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特殊符号

选择搜索类型

热门搜索

首页 > 百科 > 建设工程百科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结题摘要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结题摘要

本课题开拓性地将我国民族聚居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整体关联性研究,三年中多次组织课题组深入我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了大量田野调查、测绘及研究实践。课题成果表现在重点培养了清华大学3名博士和近10名硕士;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及20余篇国内建筑学专业核心及重要期刊论文;参加数次国际会议及国内重要学术论坛,宣讲和发表学术论文并获奖;完成了4篇田野调查报告和1篇结题报告;建立了近百个村落案例和测绘图资料库;在近10个研究实践基地开展示范性研究实践,并结合典型性案例分析获得了本课题的示范性应用。 课题包括2个子课题和1个拓展性课题,着重探讨了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的建筑演变模式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建筑衍变特征,重点培养了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3名博士生和近10名硕士生,其中子课题“滇西北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主性的关联研究”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实证方法,对比研究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的怒、藏、傈僳等少数民族的村落、民居、宗教及集权建筑,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及方法体现了很好的创新价值,研究成果优异,已获得评审专家、答辩委员积极推荐申报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课题组结合研究工作发表了1部专著《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在国内核心和重要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住区等发表2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了在北京、台湾、昆明等地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专题会议”、“第二届两岸清华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国际会议及重要学术论坛,宣讲和发表会议论文并获奖。属本课题及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实践还多次应邀参加如“2011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等国际展览,作品收录在近十部著作,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本课题通过研究构建了“地区-民族建筑学”理论框架,并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怒江、迪庆、大理,贵州安顺,西北地区的鄂尔多斯、乌兰察布,东北地区的山东淄博等地区建立了近10个长期研究实践基地;涉及的民族包括藏、怒、傈僳、白、独龙、纳西、蒙、满、回、维吾尔等十多个民族,拓展和深化了我国地区建筑和民族建筑两个研究领域,填补了部分民族聚集地建筑研究的基础空白,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抢救了一大批即将消失的民族建筑文化和遗产,为地区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100433B

查看详情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造价信息

  • 市场价
  • 信息价
  • 询价

特色民族

  • MLJ802663;特色民族定制路灯
  • 中山明亮
  • 13%
  • 中山市明亮科技照明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民族雕塑

  • 5000*1200
  • 创源雕塑
  • 13%
  • 四川创源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民族风纸卡通

  • AY-806民卡通
  • 13%
  • 成都安易洁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民族风情浮雕

  • 仿玉石 100*120
  • 瑞基牌
  • 13%
  • 南宁广易通工贸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民族风纸郁金香

  • AY-806民郁金香
  • 13%
  • 成都安易洁具有限公司
  • 2022-12-07
查看价格

接头

  • 76
  • 梅州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接头

  • 89
  • 梅州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接头

  • 165
  • 梅州市2011年2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接头

  • 60
  • 梅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接头

  • 89
  • 梅州市2011年1季度信息价
  • 建筑工程
查看价格

民族图案

  • 1m²
  • 1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6-09-07
查看价格

民族风情浮雕

  • 仿玉石 100×120
  • 3904套
  • 1
  • 广易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15-08-21
查看价格

眼睛欺骗

  • 1200×800×1300
  • 1项
  • 3
  • 中档
  • 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2-09-21
查看价格

山墙民族图案

  • 宽500
  • 1m²
  • 1
  • 中档
  • 不含税费 | 不含运费
  • 2021-04-16
查看价格

多彩建筑涂料

  • 各种颜色
  • 2000m²
  • 3
  • 中档
  • 含税费 | 含运费
  • 2022-03-15
查看价格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项目摘要

本课题开拓性地将中国民族聚居地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整体关联性研究,分析归纳两者间的异同及其相互间的互动关系规律,并着重探求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的建筑演变模式和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建筑衍变特征。本课题基于申请人和项目组成员对建筑地区性和民族性的长期研究积累,拟借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相关方法和成果,通过选取实践基地和大量调研测绘工作,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影响因子的数据库和互动关系的模型;并结合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以获得本课题的示范性应用。本课题拟构建地区-民族建筑学的理论框架,以深化地区建筑和民族建筑两个领域的研究,并为地区民族文化的当代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查看详情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结题摘要常见问题

查看详情

民族聚居地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研究结题摘要文献

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的探索 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的探索

地方性、民族性建筑的探索

格式:pdf

大小:54KB

页数: 未知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西部地区新建筑创作的回顾和评析以及作者所做的昆明市园通街改建规划方案的探索,提出了建筑师在设计中,应首先注意应用建筑语言,然后再联系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这样才能产生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建筑作品。作者进一步指出,应该在整体上把握传统建筑的性格和特性,在更高的层次上给

民族性与地方性—建筑文化的重要维度 民族性与地方性—建筑文化的重要维度

民族性与地方性—建筑文化的重要维度

格式:pdf

大小:54KB

页数: 4页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是建筑文化的固有特性和重要维度,尽管这一维度是隐匿的,但它与形成我们生存其间的整体环境直接相关,因此,它必然成为建筑创作重要的依据和不竭的源泉。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出版背景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以文明的地区性为前提,归纳梳理了地区主义和批判的地区主义等相关理论,研究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与城市地区性的特征、规律和可能的方法与途径,并结合印度和亚洲其他地区的经验,对中国建筑的地区性命题做了理论初探,提出了人居环境理念下地区建筑学的基本特征和诸要点。

2100433B

查看详情

马炳坚:我国建筑应凸显仲话民族性和地域情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 马炳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对当今不断出现的“奇奇怪怪建筑”的批评,更将人们关注的目光引向建筑规划设计与建设领域。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建筑师的重大历史责任。”近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会长马炳坚表示,“抛弃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一味模仿国外建筑,是断然没有出路的。”

风格与地域文化相关

Q:当前,中国城市的“千城一面”广受诟病,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如何努力?

马炳坚:“千城一面”不仅仅是指城市与城市没有区别,更主要的是没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千城一面”的要害是抛弃本国建筑文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国外建筑。提倡民族风格、地域特色,保持本民族建筑的风格特点,必然会打破洋建筑、怪建筑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千城一面”的不正常状态。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建筑特色也不尽相同。如江浙一带的传统建筑,与北京(楼盘)的、山西的建筑就不同;中原地区建筑与沿海地区、边远地区也不同。2012年我们在探讨编写《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大典》的过程中,试着把我国划为18个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有不同文化特点、民俗民风,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各地区一方面应保护好古代留存下来的传统建筑,另一方面,要遵循当地文脉去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建筑。这必然会打破“千城一面”的格局,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从去年以来,湖北地区开始研究“荆楚风格”建筑,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西南地区也在研究云贵川风格建筑,还有江浙地区的吴越风格建筑、山东地区的齐鲁风格建筑等等都在深入探讨中。

Q:怎样根据城市历史与文化营造出不同的城市风貌?未来的中国建筑风格是什么?

马炳坚:我们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建筑,并不是排斥现代建筑。比如,机场、车站,它们都有特殊的功能要求、特殊的流线,应当和世界接轨,没有必要为民族风格而搞民族风格,不能因为追求风格而影响了建筑的功能。但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把机场、车站搞得很有民族特色,与功能结合得又很好,这当然是好事,值得提倡。

总而言之,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不能一刀切。建筑需要百花齐放,但主流应当表现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这不仅是风貌要求,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体现。

未来的中国建筑应当是文化传承脉络清晰、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鲜明、功能符合现代要求、材料环保节能、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国民族建筑。

建筑生命力在于发展创新

Q:你认为传统建筑的生命力在哪里?

马炳坚:传统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满足时代要求。但这种发展、创新不应离开中国传统建筑这条文脉,不能没有根。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学术问题,即“形似”和“神似”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一直争论,现在仍有不同认识。我认为,“神”和“形”是不能分隔开来、对立起来的,“若有其神,必备其形”、“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关于神似问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以灰色调为主,所以只要把建筑搞成灰色就具备了中国建筑之神;还有人认为“中国红”是有中国特色的颜色,只要在建筑上用了“中国红”就具备了中国建筑的神韵。我觉得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Q:在未来的工作中,传统建筑如何从单纯复建、仿制走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如何满足时代需求?

马炳坚:100多年来,中国的封建制度灭亡了,但中华建筑文化并没有消亡,它还在发展。这种传承和发展,主要以以下几种形式出现:

一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修缮。这是不折不扣地按原样修复,不允许有任何创新,叫做“不改变文物原状”。改变了就丧失了文物的固有价值,这是文物的性质决定的。

二是当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有人叫它“仿古建筑”,就是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按照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筑风格设计的传统建筑,如新建的传统四合院、传统寺庙、传统园林建筑亭、廊、轩、榭、花门、游廊等等。这类建筑虽然一招一式都按古代的建筑型制和风格建造,但已有很多创新的成分。如木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室内改成了现代功能、现代设备、现代装修装饰,完全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这类建筑,只是外皮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外型和文化内容,功能和设施已经完全现代化了。

三是梁思成先生60年前讲的“中而新”建筑,主要特点是将中国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文化、建筑技术相结合,在体量、空间、功能、材料、技术上都按照现代功能要求而设计建造的建筑。如上世纪50年代以前建造的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上世纪50年代以后建造的重庆(楼盘)人民大礼堂、北京民族文化宫等。这类建筑从外形风格上看是中国传统建筑,但其他都是新的、是现代的。

四是近些年出现的,在现代化程度上更进一步的建筑,如关肇邺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张锦秋先生设计的2009年西安(楼盘)园博会长安塔等等。这类建筑,材料是新的,不再用秦砖汉瓦,功能是新的,技术、工艺是新的。但是外形上仍有中国建筑的特征,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这类建筑,有人叫它“新而中”建筑。

这几类建筑,都没有离开中华传统建筑的文脉,体现了中华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都是应当肯定的。当然,发展、创新还远不止这些,还会有不少新的思路。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应当守住,那就是建筑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

 

中国建设行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工程造价信息价、指导价、参考价,登录https://www.zjtcn.com查看更多……

查看详情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活动与研究

1.课题研究。研究会每年接受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课题委托,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助推精准扶贫等方面编制课题,提升了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水平。包括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国家发改委《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民族建筑及村落保护与发展利用研究》、国家民委《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技术导则》、国家发改委《“十三五”民族地区特色镇转型升级策略研究》、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普查工程》、《中国营造技术导则》等。

2.技术咨询。近十年来,研究会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城乡空间规划、城镇风貌改造和古建筑修缮等技术咨询服务数十次,为保护民族地区和特色片区的传统建筑文化,振兴地方经济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或参与项目包括,民族文化宫内部装饰修缮项目、国家少数民族博物馆设计方案咨询论证、大同杀虎口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圆明园数字化保护工程,宽城满族自治县特色小镇保护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试点项目——湖南通道县坪坦乡横岭村保护发展规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十二五”规划试点项目——贵州省安顺市镇宁高荡村保护发展规划》等。

3.学术奖励。2008年开始研究会公益性的设立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旨在表彰对我国民族建筑事业毕生追求及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截止2018年共计34位享誉国内外的专家获此殊荣。包括,吴良镛先生、罗哲文先生、郑孝燮先生、谢辰生先生、傅熹年先生、张锦秋女士、宿白先生、陆元鼎先生、郭黛姮女士、朱光亚先生、阮仪三先生等知名学者。还与宜宾市政府合作,推荐在古建营造技术领域技艺高超,且具有工匠精神的古建筑营建大师,目前已经推举9位。

4.标准编制。我会不断探索行业技术标准规范,根据行业特点,研究会正在编制和已经完成的规范编制包括安全防火智能化标准、古建筑构件术语标准、宜居城市技术规范和绿色装配式建筑规范等。

5.学术会议。研究会每年固定召开中国民族建筑学术年会,目前已经举办21届,学术影响力逐年扩大。古建筑营造技术保护与发展论坛已经成功举办9届,涉及文物责任工程师和古建项目经理的培训每年也定期开展,通过会议平台增进了会员间学术交流和实践技能。

6.科研出版。《中国民族建筑》作为季刊受到会员的欢迎,影响力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实现电子刊在线阅读。《中国民族建筑年鉴》、《行业发展报告》和《中国民族建筑优秀论文集》等学术书籍每年或每两年定期编写发布。

7.媒体宣传。研究会网站(信息网和业务网)和公众号是对外的窗口和平台,为适应市场发展,与时俱进的要求,搭建研究会网络直播平台,展播专家风采和会员动态,举办讲座和专业培训,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等,实施线上线下学术研究与实践同步进行。研究会构建了媒体网络联盟,通过除与行业专业网站合作外,还与央视网、人民网、凤凰网等20余家网络媒体合作,实现信息扩大和共享。

查看详情

相关推荐

立即注册
免费服务热线: 400-888-9639