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请输入搜索
概述篇
第1章 绿色建筑概述
1.1 绿色建筑的内涵
1.2 绿色建筑的发展
1.2.1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特征
1.2.2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特征
1.2.3 安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技术篇
第2章 绿色建筑设计
2.1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2.2 绿色建筑设计流程
第3章 节地与室外环境
3.1 场址选择
3.1.1 场地安全
3.1.2 废弃场地利用
3.2 土地利用
3.2.1 规划指标
3.2.2 景观指标
3.2.3 地下空间
3.3 室外环境
3.3.1 光污染控制
3.3.2 场地噪声
3.3.3 室外风环境
3.3.4 降低热岛效应
3.4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3.4.1 交通体系
3.4.2 停车场所
3.4.3 公共服务设施
3.4.4 无障碍设计
3.5 场地生态
3.5.1 场地生态保护
3.5.2 地面景观
3.5.3 立体绿化
第4章 节能与能源利用
4.1 建筑围护结构
4.1.1 建筑形体设计
4.1.2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
4.1.3 遮阳系统
4.2 暖通空调
4.2.1 冷热源选型
4.2.2 空调输配系统
4.2.3 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4.3 能源综合利用
4.3.1 分布式热电冷联供
4.3.2 余热回收再利用
4.3.3 蓄冷蓄热
4.3.4 排风热回收
4.4 可再生能源利用
4.4.1 太阳能热水
4.4.2 太阳能光伏发电
4.4.3 地热能
4.4.4 风能
4.5 照明与电气
4.5.1 照明系统
4.5.2 电梯系统
4.5.3 供配电系统
4.5.4 能耗分项计量
4.5.5 智能化系统
第5章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1 水系统规划
5.2 节水器具与设备
5.2.1 节水卫生器具
5.2.2 节水灌溉
5.2.3 冷却塔节水
5.3 非传统水源利用
5.3.1 雨水利用
5.3.2 再生水利用
第6章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1 材料选用
6.2 旧建筑利用
6.3 建筑造型
6.4 建筑结构优化
6.5 建筑工业化建造
6.5.1 预制结构构件
6.5.2 建筑部品
6.6 土建装修一体化
6.7 室内灵活隔断
第7章 室内环境质量
7.1 室内空气品质
7.1.1 室内空气污染源控制
7.1.2 室内通风
7.1.3 空气质量监控
7.2 室内热湿环境
7.2.1 室内空气温湿度控制
7.2.2 遮阳隔热
7.3 室内声环境
7.3.1 建筑布局隔声
7.3.2 围护结构隔声
7.3.3 设备隔声减振
7.4 室内光环境与视野
7.4.1 室内采光
7.4.2 室内视野
第8章 施工管理
8.1 组织与管理
8.2 环境保护
8.2.1 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扬尘
8.2.2 噪声控制
8.2.3 光污染控制
8.2.4 固废污染控制
8.3 资源节约
8.3.1 节地
8.3.2 节能
8.3.3 节水
8.3.4 节材
8.4 机电系统调试
第9章 运营管理
9.1 管理制度
9.2 技术管理
9.2.1 节能与节水管理
9.2.2 耗材管理
9.2.3 室内环境品质管理
9.2.4 设备的设置、检测与管理
9.2.5 物业档案管理
9.3 环境管理
9.3.1 绿化管理
9.3.2 垃圾管理
案例篇
第10章 绿色建筑实例
10.1 武汉市民之家项目(公建三星)
10.2 绿地合肥滨水花都一期住宅(1、3~9号楼)项目(居建二星)
10.3 芜湖镜湖万达广场购物中心项目(公建一星)
10.4 赤峰万达广场嘉华酒店项目(公建一星)
10.5 鹏远住工办公楼项目(公建三星)
10.6 上海宝山万达广场购物中心项目(公建一星)
10.7 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项目(居建一星)
10.8 财富中心项目(公建三星)
10.9 苏州玲珑湾社区十一区东侧幼儿园项目(公建三星)
10.10 梅溪湖片区保障性住宅小区配套小学项目(公建二星)
政策篇
第11章 绿色建筑政策标准
11.1 国家层面枢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11.2 安徽省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评价标识篇
第12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其申报方式
12.1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概况
12.2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的建设
12.3 绿色建筑推广机构
12.4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方式和流程
附录
附录1 技术索引表
附录2 标准规范及图集表
附录3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附录4 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附录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和备案工作的通知》
附录6 安徽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7 安徽省《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附录8 《安徽省民用建筑节能办法》
附录9 安徽省气候资源简介 2100433B
绿色建筑比节能建筑的含义更广泛,它除了强调节能,还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节水、节材、节地、绿色施工、室内环境质量和智能控制等内容,以及绿色建筑的舒适性。绿色应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体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
《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绿色建筑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全过程的技术措施,图文并茂,解释了每种措施的技术原理、适用范围、选用要点,对指导绿色建筑发展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此外,《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系统介绍了国家和安徽省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法规和设计、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指南》可供各级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业从业人员参考使用,以学习绿色建筑技术知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能力,大力推广绿色建筑。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前言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互换性概述第二节 加工误差和公差第三节 极限与配合标准第四节 技术测量概念第五节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 光滑孔、轴尺寸的公差与配合第一节 公差与配合的...
电厂图书目录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绿色建筑技术实施指南》依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D/T50378—2014进行编写,并与其配合使用,为绿色建筑设计咨询工作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绿色建筑技术实施指南》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排章节框架及梳理相关的绿色建筑技术,并从技术简介、适用范围、技术要点、相关标准规范及图集、参考案例等方面对每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详细阐述,给读者以实战性指导。
《绿色建筑技术实施指南》可供绿色建筑的决策者、投资者、建设者、设计人员、咨询人员、施工人员、运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的产品供应商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等参考。
日前,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发展质量,确保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发挥实际效果,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绿色建筑后评估技术指南(办公和商店建筑版)》(以下简称《指南》)。
绿色建筑后评估是对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评价,包括建筑运行中的能耗、水耗、材料消耗水平评价,建筑提供的室内外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品质、交通组织、功能配套、场地生态的评价以及建筑使用者干扰与反馈的评价。
建筑的运行使用和维护阶段在建筑全寿命期中所占时间最长,对绿色建筑的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后评估,既可查验绿色建筑实际落实情况,展现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又可为绿色建筑业主、物业单位和开发单位在运行期间诊断和提升建筑性能和品质提供依据,并指导同类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持续优化改进。
业内人士认为,推广绿色建筑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南》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绿色建筑后评估具体指标体系和指标要求。其中,总则中给出了绿色建筑后评估的定义,交代了《指南》的作用、意义和适用范围;基本规定中明确了对参与绿色建筑后评估项目的基本要求以及后评估的等级划分;绿色建筑后评估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6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含分值不等的评分项。
沈红华主编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指南》分别从规划与景观、建筑与室内、建材与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与智能化、施工运营管理等七个方面,建立了适合上海地区的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提出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星级应用策略。希望该《指南》的出版,能够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绿色建筑提供技术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