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苗寨吊脚楼基本特征

苗寨吊脚楼基本特征

苗寨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西江千户苗寨门头

  • 品种:玻璃钢雕塑;材质:玻璃钢;尺寸(cm):2000×1500;说明:玻璃钢材质;
  • 禹城
  • 13%
  • 贵州盛世恒艺雕塑建材工程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智能特征感温探测器

  • SIGA-HRSIC
  • 13%
  • 广州捷耐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智能特征手动报警按钮

  • SIGI-271
  • 13%
  • 广州捷耐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智能特征单监视模块

  • SIGA-CT1
  • 13%
  • 广州捷耐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木(盆)

  • 高40cm 冠幅30cm
  • 13%
  • 东莞市新视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混凝土搅拌

  • HLXS200B
  • 台班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搅拌

  • HLS120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搅拌

  • HLS150
  • 台班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搅拌

  • HLS150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混凝土搅拌

  • HLX150B
  • 深圳市2005年7月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木质树脂仿瓦结构四角错层吊脚楼

  • 投影面积19.6㎡
  • 1项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8-15
查看价格

木塑吊脚装饰

  • 120×120
  • 750.00m
  • 1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9-04-23
查看价格

基本软件

  • LE0SMS219300 V200R001 Quidway S9300
  • 2.0套
  • 1
  • 华为H3C、中兴、大唐电信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15-11-18
查看价格

系统特征分析套件

  • 拼插式结构,易于组装和拆卸,可重复使用.由各种颗粒、轴承、轴、轮、齿轮、连接件与特殊件组成,用ABS材料制作.能搭建自行车、旋转木马、转向小车、简易步行机等活动项目.
  • 28套
  • 2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0-04-10
查看价格

特征库升级服务

  • 1年
  • 1套
  • 3
  • -
  • 中高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1-04-23
查看价格

苗寨吊脚楼历史渊源

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苗族人到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简要介绍

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苗寨吊脚楼主要分布在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中。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基本特征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建筑特点

苗寨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端常刻有绣球和金瓜等装饰。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架设悬空走廊,作为进入大门的通道。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人们称之为“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主要价值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苗寨吊脚楼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濒危状况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实物保护与建筑文化的延续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 1、由于吊脚楼建筑工艺以师传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传承方式相当脆弱。在西江千户苗寨,木匠师傅现在已为数不多。 2、地质易崩塌、滑坡,民居建于斜坡陡坎之上,加上建筑年代久远,干燥易燃,火灾隐患大,生产生活用火,都是导致建筑实体毁损的危险因素。 3、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改变,缺乏民族认知感和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住陈旧的木房,认为居住木质结构的房屋是一种落后与倒退,喜欢上高大整洁的楼房,根本不愿意去学习这种古朴建筑的技艺。 4、新式建筑的介入,造成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风格的严重失调,文化内涵变得很不协调,特别是交通建设和办公楼、民居房的建设给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2100433B

查看详情

苗寨吊脚楼基本特征文献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格式:pdf

大小:72KB

页数: 6页

幽静的河面上,突出一角的亭子,亭亭玉立,宛若在河面上独立的白鹤。那是土家山寨的独特风景 —— 吊脚楼。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土家人特有的建筑,它依山傍水,顺山势而居,随水而建,独立吊脚 楼上,看山,则见山势滂博,仰目而视;看水,则水俯视而下,静静的河水从脚下缓缓而下。 土家族居于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原接触的前沿,土家吊脚楼饱含丰富的文化交融信息,具体说来,是巴 楚两大文化直接交融的结果。土家吊脚楼是楚建筑的活化石,不仅有潜在的强大生命力,而且值得人们研 究。 土家吊脚楼的特征是井院式、木栏式。武陵山区山多田少,因此坪坝极其珍贵。民居择地,都必须让 出坪坝,只能占据山坡;为了适应山坡地形,吊脚楼成为首选,以吊脚步之高低来适应地形变化,可以最 大限度地减少土方开掘,不需破坏地貌,同时隔绝潮湿,促进通风,又保证居室私密性。 土家吊脚楼表现为婀娜多姿态的形体美。由于井院围合,高低错落,吊脚楼体

凤凰古城与西南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比较研究 凤凰古城与西南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比较研究

凤凰古城与西南地区吊脚楼建筑特征比较研究

格式:pdf

大小:72KB

页数: 5页

从建筑的空间形态、造型特征、细部装饰、构造及用材等方面入手,结合地域环境和民俗文化,对凤凰古城吊脚楼与西南地区吊脚楼的建筑特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通过归纳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阐述了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千里苗疆的门户”寨头苗寨

这里民族节日众多,形式多样,规模宏大。

这里民族风味浓郁,独具特色。

这里民族气候宜人,风景独好。

这里就是有千家苗寨之称的寨头苗寨。

寨头,位于贵州省三穗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隶属三穗县台烈镇管辖,是全国第二大的苗寨,被誉为“千里苗疆门户”。

分上下两个村,即寨头、上坪村,寨内住有12个房族,有千家寨之称。寨头苗族也是中部方言区唯一没有裙装的苗族支系。

两村毗连一寨,座落在一边坡地带上,幢幢的吊脚木楼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吊脚楼基本是三间正房带一间横屋面的“偏厦”。

正屋楼层一般为三层,底层为牲畜、杂物层,二层是人生活起居室,三层为粮食储藏库。

生活起居层中间为堂屋,带吞口,走廊较宽,置连接两吊脚柱外拓宽一尺左右的座坊,偏厦略低于正屋一截。

寨头还是历代军事要地之一。就地理位置而言,这里是苗疆以东地区进入苗疆腹地的重要通道。

《咸同军事史》中曾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就地理形势而言,该处地当山半,三面劈削,一面下临深涧,坚垒重壕,层层环互,形势极为险要。

清末,张秀眉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寨头苗族领袖甘保玉率10000余义军从清咸丰五年(1855)开始,直至同治七年(1868)镇守寨头十三年。

寨头村民据说是从也雾山迁徙过来的。原村民在发现寨头这个地方山水清秀,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居住,故而举寨搬迁。到寨头居住后,人丁兴旺,生活丰裕,发展成了上千户的苗寨。

寨民们觉得也雾山是寨头的发源地,应该将也雾山龙脉接到寨头来。

但是在寨头到也雾山之间横穿一条石坪河,龙气阻断,族老们思来想去,决定在石坪河上架一座桥,将寨头和也雾山接通通,也雾龙就可南下过桥到寨头了。

架桥就等于将龙接过来,就等于将保护神接过来。这是谁也不干落后啊,都争着架桥。

全寨12房长老商议,决定修一座12孔桥,代表12房族。这就是俗称的接龙桥了。

桥是在二月初二这一天落成的,这天全寨各房族抬猪、提着鸡,到桥上迎接龙神,在桥上血淋、烧香、化纸,以示接龙。

此后每年都举行此接龙活动,缅怀苗族祖先,祈愿五谷丰登,一直沿袭至今。

查看详情

湘西吊脚楼简介

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省份,“湘西吊脚楼”是山乡少数民族如苗、侗、壮、布依、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样式。尤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湘西吊脚楼极为常见。这里的自然条件号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于是山区先民创造出了独特的“湘西吊脚楼”。

查看详情

湘西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在其居住形式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土家祖先使用粗笨的石器,过着十分简单的采集经济和渔猎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其典型民居———湘西吊脚楼,既是土家先民长期同大自然斗争的结晶,又是他们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湘西吊脚楼历史传说

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苦,他要去东海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张天王到了东海龙宫,见到龙王就直说了。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不动。于是就答应了。张天王来到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前,用手轻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张天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了一座三柱二骑(即三根柱子落地,两根柱子悬空)湘西吊脚楼房。

七天过去了,龙王就来找张天王还殿宇。张天王说:“你要,我还你。”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自知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以后,每逢雨水季节,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人们也在涨水季节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湘西吊脚楼历史发展

土家湘西吊脚楼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唐宋以前;唐宋至清末;民国时期;建国以后。

1、唐宋以前。这一时期,封建王朝对土家地区基本谈不上管束,土家先民还处于半原始时期。生产靠刀耕火种,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相当一部分还处于原始狩猎状态。其“住房”是由树枝树叶搭建的“三稳叉”,又名“窝屎棚”,遮风避雨功能很差,如遭遇豺狼虎豹的袭击,只能坐以待毙。当时,他们与自然抗争的能力还很差,尤以野兽蛇蝎对他们构成的威胁最大。为了摆脱它们的威胁,土家先民便在深山老林中用树的枝叶和藤条在大树腰上扎结为屋,上可以利用树叶遮风避雨,下可以脱离地面,以躲避野兽侵袭。由于这种“房屋”悬在半空中,下面没有任何支撑,故名湘西吊脚楼。

2、唐宋至清末。封建王朝实行羁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上层人士有机会与汉族人士接触,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其居住有所改善。尤其是历代土司每年要向朝廷进贡,亲眼目睹了宫廷建筑艺术,加上当时制陶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少量的土砖土瓦已不算难事,于是,便有了斗拱飞檐,鳌翅雕花等房屋建筑。但是,由于山区地势和低温潮湿的特定环境,杆栏式湘西吊脚楼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其间,大多数土家下层百姓也从树上搬到了地下,用油竹或树枝当木板,茅草当瓦片,形成了“千根柱头落地”的茅屋建筑风格。

3、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4、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性的变革,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