/V 常用单位 g/cm3 说明 m:材料干燥状态下的重量 (g) V:辑料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 (cm3) 质量密度 代号 π0 公式 π0= m/V1 常用单位 g/cm3 说明 m:材料的重量 (g) V1: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 (cm3) 孔 隙 率 代号 ξ 公式 常用单位 % 说明 计算松散状态的颗粒之间的 V为颗粒体积,为松散体 积 强 度 代号 ? 公式 =P/A> 常用单位 MPa(N/mm2) 说明 P:破坏时的重力 (N) A:受力面积 (mm2) 含 水 率 代号 W 公式 m水/m 常用单位 % 说明 m水:材料中所含水重 (g) m:材料干燥重量 (g) 重量吸水率 代号 B重 公式 常用单位 % 说明 m:材料干燥重量 (g) m1:材料吸水饱和状态下的重量 (g) 体积吸水率 代号 B体 公式
近代历史建筑砖石外墙劣化成因与修复技术探索
探讨近代历史建筑的砖石外墙修复中经常遇到的外墙劣化迹象与成因,指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修复技术与方法是关键。通过对目前砖石外墙修复常用技术特点的介绍,分析修复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问题,以期为将来成功的修复提供参考。
《导则》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前应开展查勘、测绘、检测、评估等前期工作,确定历史建筑保护价值、残损程度、安全性等级及相关修复建设依据。此外,历史建筑修复各阶段应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以提升修复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导则》同时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时,应优先并充分利用原建筑材料;使用替代材料宜选用与原建筑材料相同历史时期的同类材料;新仿制、加工的材料的安全、耐久、环保等主要性能应不低于原建筑材料,且其表观特征应与原建筑材料相同或相近。严禁外移或砍伐场地内的老树、古树,新增树种及其布置方式应与历史建筑场地风格、历史文化传统协调、统一。此外,历史建筑的结构加固设计宜按30年考虑。到期后,如经可靠性鉴定认为该结构工作正常,可延长其使用年限。
不仅如此,历史建筑修复建设时,除对建筑原有木构件进行白蚁治理和预防外,还应对新增木构件采取白蚁预防措施,并将周边园林树木、绿地列为控制范围。
《导则》还要求,历史建筑修复建设前应拍摄并保存原建筑物各部位、节点等历史要素的照片、影像资料;施工时应加强观测和监护,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及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工程的竣工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归档,作为历史建筑日常维护的依据。 2100433B
在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策略的选择和实践中,往往存在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我国目前只有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分级和实施保护技术策略的分类,但并未对各种技术策略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也无技术实践效果的客观评估标准,在历史建筑修复实践中存在着凭主观臆断选择技术策略的现象,其结果是在修复的过程中造成对历史建筑价值的新的破坏。针对上述情况,申请人提出了对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策略进行评估研究的构想,其基本概念是借鉴项目后评估的基本方式,根据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近代历史建筑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利用翔实、准确的近代历史建筑研究的基础资料,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典型修复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跟踪观测与采样分析,全面评价典型项目所采用的技术策略,及时学习和吸取经验、教训,为提高未来选择修复技术策略的准确性提供理论根据。 2100433B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是污染地块系列环境保护标准之一。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25.4—2014)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2月19日发布,2014年7月1日实施, HJ 25.4—2014代替HJ/T 25-1999 。制定的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废止。《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规定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程序、内容和技术要求。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